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①,[1]在明明德②,[2]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
在亲民③,[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
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④,
“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
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得⑦。物有本末,事有
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凡事都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终结和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①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
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
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④静:心不妄动。⑤安:性
情安和。⑥虑:思虑精详。⑦得:处事合宜。}
段解 开宗明义,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
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诚其意③。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④。
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先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⑤。[5]物格而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后,
后知至⑥,知至而后意诚,
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
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⑦,壹是⑧皆以修身为本⑨。[7]
上自君主,下至百姓,一概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诚其
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④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
致。⑤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⑥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⑦庶人:平民,百
姓。⑧壹是:一概,一律。⑨本:根本。}
段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目”)。
评点赏析
“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成人之学,也就是伦理、政治、哲学等方
面的学问,涉及“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等,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
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是大人
之学的根本原则。
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善的本性,但这种本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污染,
“明明德”就是彰明人固有的美好德行。
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注解,“亲民”当作“新民”,即推己及人,也就是
不只是要求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
[1]“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的境
界,即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水平达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
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
[2]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
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
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3]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
“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4]在这“八目”之中,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
外显于行,因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
于事外,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宽要求。


[5]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6]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7]在这“八目”之中,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于事外,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宽要求。
一、重点剖析
第一段可划分为几层 各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可分为两层,“大学之道……止于至善”为第一层,“知止而后有定…
…则近道矣”为第二层。
(2)第一层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层承接上文,针对如何践行大
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论述“八目”做准备。
“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
于至善”是最终追求。三者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
体系,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八目”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其与“三纲”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
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
“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这“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
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八目”与“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实
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三纲”与“八
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结构图: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
系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
高个人道德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
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
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
形于外”。修身的目的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
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其家,最终达到治国、平
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
境地。
二、写法赏析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即“八目”,说
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
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第二段中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用
了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同时又使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强调了过程的循
序渐进,突出了结果的水到渠成。
三、思维提升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
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谋取个人利
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有关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缺失所致,
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观点 我认同。《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
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
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大学之道》还具体阐明了“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这“八
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好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最终到“平天
下”,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
儒学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
识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阶梯。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
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所以才出现了一些由极度自私引发
的令人发指的事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
缺少责任意识,缺少家国情怀。
在《礼记》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
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
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强化
他们的道德自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
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