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古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0: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积累并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联系旧知、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领悟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诗人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借助注释、联系旧知、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领悟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十五夜望月》,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了解诗人王建。
2.教师:对比关于中秋节的不同诗词,解读文本,预设教学过程,制作课件,准备拓展阅读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诗题导入,了解节日与诗的关系
1.导语: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最为诗人所钟爱。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齐读。
2.了解诗人。
(板书作者∶【唐】王建)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出示课件)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贫困潦倒。“从军走马十三年”,约46岁时入仕,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擅长写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4.读懂诗题。
这首诗也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读一读诗题,你有什么发现?
(时间:中秋节;事情:望月;诗是写给杜郎中的)
小结:是的,这首诗是王建任光州刺史时的一个中秋夜,与朋友聚会时写给杜郎中的。
(二)诵读古诗,掌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出示课件,显示整首诗)
1.一读古诗,把诗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诗情况。帮助正音“栖”。
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女生读,男生读。
3.三读古诗,掌握韵律。
朗读古诗不但要注意节奏,还要讲究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等会儿请你来评价。
教师范读。(适当停顿,拉长诗中的韵脚读音)
指名评议。(评停顿节奏,读好韵脚“鸦”“花”“家”)
出示课件,请学生描红诗中的“鸦”“花”“家”及结尾的“?”。
同桌互读,全班读。轻
(三)品味古诗,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1.借助注释,读懂前两句诗。
(1)引语: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这时,诗人站在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象 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2)借助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庭院中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鹊。秋天冰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树上的桂花)
2.品味想象,感受诗中意境。
这两句诗中没有一个“月”字,但却能使人感受到清冷的月色,为什么?试着说一说。
预设∶(根据回答伺机板书:地白、树栖鸦)
(1)由“地白”看见月色。
出示课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这两句诗与王建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地白”就是“地上霜”,就是月光洒在地面上的样子。
(2)从“树栖鸦”感受月色。
引导:这里的月色不容易感受到,不要急,老师来帮你。(出示课件)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过渡: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诗,你感受到月色了吗
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由于月光明亮,引得鸦鹊误以为天明。在树上发出了声响。这里有月光,也有在月色中看到的鸦鹊、听到的鸟鸣)
小结:看到这一地的白霜是月色,察觉树上的鸦鹊是因为月色,听到鸦鹊的鸣叫也是因为月色。
(3)借“桂花”联想月夜。
引导:借着月色,诗人这时还嗅到了些什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二句。(指名读诗句“冷露无声湿桂花”)
追问:这是怎样的桂花?(板书:桂花)
预设1:香气扑鼻的桂花。(评价:你和诗人一样有着敏锐的嗅觉)
预设2∶被秋露打湿的桂花。(评价:桂花是秋天的主要意象、秋露浸润了桂花,此时也浸润了诗人的心)
再问:在这样的中秋月夜,看着庭院中的桂花,诗人可能又会联想到什么 (加粗描红课件中“桂花”二字,引导学生想象∶看着秋露悄无声息地润泽着树上的桂花,诗人仿佛联想到了月宫中的桂树、孤单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
小结:是啊,月色就这样把诗人的视线从地面引到树上,又从树上引到天上。你瞧,这两句诗里没有一个“月”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中秋夜真真切切的月色,又让我们联想到了有关月亮的传说。(板书:月色、传说)这就是诗人别具一格的望月。
齐读这两句诗。
(四)感悟古诗,体会诗人的含蓄表达
1.由景至情,读悟后两句诗。
引语:如此月色,诗人伫立庭院,久久望月,无限遐想,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1)读一读后两句诗,说一说诗人想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联想到了世间人人都在望月;联想到了有人会与亲友分别,望月思念……
(出示课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这是一轮边塞的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 张继《枫桥夜泊》(这是一轮充满愁绪的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这是一轮陪伴诗人的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这是一轮思念远方亲人的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学生结合诗题说一说:这是一轮思念友人的月)
小结:在这样的月色下,人人都在望月,有的人享受团圆之乐,有的人却饱受离别之苦,只能望月怀人。(板书∶望月怀人)
2.聚焦“落谁家”,体会含蓄表达。
(1)齐读后两句诗:秋思到底落谁家呢 (出示课件,描红“落谁家?”)(板书:落谁家?)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悟出其实秋思落在诗人心里。
(2)是啊,诗人其实就是想说“月明人尽望,秋思落我家”,可为什么不这么写呢?(直接抒情过于直白,没有诗意,诗人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小结:这就是诗人表达的绝妙之处。望月怀人,不说自己,但自己就在其中,这也是古诗的含蓄蕴藉之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聚焦“落”,体会思念自然绵长。
引语:在《全唐诗》中,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落”被写成了“在”,你觉得哪个好?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落”字有从天而降的意思,“秋思”“落”下来,使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思念,自然生动,新颖妥帖。
(2)诗人借“落”写自己的思念,更有含蓄委婉之感。
(3)一个“落”字,把秋思点染得无比空灵,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齐读后两句诗。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引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两首关于中秋节的诗。请你结合注释和说明,好好读一读,对照《十五夜望月》,找一找不同诗人笔下的中秋节有什么异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做一做批注。
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
②桂子∶诗中特指桂花。
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说明】
诗人创作此诗是在中秋的夜晚,他前一年高中进士,此刻又在东游之中,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全诗描写了中秋赏桂、赏月的习俗,巧妙的联想为佳节平添了几分意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