(共63张PPT)
谏逐客书
【开卷有益】
那些不顾世俗眼光、追求内心理想的人,是很强大的,因为你要摆脱社会的惯性,割断主流的价值观,而去追随自己的心、自己的理想,不去顾虑那些所谓的安全感,不仅是战胜了自己的内心,也砸断了社会捆绑你的锁链,而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会让你陷入永恒困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政所采纳。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及碑铭《泰山刻石》《琅琊石刻》等传世。鲁迅曾评价他的作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之死,告诫在古代官场上穿梭的人们,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古代官场上的人物脸谱,永远只能是嬉笑怒骂不留声色,切不可一张脸上写春秋;在权力的漩涡里,永远没有静止的平衡,而是永不停止的争斗。
(2)文体知识
书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此外,“书”在文言文标题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用作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2.写作背景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角度,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
2.相关知识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谏官对君主提意见,也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旧唐书》归纳了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第一种是讽谏,即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第二种是顺谏,即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第三种是规谏,即以正义之道劝谏;第四种是指谏,即指陈事实而讲谏;第五种是直谏,即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中前三种方式委婉、巧妙,多讲究策略,在实践中使用得较多。后两种方式相对直接,尤其是最后一种,所以使用得较少。
李斯的“老鼠哲学”
李斯是楚国人,从小聪慧过人,好学不倦。长大后,他因办事得力,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没什么飞黄腾达的征兆。有一次,他在吏舍厕所中看到一只老鼠,吃的是不干净的东西,且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李斯感叹道:“人的贤能和不贤能好比老鼠,在于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后来,李斯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要谋职,他又想起老鼠的启示。李斯想各国之中哪国是“仓库”?哪国是“厕所”?经过分析判断,李斯发现他所处的楚国,不足以成大事,放眼其他各国,韩、赵、魏、齐、燕都积弱不振,难成大业,唯有秦国值得投靠。也就是说,秦国是“仓库”,其他各国如“厕所”。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李斯立志要在秦国有所作为,于是屈身吕不韦门下,以求得接近秦王的机会,最后他以对七国争雄的形势的透彻分析和闪烁着政治智慧的对策,得宠于秦王,一路高升,辅助秦王统一六国。他也最终成为丞相,登上权力的顶峰。
至此,李斯本该享誉后世,名垂青史,但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废嫡立庶,助秦二世为孽,最终李斯为赵高所不容。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闹市。纵观李斯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与他信奉和笃行的“老鼠哲学”不无关系。他的这一人生观,曾让他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但最终还是因为他助纣为虐、见利忘义而害了自己及全家。
这番话,充分说明了他对权位的迷恋和追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人生致命的弱点。
读书人李斯,在关键时刻,既没有起到为秦帝国看家护院、选个好接班人的作用,更没有坚守公务员的操守,做个效忠于帝国的人。一事当前,他先想着自己的政治前程,甚至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立场。
李斯的作为,在这个时候表现的不是知识分子的洞若观火,而是贫贱之人养成的吃上顿不管下顿的下作。因此,即使李斯为秦帝国的初创做了那么多开拓性的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进不得政治家的行列。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来 ②产
③并 ④霸
⑤殷盛 ⑥举
⑦治 ⑧拔
⑨收 ⑩包
招致,招揽。
出生,生长。
兼并,吞并。
称霸,做诸侯的盟主。
殷实,富裕。
攻克,占领。
社会安定。
攻取。
攻取。
吞并,囊括。
制 散
从 施
杜 负
向使 却
内 疏
控制,制服。
使……散,拆散。
同“纵”,合纵。
延续。
堵塞,封闭。
辜负,对不起。
假使。
拒绝,推辞。
同“纳”,接受,接纳。
疏远,不亲近。
2.翻译下列句子。
东得百里奚于宛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译文: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宛”置于动宾结构“得百里奚”之后。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答案:D
4.思考:概况本段所列举的论据。
答案:(示例)这段文字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强国,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致 ②服
③建 ④所以
⑤娱 ⑥傅
⑦进 ⑧退
⑨今 ⑩然则
求取,获得。
佩带。
树立。
用以,用来。
使……欢乐。
附着,加上。
进献,献上。
停止。
假使,如果,多用于由一件事联系推说到当前的另一件事。
既然这样,那么。
据有,占有。
推辞,拒绝。
同“释”,舍弃。
称王,统治天下。
推辞,拒绝。
无论,不论。
……的原因,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情由。
同“借”,借给,借出。
送给,付与。
作为宝物,珍爱,珍视。
使……得到好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江南金锡不为用
(2)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长江以南地区出产的金锡不会被陛下使用。
句式特点: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以用。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秦”置于动词“出”之后。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句式特点:判断句,“者也”分别表判断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解析: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都不是秦国所产,但是秦王确实很喜欢。如果不是秦国的有用之才,大王不喜欢的话,就不能统一天下。
答案:D
4.思考:《谏逐客书》成功地说服了秦王,李斯最后也官复原职,文章的说服力来自于哪些方面?
