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2: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原著节选,梳理小说重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就自己喜欢的情节与人物发表感受与看法。
3.品味小说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阅读原著节选,梳理小说重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品味小说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导入新课,概说内容
1.同学们,昨天我们跟着鲁滨逊感受了大人的冒险,今天我们却要跟着一位小朋友继续“外国名著之旅”,继续冒险。他就是著名的——汤姆。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 。
预设:课文主要讲汤姆 索亚和贝琪从山洞里获救前后的故事。
预设:课文主要讲汤姆 索亚和贝琪从山洞里获救前全镇人对他们的担心,获救后全镇人的欣喜、激动,听他们讲述历险的经过,以及人们为了避免类似事件而采取的措施。

二、圈画人物,弄清关系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请你一一圈画出来。
预设:全镇的人们、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乘小船的人、一户人家、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衣衫褴褛的人”、撒切尔法官、法官的朋友、印江 乔埃。
2.简单说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1)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教师补充:
撒切尔法官和撒切尔太太是贝琪的父母。
波莉姨妈是汤姆的姨妈,汤姆是一个孤儿,被姨妈收养。
哈克是汤姆的好朋友,也是一个孤儿,经常和汤姆一起出去“探险”。

三、梳理情节,聚焦脱险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文章分为若干部分,并给每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镇绝望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迎接归来
第三部分(第5-15自然段)身体恢复
2.在课文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汤姆向大家讲述历险探险的经过了,请你根据汤姆的讲述,完成以下图表:
(向前探路)→( )→( )→( )→( )→(获救送回)
3.全班交流。
预设:(向前探路)→(发现亮光)→(告诉贝琪)→(说服贝琪)→(出洞呼救)→(获救送回)
4.我相信关于二人山洞脱险的经过比课文中写的精彩多了,课文为什么写得这么简单呢?
预设:
——这是对二人历险的再现,所以没有必要详写,以避免重复累赘;
——这是汤姆的口述,而且是转述,不是作者的叙述,所以不需要详写;
——汤姆刚刚获救回来,身体虚弱,也不可能对细节详加叙述。
板块二:细读课文,感知人物
一、细读课文,说说汤姆
1.汤姆是课文的主角,也是小说的主角。“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汤姆身上的一些特点来。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针对汤姆做做批注。
2.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感觉汤姆是一个 的孩子。你看: 。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点。
预设:
——汤姆是一个沉着勇敢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贝琪很虚弱了,他便安顿好贝琪,自己一个人到前面寻找出口。
——汤姆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你看,在山洞里,他为了保证可以原路返回,使用风筝线做标志,这样就不会迷路了。
——汤姆是一个耐心的孩子。你看,当他把发现出口的消息告诉贝琪时,贝琪根本不相信,他便费劲口舌说服贝琪,直到贝琪相信为止。
——汤姆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你看,回到小镇上后,他将整个经历讲给全镇的人听,回报大家的关心。
——汤姆是一个有点虚荣的孩子。你看,他在跟大家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汤姆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孩子。你看他身体一恢复,就立即去看望自己的好朋友哈克,而且去了几次。
——汤姆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孩子。你看,当他听说山洞被封住了时,脸色变得煞白,因为他知道印江·乔埃还被困在洞里。
——汤姆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你看,当全镇的人找不到他和贝琪时,全部陷入悲伤和绝望;当大家得知他和贝琪回来了时,又是那样兴奋和激动。这都说明大家是很喜欢汤姆的。
……
4.教师小结:至于小说中的汤姆是不是这样呢?还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一些特点呢?大家回去以后找来原著读一读吧!

二、细读课文,说说其他人
1.课文中除了写到了汤姆,还有其他很多人,那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大家也来说一说。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板块三:品析比较,揣摩语言
一、比较琢磨,揣摩语言
1.我们所读到的这部小说,是作家翻译过来的。不同的翻译家,对原著的理解不一样,翻译出来的文字最后也有所不同。就本篇课文而言,你觉得翻译家有没有哪些地方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者不够恰当?你觉得怎样说可能会更好一点?
2.学生默读,思考琢磨。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预设:
——他们认为孩子明摆着是找不回来了。
这句话中“明摆着”不太恰当,“明摆着”有点袖手旁观的意思,好像是很不情愿再去搜寻孩子了。如果换成“一定”“十有八九”,可能好很多。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
用“发疯般”来形容钟声,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感觉,与此时大家兴奋、激动的心情不匹配。
——他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
“雄壮有力”一般形容军队里非常整齐、非常有节奏感的步伐,与此时人们的状态不太符合。
——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个夜晚。
“辉煌”一般指所取得的成就很大,这里用来描述人们内心的喜悦,不太合适。另一个译本用的是“激动人心”,比较妥帖。
——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
“躺”用在这里不太合适,一是不够礼貌,围着的人中有很多长者,汤姆躺着跟大家说话多不礼貌啊;二是不太真实,汤姆跟大家描述探险经过,一定是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躺”着是没法这样去跟大家交流的。
——因为她很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她也愿意死掉。
无论如何,贝琪是不可能“愿意死掉”的。所以这处翻译不够准确。
——有的人还用嘲弄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再去那个山洞走一趟。
“嘲弄”明显不怀好意,这些成年人“嘲弄”汤姆说不过去,不如改为“开玩笑”比较合适。
4.教师小结:我们的揣摩有没有道理呢?大家有两条途径可以去验证:一是读一读不同的译本,二是长大后读一读英文原著。
板块四:前后勾连,提出疑问
一、激励思考,鼓励质疑
1.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读过整本小说,前面发生了什么、后面将发生什么,我们一概不知。所以,单纯地阅读这样一篇课文,大家一定会冒出很多疑问。现在,大家不妨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看看有没有人能够给我们解答。
2.学生默读思考。
3.全班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衣衫褴褛的人”是谁?
——卡迪夫山发生了什么事情?
——印江·乔埃是谁?他为什么也在山洞里?他为什么没有跟汤姆他们一起行动?他有没有获救?
——汤姆、贝琪、印江·乔埃为什么要到这个原始山洞里去?他们想要做什么?
——汤姆怎么使用风筝线的?他们哪来的风筝线?
——哈克为什么病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汤姆和贝琪在山洞里一共呆了几天?他们是怎么度过这几天的?他们还经历哪些艰险?
……
4.以上问题,有同学可以解答吗?

二、回到原著,激发兴趣
看来,萦绕在我们脑际的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答,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找到原著好好读一读了。这本书是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出示作家简介)。这部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课后请同学们再花时间,认真阅读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