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①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就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所以谓人皆有
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③
怜爱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现在人们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④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交⑥于
将要掉进井中,都会产生恐惧、怜悯的心理;并非因为想要和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
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非恶其声而然也。[2]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由此看来,没有怜悯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⑨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
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逊推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3]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
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
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5]有是四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了这四种
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是伤害他的君主。所有具备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
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终必不可扑灭),泉水刚刚开始涌出(终必汇为江河)。
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不足以事父母。[6]”
就连侍奉父母也不能够。”
{①不忍人: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②乍:忽,忽然。③孺子:儿童。④怵
(chù)惕:惊骇,恐惧。⑤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⑥内(nà)交:结交。内,同
“纳”。⑦要(yāo)誉:博取名誉。要,求取。⑧乡党:同乡。⑨羞恶(wù):对自身
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同“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安
定。}
评点赏析
[1]先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接着由“人皆有”
的“仁心”推导到“仁政”。
[2]孟子借用简单而有说服力的事例,说明人人都会因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小孩子而
心生恐惧和怜悯,这并非出于个人目的,而是人的天性使然。这就证明了“人都
有怜爱别人的心”的观点。
[3]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心”,并将其作为人与非人的界线,说明这些美
好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4]这段话指出了“四心”(人的天性)和人后天获得的道德品质之间的内在联
系。“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从而为儒家的道德准则提供了心理
基础。
[5]用人的生理构造(有四体)比喻心理特点(有四端),说明仁、义、礼、智这四种
发端同样也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以“四体”喻“四端”,也为后文的论述张
本。后文中“自贼者”“贼其君者”的论述,容易让人联想到有四端而自弃,就
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扩而充之”则与四肢不断生长发育相类似。
[6]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孟子充分说明了“仁义礼智”的重要性,并且期望人
们去扩充、发扬,最终达成修、齐、治、平的理想。
一、重点剖析
请简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答案 本文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进而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
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举
“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这乃是人的本性;之后,再推进一层,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心”,并指出了
“四心”与“四端”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
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
礼、智”这四种品德 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答案 (1)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区别于“非人”,就是因为“人”具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而这“四心”又分别
为“仁、义、礼、智”的发端,发展起来可以培养“仁、义、礼、智”这四德。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拥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
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只能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
义、礼、智”的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去发展和充实这种潜
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
(2)这四种发端只有“扩而充之”,才可以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有
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
品高下的不同。孟子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完善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有善恶的差别,与每个人道德修养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他要求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把人自我意识中所具有的善的念头,自觉
地去加以扩充。
二、写法赏析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们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
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
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于为人处世乃至治理天下而言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
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
2.气势盛壮,感染力强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综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
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显示了孟子长于雄辩
的才智与文风。
三、思维提升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
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
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
的发展
观点一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
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
道德修养方面,孟子又强调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
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
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
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塑造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 两种观点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
“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
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
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
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
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
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任务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概括本课每篇课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比较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观念和言说风格的异同。
1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仁、道、君子、礼、
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等。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
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目标
是“三纲”,实现目标
的途径是“八目”。
《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 不忍人之心、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
之心、是非之心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
性。
答案
2 结合《<论语>十二章》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篇文章及以前
学过的《论语》《孟子》的有关课文,比较《论语》《孟子》在语言、形式、说
理及风格方面的不同。
答案
比较 《论语》 《孟子》
语言 多为口语,通俗易懂,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 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
形式 语录体,没有时间先后顺序,也没有共同的主题,离说理散文有一定的距离。 对话论辩体散文集,虽留有语录体的痕迹,但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展开,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具备了说理散文的典型特征。
说理 (1)一般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论证。 (2)寓深邃之哲理于具体之形象中,使抽象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的诗意。 (1)灵活巧妙的论说方式: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跌宕多姿,富有说服力。
(2)善用比喻、寓言说理:善于通过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情感激越,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
风格 雍容和顺、迂徐含蓄。 气势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