答案:(示例)
①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②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观点鲜明。
③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④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⑤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二、巩固自测
1.重要字音
(1)鄢 . (2)郢 .
(3)膏腴 . (4)功施 到今
(5)穰 侯 (6)纤 离
(7)灵鼍 . (8)犀 象
(9)外厩 . (10) .
(11)傅玑之珥 . (12)击瓮 .
(13)搏髀 . (14)黔 首
yān
yǐng
yú
yì
rǎng
xiān
tuó
xī
jiù
jué tí
ěr
wèng
bì
qián
2.通假释义
(1)遂散六国之从 同 , .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同 , .
(3)傅玑之珥 同 , .
(4)而陛下说之 同 , .
(5)西蜀丹青不为采 同 , .
纵 特指合纵
纳 接纳
附 附着,加上
悦 喜欢
彩 颜料
3.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③是寡人之过也
形容词,错
动词,经过,路过
名词,错误
(2)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却之为不恭
③却话巴山夜雨时
拒绝
推辞
还,再
(3)而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今急而求子
③夜缒而出
表转折,却
表承接,才
表修饰
4.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1)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动词, .
(2)功施到今 动词, .
(3)垂明月之珠 动词, .
(4)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连词, .
(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动词, .
(6)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动词, .
(7)河海不择细流 动词, .
(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动词, .
(9)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 .
吞并
延续
悬挂
假使
求得,收罗
推辞,拒绝
舍弃
资助,供给
送给,付与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西取由余于戎 , .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 .
③蚕食诸侯 , .
④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
⑥却宾客以业诸侯 , .
名词做状语 从西面
名词做状语 从东面
名词做状语 像蚕一样
名词做状语 对外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就霸业
(2)动词的活用
①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
②遂散六国之从 , .
(3)形容词的活用
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 , .
②逐华阳,强公室 , .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
④故能明其德 , .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解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娱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愉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增强,使……巩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彰明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正常语序为 .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正常语序为 .
③迎蹇叔于宋正常语序为 .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正常语序为 .
⑤外树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 .
(2)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后省略代词“ ”
(3)被动句
百姓乐用 .
