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狄更斯少年时便被迫辍学,进了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后来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到拒绝。他没有因此而 ,反而更加奋发向上。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 、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 ),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36年,他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他的事业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B.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萎靡不振 声情并茂 一帆风顺
B.一挥而就 自甘堕落 言行举止 如日中天
C.一蹴而就 自甘堕落 声情并茂 如日中天
D.一挥而就 萎靡不振 言行举止 一帆风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比常人更勤奋的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受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长期影响
C.凭借丰厚的生活积累,加上特殊的天赋
D.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有的作家留下传世的作品,但自己的一生却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像简·奥斯汀、弗兰茨·卡夫卡;另外一些作家,不仅留下了精彩的作品,而且自己的一生,① ,富有传奇色彩,像塞万提斯、夏洛蒂·勃朗特、欧内斯特·海明威等。查尔斯·狄更斯大概算作后一类吧。
关于狄更斯,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他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这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的,其中的原因也不难找到: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英国文学史上,除了莎士比亚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作家比狄更斯显示了更大的创作才能,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幽默,世界上伟大的幽默作家屈指可数,② ;第三个原因是他的创作极其丰富多彩。因此狄更斯的创作是充沛的创作力、清新的幽默和丰富多彩这三者的奇妙结合。
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作家,还可以说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塑造了这个民族。尽管他有局限和不足,但他仍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朋友,因为他表达了西方文明中所有美好的东西,而这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4.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C.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江学庆、李文亮、彭银华……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
D.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补充出文中空缺处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字。
6.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并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将语段补充完整。要求:突出作品内容、所选人物特点,语言凝练流畅。
孔子 大卫·科波菲尔 鲁迅 马克思
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和学习的榜样,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阅读《毛泽东自传》,我们可以读到毛泽东的传奇经历、睿智哲思,学习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理想的使命感,终于明白他可以成为20世纪最有威望的革命领袖的重要原因了;阅读 ,我们可以读到 ,学习 ,终于明白 的重要原因了。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推荐给学生阅读的部分书目:《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谈美书简》《家》《乡土中国》《大卫·科波菲尔》《哈姆莱特》《老人与海》《堂吉诃德》。
材料二 以下是网络评选的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三体》《他的国》《狼图腾》《平凡的世界》《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模拟试题练
(2022海南海口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直到我竭力醒过来,那时天已亮了。有人敲打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着。
我大声问:“什么事 ”
“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
我从床上蹦了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
“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要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载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以为,它时刻都可能会撞得粉碎。”
这个惊恐的喊叫声顺着楼梯往上来,我急急忙忙地穿上衣服,跑到街上去。
许多人已跑在我前面,他们都向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那边跑。我也跑向那儿,超越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疯狂粗暴的大海面前。
等到那儿的时候,风势可能减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那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见到的,更使人惶恐不安。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汹涌澎湃的声势;浪头一个胜过一个,一个盖下一个,好像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边,铺天盖地,滚滚而来,令人十分恐惧。
在风涛喧哗、很难听见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赤膊的船夫,紧挨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我的天啦,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一支桅杆从主甲板六七英尺高的地方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七八糟的帆、索缠在一起。来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将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全部冲到沸腾的巨浪之中去了。
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备好人手了,却什么也做不了;同时,又没有谁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游过去,让破船和岸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方法可想了。正在此时,我注意到了,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看到人群向两旁让开,汉冲了出来,直到人群的前面。
我跑到他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向后拽他,我央求着刚才和我说话的那些人,不要任凭他,不要成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
岸上又发出一阵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上看去,看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将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的那个人,“耀武扬威”地在空中乱飞乱舞。
那条破船,即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中,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迸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的那个人的那一条命,已经危在旦夕了。然而他依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舞那顶帽子,我感觉我好像要疯了,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我过去一直非常亲密的朋友。
汉望着海面立着,人群在他的身后屏声静静地等待着,而大海在他面前汹涌咆哮地等待着。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的那几个人看了一眼,跟在回头浪后边,一头扎进海中,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他跟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于是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赶忙把他拖到岸上。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全然没把这个放在心上。他仿佛匆匆地对那几个人做了些指点,让他们将他放得更轻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向着破船冲过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顶峰,一会儿沉到谷底,一会儿没在白色浪沫下面看不到了,一会儿被浪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浪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勇猛地争斗着。这一段距离,本来算不上什么,可是狂风和怒涛却让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终于靠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用劲游一下,就能抓住船了,——但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了过来,他好像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看不见了!