西于戎取由余
东于宛得百里奚
于宋迎蹇叔
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外于诸侯树怨
之
“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7.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3)随、和之宝:“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
(4)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6)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7)宗室:宗族。特指帝王的宗族,中国古代又称皇族、帝宗、天潢。中国古代也指宗庙。
(8)翠凤: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9)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黔首”。“庶民”“黎民”“白身”“布衣”等在古代也指百姓。
思维发展与提升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第二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的声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胸口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终于说服了秦王收回成命。
2.《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典型,试加以分析。
明确:
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屏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③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这些比喻论证,比喻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一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明确:①注意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一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横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注意用词的变化。如第一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二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③注意句式的变化。如第二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两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部分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由于铺陈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4.《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
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秦王嬴政逐客令与李斯休戚相关,但是我们在《谏逐客书》中却看不到他为自己辩解的痕迹。相反,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都很有“大局观”。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重用客卿之功,认为假如这四位国君对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的话,就不会使秦国富强。同时,李斯还认为秦王本身并不拒绝来自别国的色、乐、珠玉,却单单在用人方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而这绝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种“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做法,只会增强敌国的实力,最终使秦国陷于危境。
此时的秦王嬴政没有刚愎自用、乾纲独断,而是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他采纳了李斯的谏议,收回了驱逐客卿的成命。他不仅没有诛杀水工郑国,反而让郑国继续主持修建关中水利,使千里沃野遂成良田。秦王嬴政任用了大批客卿,发挥他们的才能,成就了万世之功。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用人政策,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走向。
适用话题:“大局观”“开放和包容”“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等。
2.在名句中选择
有关人才的名言名句
①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淹嗟不偶。——袁枚
②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梁佩兰
③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
④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⑤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⑦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
⑧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⑨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迪贤
⑩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王安石
3.从历史中比较
李斯嫉贤妒能害同学
秦王嬴政任用李斯之后,一方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国游说诸侯,使用离间计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看到这个形势,害怕了起来,于是派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韩国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与李斯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看到韩国一天天衰落,三番五次地向韩王进谏,但韩王就是不理睬他。韩非满腹学问,却并未受到重用,于是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名叫《韩非子》。韩非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后来这部书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看到之后非常欣赏韩非,说道:“如果我能够与这个人见上一面,那该多好呀!”
此次,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了秦国的强大,于是上书给秦王,表示愿意为秦国统一天下而出力。这份奏章送上去之后,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他深怕韩非妨碍了自己的仕途。
李斯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人,大王要统一天下,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到韩国,肯定也是个祸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嬴政听了这番话,有一些犹豫,便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没有机会为自己辩白,后来李斯将韩非毒死了。
(二)素材这样运用
时代列车在前进,人才能源要给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说到人才大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时代是一辆飞速前进的列车,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智能化阶段,人才就是这辆列车的燃料。人才匮乏的国家,必然被时代抛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人才充分信任、悉心培养、严格要求,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要培养人才,保证动能十足。我们要从高校这一人才产出地入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保证每一名学子都能有着纯洁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引进高、精、尖教育者,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除了高校,我们还可以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入手,从思想上、政治上、技能上全方位培养职工。
第二,要用好人才,保证资源不浪费。用好、用活人才,要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开始。对于人才而言,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一种损失。比如,医生、老师、农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应该各显其能、竞争有序。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搭建舞台,让其畅所欲言,各展其能,茁壮成长,让他们的每一支“舞蹈”都能配上和鸣的乐章。
第三,要留住人才,保证资源不流失。两块生铁,没有引力,磁铁有了南北极,才有了吸引力。留住人才的引力是什么呢?一是良好的工作氛围。了解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定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准确把握基层工作者的心理和需求;制定良性竞争的工作制度,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完善的选拔制度。部门在干部选拔中,应多向基层倾斜,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必备条件之一。上级工作部门需要补充进入时,应更多地面向基层招考、遴选、调任,让基层人员看到向上的希望和出路。
中国是一个永葆青春活力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国家,作为当代基层青年干部,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开阔心胸,从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全面学习,全面进步,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摘编自“光明网”,2019年10月24日)
注释
①逮:及,赶上。
②阴行谋臣: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阴,暗中。行,派遣。
③资之金玉:使谋臣带着金玉等财物。资,供给,提供。
④修甲兵:整顿武备。
⑤饬(chì)政教:整顿政治法令。饬,整顿,修明。
⑥官斗士: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官,授予官职。
⑦盛其爵禄:提高他们的地位和俸禄。盛,满,多,增加。
⑧卒兼:终于吞并。兼,兼并,吞并。
⑨罪:名之为罪,实表其功。
⑩胡:古代对北方或西方各部族的泛称。貉(hé):通“貊”,东北部族名。
百越:东南部族名。
以固其亲:使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
更剋(kè)画:改变器物制度徽饰。古代车舆器具等都有等级徽饰,列国不同,秦统一后加以更改统一。剋画,车服器用;剋,通“刻”。
平:统一。斗(dǒu):量器,十升为一斗,量器。斛(hú):十斗为一斛。
树秦之名:树立秦朝的名望。
兴游观:建筑皇帝巡游使用的离宫别馆。
遂主得众之心: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
赏读 此文书是一封充满冤郁与血泪的自白书,文书中,作者历数自己的“七大罪状”,但实际上每一件都不是罪,而是他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丰功伟业,如辅助秦王兼并六国、扩大秦国疆土、辅助秦王巩固政权、提升大臣地位而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减轻刑罚。不凡的政绩,却反语陈述,其全部的用意在于藉此表明对秦王朝的耿耿忠心,决无谋反之意,使秦二世明辨是非与忠奸,为自己昭雪冤屈,脱去缧绁之绊。其中有作者自负能言善辩、建立丰功伟绩的信心,也有一种清白无污、心胸坦荡的气概,冤屈之情、愤激之态更是溢于言表。
全篇要言不烦,措词委婉,文词简约而有力,意丰而理足,虽有溢美,但到底离事实不远。
译文 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
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如今,希望陛下明察!
阅读二
广聚天下英才,助力百年复兴宏梦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党执政兴国与国家百年复兴大业的关键都在于人才,重视人才工作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2019年9月,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开展无疑给致力科技创新的人才一剂“强心针”。我们必须借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集众智、汇众力、聚英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集众智,厚植创新沃土。“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从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握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换言之,在当今这样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中,创新力正逐步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我们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还要坚持“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都应因地制宜,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
汇众力,助推人才转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单位选人、用人的机制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性原则,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促使人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职务。同时还要坚持能人导向,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将互评和自评相结合,同时还要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励干部更好地干出实绩、做出实效。
聚英才,实现复兴宏梦。干部作为成就我党事业的主心骨,也是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我们应该加强干部班子成员建设,加大企业或者机关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力度,让高校引进境内外优秀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让人才能在企业与机关单位之间顺畅流动,从而打破体制机制的界限,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科学化,干部队伍建设日趋完备,带领群众实现复兴宏梦也指日可待。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0月17日)
反思总结 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当下,中国的发展让人才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流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正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汇聚,需要燃星星之火以燎原。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创造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社会建设中来。我们要完善引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落地生根,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对急需人才进行弹性引进,对优秀人才、高端人才进行精准引进。
海纳百川,人才强国。引进人才还要培养正确的人才观,确保我们的每一个人才都能够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忠诚担当、勇于创新。只有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地选用人才,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谏逐客书
【开卷有益】
那些不顾世俗眼光、追求内心理想的人,是很强大的,因为你要摆脱社会的惯性,割断主流的价值观,而去追随自己的心、自己的理想,不去顾虑那些所谓的安全感,不仅是战胜了自己的内心,也砸断了社会捆绑你的锁链,而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会让你陷入永恒困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约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政所采纳。他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
李斯有散文《谏逐客书》及碑铭《泰山刻石》《琅琊石刻》等传世。鲁迅曾评价他的作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之死,告诫在古代官场上穿梭的人们,政治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古代官场上的人物脸谱,永远只能是嬉笑怒骂不留声色,切不可一张脸上写春秋;在权力的漩涡里,永远没有静止的平衡,而是永不停止的争斗。
(2)文体知识
书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此外,“书”在文言文标题中还有另一种用法,用作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2.写作背景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这个战略角度,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思想。
2.相关知识
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谏官对君主提意见,也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旧唐书》归纳了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第一种是讽谏,即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第二种是顺谏,即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第三种是规谏,即以正义之道劝谏;第四种是指谏,即指陈事实而讲谏;第五种是直谏,即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中前三种方式委婉、巧妙,多讲究策略,在实践中使用得较多。后两种方式相对直接,尤其是最后一种,所以使用得较少。
李斯的“老鼠哲学”
李斯是楚国人,从小聪慧过人,好学不倦。长大后,他因办事得力,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没什么飞黄腾达的征兆。有一次,他在吏舍厕所中看到一只老鼠,吃的是不干净的东西,且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李斯感叹道:“”后来,李斯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要谋职,他又想起老鼠的启示。李斯想各国之中哪国是“仓库”?哪国是“厕所”?经过分析判断,李斯发现他所处的楚国,不足以成大事,放眼其他各国,韩、赵、魏、齐、燕都积弱不振,难成大业,唯有秦国值得投靠。也就是说,秦国是“仓库”,其他各国如“厕所”。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李斯立志要在秦国有所作为,于是屈身吕不韦门下,以求得接近秦王的机会,最后他以对七国争雄的形势的透彻分析和闪烁着政治智慧的对策,得宠于秦王,一路高升,辅助秦王统一六国。他也最终成为丞相,登上权力的顶峰。
至此,李斯本该享誉后世,名垂青史,但秦始皇死后,,助秦二世为孽,最终李斯为赵高所不容。公元前208年,李斯被秦二世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闹市。纵观李斯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与他信奉和笃行的“老鼠哲学”不无关系。他的这一人生观,曾让他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但最终还是因为他而害了自己及全家。
这番话,充分说明了他对权位的迷恋和追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人生致命的弱点。
读书人李斯,在关键时刻,既没有起到为秦帝国看家护院、选个好接班人的作用,更没有坚守公务员的操守,做个效忠于帝国的人。一事当前,他先想着自己的政治前程,甚至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立场。
李斯的作为,在这个时候表现的不是知识分子的洞若观火,而是贫贱之人养成的吃上顿不管下顿的下作。因此,即使李斯为秦帝国的初创做了那么多开拓性的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进不得政治家的行列。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①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②于秦,而缪公用之,并③国二十,遂霸④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⑤,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⑥地千里,至今治⑦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⑧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⑨上郡,南取汉中,包⑩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 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 于秦哉!向使 四君却 客而不内 ,疏 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来 ②产 ③并 ④霸
⑤殷盛 ⑥举 ⑦治 ⑧拔
⑨收 ⑩包 制 散
从 施 杜 负
向使 却 内 疏
2.翻译下列句子。
东得百里奚于宛
译文:
句式特点: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4.思考:概况本段所列举的论据。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今陛下致①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②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③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④饰后宫、充下陈、娱⑤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⑥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⑦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⑧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⑨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⑩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王 者不却
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 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 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 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致 ②服 ③建
④所以 ⑤娱 ⑥傅
⑦进 ⑧退 ⑨今
⑩然则 跨 让
择 王 却
无 所以 藉
赍 宝 益
2.翻译下列句子。
(1)江南金锡不为用
译文:
句式特点:
(2)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译文:
句式特点: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
句式特点:
3.《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4.思考:《谏逐客书》成功地说服了秦王,李斯最后也官复原职,文章的说服力来自于哪些方面?
二、巩固自测
1.重要字音
(1)鄢 (2)郢
(3)膏腴 (4)功施 到今
(5)穰 侯 (6)纤 离
(7)灵鼍 (8)犀 象
(9)外厩 (10)· ·
(11)傅玑之珥 (12)击瓮
(13)搏髀 (14)黔 首
2.通假释义
(1)遂散六国之从 同 ,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同 ,
(3)傅玑之珥 同 ,
(4)而陛下说之 同 ,
(5)西蜀丹青不为采 同 ,
3.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③是寡人之过也
(2)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却之为不恭
③却话巴山夜雨时
(3)而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今急而求子
③夜缒而出
4.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1)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动词,
(2)功施到今 动词,
(3)垂明月之珠 动词,
(4)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连词,
(5)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动词,
(6)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动词,
(7)河海不择细流 动词,
(8)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动词,
(9)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
5.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西取由余于戎 ,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
③蚕食诸侯 ,
④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⑥却宾客以业诸侯 ,
(2)动词的活用
①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②遂散六国之从 ,
(3)形容词的活用
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 ,
②逐华阳,强公室 ,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④故能明其德 ,
6.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正常语序为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正常语序为
③迎蹇叔于宋正常语序为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正常语序为
⑤外树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
(2)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后省略代词“ ”
(3)被动句
百姓乐用
7.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合纵。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3)随、和之宝:“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宝玉。
(4)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5)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6)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泛指天下。
(7)宗室:宗族。特指帝王的宗族,中国古代又称皇族、帝宗、天潢。中国古代也指宗庙。
(8)翠凤:以翠羽装饰的凤形旗帜。因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
(9)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黔首”。“庶民”“黎民”“白身”“布衣”等在古代也指百姓。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1.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答:
2.《谏逐客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典型,试加以分析。
答:
3.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谏逐客书》一文运用铺陈的特点。
答:
4.《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秦王嬴政逐客令与李斯休戚相关,但是我们在《谏逐客书》中却看不到他为自己辩解的痕迹。相反,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都很有“大局观”。他站在历史的高度,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重用客卿之功,认为假如这四位国君对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的话,就不会使秦国富强。同时,李斯还认为秦王本身并不拒绝来自别国的色、乐、珠玉,却单单在用人方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而这绝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种“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的做法,只会增强敌国的实力,最终使秦国陷于危境。
此时的秦王嬴政没有刚愎自用、乾纲独断,而是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他采纳了李斯的谏议,收回了驱逐客卿的成命。他不仅没有诛杀水工郑国,反而让郑国继续主持修建关中水利,使千里沃野遂成良田。秦王嬴政任用了大批客卿,发挥他们的才能,成就了万世之功。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用人政策,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走向。
适用话题:“大局观”“开放和包容”“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等。
2.在名句中选择
有关人才的名言名句
①人才那得如金铜,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淹嗟不偶。——袁枚
②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梁佩兰
③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魏源
④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孙中山
⑤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⑦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
⑧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⑨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迪贤
⑩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王安石
3.从历史中比较
李斯嫉贤妒能害同学
秦王嬴政任用李斯之后,一方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国游说诸侯,使用离间计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看到这个形势,害怕了起来,于是派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韩国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与李斯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看到韩国一天天衰落,三番五次地向韩王进谏,但韩王就是不理睬他。韩非满腹学问,却并未受到重用,于是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名叫《韩非子》。韩非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后来这部书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看到之后非常欣赏韩非,说道:“如果我能够与这个人见上一面,那该多好呀!”
此次,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了秦国的强大,于是上书给秦王,表示愿意为秦国统一天下而出力。这份奏章送上去之后,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他深怕韩非妨碍了自己的仕途。
李斯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人,大王要统一天下,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到韩国,肯定也是个祸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嬴政听了这番话,有一些犹豫,便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没有机会为自己辩白,后来李斯将韩非毒死了。
(二)素材这样运用
时代列车在前进,人才能源要给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说到人才大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时代是一辆飞速前进的列车,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智能化阶段,人才就是这辆列车的燃料。人才匮乏的国家,必然被时代抛弃。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任重道远,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人才充分信任、悉心培养、严格要求,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要培养人才,保证动能十足。我们要从高校这一人才产出地入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保证每一名学子都能有着纯洁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引进高、精、尖教育者,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除了高校,我们还可以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入手,从思想上、政治上、技能上全方位培养职工。
第二,要用好人才,保证资源不浪费。用好、用活人才,要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开始。对于人才而言,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一种损失。比如,医生、老师、农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应该各显其能、竞争有序。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搭建舞台,让其畅所欲言,各展其能,茁壮成长,让他们的每一支“舞蹈”都能配上和鸣的乐章。
第三,要留住人才,保证资源不流失。两块生铁,没有引力,磁铁有了南北极,才有了吸引力。留住人才的引力是什么呢?一是良好的工作氛围。了解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定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准确把握基层工作者的心理和需求;制定良性竞争的工作制度,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完善的选拔制度。部门在干部选拔中,应多向基层倾斜,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必备条件之一。上级工作部门需要补充进入时,应更多地面向基层招考、遴选、调任,让基层人员看到向上的希望和出路。
中国是一个永葆青春活力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国家,作为当代基层青年干部,更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开阔心胸,从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全面学习,全面进步,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摘编自“光明网”,2019年10月24日)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拓展阅读
狱中上书
李斯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①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②,资之金玉③,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④,饬政教⑤,官斗士⑥,尊功臣,盛其爵禄⑦,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⑧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⑨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⑩,南定百越 ,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 ,平斗斛 、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 ,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 ,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①逮:及,赶上。
②阴行谋臣:暗中派遣足智多谋的人。阴,暗中。行,派遣。
③资之金玉:使谋臣带着金玉等财物。资,供给,提供。
④修甲兵:整顿武备。
⑤饬(chì)政教:整顿政治法令。饬,整顿,修明。
⑥官斗士: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官,授予官职。
⑦盛其爵禄:提高他们的地位和俸禄。盛,满,多,增加。
⑧卒兼:终于吞并。兼,兼并,吞并。
⑨罪:名之为罪,实表其功。
⑩胡:古代对北方或西方各部族的泛称。貉(hé):通“貊”,东北部族名。
百越:东南部族名。
以固其亲:使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
更剋(kè)画:改变器物制度徽饰。古代车舆器具等都有等级徽饰,列国不同,秦统一后加以更改统一。剋画,车服器用;剋,通“刻”。
平:统一。斗(dǒu):量器,十升为一斗,量器。斛(hú):十斗为一斛。
树秦之名:树立秦朝的名望。
兴游观:建筑皇帝巡游使用的离宫别馆。
遂主得众之心:达成君主得到百姓拥护的意愿。
此文书是一封充满冤郁与血泪的自白书,文书中,作者历数自己的“七大罪状”,但实际上每一件都不是罪,而是他跟随秦始皇之后创立的丰功伟业,如辅助秦王兼并六国、扩大秦国疆土、辅助秦王巩固政权、提升大臣地位而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筑驰道、减轻刑罚。不凡的政绩,却反语陈述,其全部的用意在于藉此表明对秦王朝的耿耿忠心,决无谋反之意,使秦二世明辨是非与忠奸,为自己昭雪冤屈,脱去缧绁之绊。其中有作者自负能言善辩、建立丰功伟绩的信心,也有一种清白无污、心胸坦荡的气概,冤屈之情、愤激之态更是溢于言表。
全篇要言不烦,措词委婉,文词简约而有力,意丰而理足,虽有溢美,但到底离事实不远。
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如今,希望陛下明察!
广聚天下英才,助力百年复兴宏梦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党执政兴国与国家百年复兴大业的关键都在于人才,重视人才工作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2019年9月,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的开展无疑给致力科技创新的人才一剂“强心针”。我们必须借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东风,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集众智、汇众力、聚英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集众智,厚植创新沃土。“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从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握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换言之,在当今这样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中,创新力正逐步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我们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还要坚持“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单位都应因地制宜,引进急需紧缺的人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让创新、创业、创造蔚然成风。
汇众力,助推人才转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单位选人、用人的机制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性原则,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促使人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职务。同时还要坚持能人导向,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将互评和自评相结合,同时还要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励干部更好地干出实绩、做出实效。
聚英才,实现复兴宏梦。干部作为成就我党事业的主心骨,也是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我们应该加强干部班子成员建设,加大企业或者机关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力度,让高校引进境内外优秀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让人才能在企业与机关单位之间顺畅流动,从而打破体制机制的界限,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促使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化、科学化,干部队伍建设日趋完备,带领群众实现复兴宏梦也指日可待。
(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0月17日)
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当下,中国的发展让人才不再局限于地域而流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正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汇聚,需要燃星星之火以燎原。我们必须转变思维、创造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社会建设中来。我们要完善引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落地生根,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对急需人才进行弹性引进,对优秀人才、高端人才进行精准引进。
海纳百川,人才强国。引进人才还要培养正确的人才观,确保我们的每一个人才都能够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忠诚担当、勇于创新。只有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地选用人才,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11课 谏逐客书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一)
1.答案:①来:招致,招揽。②产:出生,生长。③并:兼并,吞并。④霸:称霸,做诸侯的盟主。⑤殷盛:殷实,富裕。⑥举:攻克,占领。⑦治:社会安定。⑧拔:攻取。⑨收:攻取。⑩包:吞并,囊括。 制:控制,制服。 散:使……散,拆散。 从:同“纵”,合纵。 施:延续。 杜:堵塞,封闭。 负:辜负,对不起。 向使:假使。 却:拒绝,推辞。 内:同“纳”,接受,接纳。 疏:疏远,不亲近。
2.答案:译文: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宛”置于动宾结构“得百里奚”之后。
3.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答案:D
4.答案:(示例)这段文字列举了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强国,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二)
1.答案:①致:求取,获得。②服:佩带。③建:树立。④所以:用以,用来。⑤娱:使……欢乐。⑥傅:附着,加上。⑦进:进献,献上。⑧退:停止。⑨今:假使,如果,多用于由一件事联系推说到当前的另一件事。⑩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跨:据有,占有。 让:推辞,拒绝。 择:同“释”,舍弃。 王:称王,统治天下。 却:推辞,拒绝。 无:无论,不论。 所以:……的原因,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情由。 藉:同“借”,借给,借出。 赍:送给,付与。 宝:作为宝物,珍爱,珍视。益:使……得到好处。
2.答案:(1)译文:长江以南地区出产的金锡不会被陛下使用。句式特点:被动句,“为”表被动。(2)译文:用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以用。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秦”置于动词“出”之后。(3)译文:这就是所说的“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句式特点:判断句,“者也”分别表判断。
3.解析: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都不是秦国所产,但是秦王确实很喜欢。如果不是秦国的有用之才,大王不喜欢的话,就不能统一天下。
答案:D
4.答案:(示例)①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②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观点鲜明。③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④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⑤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二、
1.答案:(1)yān (2)yǐng (3)yú (4)yì (5)rǎng (6)xiān (7)tuó (8)xī (9)jiù (10)jué tí (11)ěr (12)wèng (13)bì (14)qián
2.答案:(1)纵 特指合纵 (2)纳 接纳 (3)附 附着,加上 (4)悦 喜欢 (5)彩 颜料
3.答案:(1)形容词,错/动词,经过,路过/名词,错误 (2)拒绝/推辞/还,再 (3)表转折,却/表承接,才/表修饰
4.答案:(1)吞并 (2)延续 (3)悬挂 (4)假使 (5)求得,收罗 (6)推辞,拒绝 (7)舍弃 (8)资助,供给 (9)送给,付与
5.答案:(1)①名词做状语 从西面 ②名词做状语 从东面 ③名词做状语 像蚕一样 ④名词做状语 对外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 ⑥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2)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解散 (3)①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娱乐 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愉悦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增强,使……巩固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乐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彰明
6.答案:(1)①西于戎取由余 ②东于宛得百里奚 ③于宋迎蹇叔 ④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⑤外于诸侯树怨 (2)之 (3)“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第一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第二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的声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胸口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终于说服了秦王收回成命。
2.明确:①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适观而已矣。”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屏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②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③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这些比喻论证,比喻生动,说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明确:①注意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一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横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②注意用词的变化。如第一段写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实际含义一样。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个动词,灵活多变。第二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③注意句式的变化。如第二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两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部分都是铺陈珍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由于铺陈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4.明确: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