我向他们往岸上拖他的地方跑去,他们将他抬到最近处的房子里。然而他已经被大浪硬给打死了,他那颗侠义的高尚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选部分重点表现了汉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
B.从“我从床上蹦了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许多人已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
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的高尚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一句,既交代了汉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者的精神境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滩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汉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
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向……看了一眼……一头扎进海中”“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汉勇敢献身的精神。
C.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其他人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谁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的表现和汉的行为的比照,把汉救人一事凸显出来。
3.本文写汉去救人之事,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另一版本译文:
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比同龄人”与“无法比拟”重复,排除A、B两项。二是“深刻而丰富”不合逻辑,应是先“丰富”后“深刻”,排除D项。
2.D ①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下笔就写成。此处指“写作”,应选“一挥而就”。
②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作,意志消沉。自甘堕落:自己甘心情愿自己的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此处是说狄更斯并未因恋爱失败而意志消沉,应选“萎靡不振”。
③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言行举止: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姿态与风度。此处应填一个名词性成分,且与“生活习性、矛盾纠纷”相对应,应选“言行举止”。
④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处突出的是,从此狄更斯的事业非常顺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不是强调其事业进入兴盛阶段,应选“一帆风顺”。
3.C 此处强调的是狄更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文中对狄更斯生活经历的介绍,是为了突出他的生活积累;此外,从事文学创作,还需要一定天赋。A项,只突出了其“勤奋”。B项,强调社会人物的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只强调了狄更斯个人的天赋。
4.D 文中的冒号标示提示下文。A项,标示总结上文。B项,用于书信、讲话稿等中的称谓语之后。C项,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标示注释和说明。D项,标示提示下文。
5.答案 ①也像自己的作品一样 ②而狄更斯便属于这一卓越的行列
解析 ①此处提到两类作家,“另外一些作家”不仅作品精彩,人生也像作品一样精彩,所填写的句子应将“人生的精彩”和“作品的精彩”联系起来。②此处介绍狄更斯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的三个原因,这里说的是第二个原因,后面是分号,可见内容只与前文“世界上伟大的幽默作家屈指可数”有关;强调“世界上伟大的幽默作家屈指可数”是为了突出狄更斯,因此可以填写“而狄更斯便属于这一卓越的行列”。
6.答案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 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 他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解析 由画线句可知,“读到”后的内容是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学习”后的内容是对人物精神的分析,“明白”后的内容是对人物的总体评价。根据以上分析,选取一个人物进行仿写即可。
7.答案 (1)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作品存在较大差异。
(2)(示例1)语文老师有责任根据推荐的书目,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2)中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解析 (1)找到两则材料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可,即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书目不同。
(2)阐述个人看法时要联系材料内容。材料一中都是经典书目,由此可以从老师的角度,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材料二中是中学生喜欢的书目,由此可以从给学生提建议的角度,谈如何选择图书。
模拟试题练
1.C “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错误。在原文中找不到这些人比“我”更关心出事的船的依据。
2.C “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于文无据。“汉望着海面立着,人群……而大海在他面前汹涌咆哮地等待着”“一头扎进海中,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等描写,表现了汉勇敢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侠义之心,其他特点在文中没有体现。
3.答案 ①这些描写写出了当时恶劣的环境,无论是对救人前“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浪和已被风浪摧毁的破船的描写,还是对救人时“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的描写,都突出了汉不惧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船才会被摧毁,才会有汉勇敢无畏救人的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人物高尚的品质。
解析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环境是凶险的;写环境是为了写人,凶险的环境中仍去救人,体现了人物的品格;写环境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才会有船毁人危的情节,然后才会有救人的情节。
4.答案 ①从词语运用上看,“景象”与“形态”、“汹涌澎湃”与“具有膨胀的意味”相比较,更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感受海上巨浪的气势。②从修辞上看,“好像千军万马……”与“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相比较,前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海浪写得更形象,显得更有气势。③“好像……恐惧”与“以无尽……惊人的”相比,前者以五个短句来描写浪涛和观者的感受,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具有感染力。
解析 首先找出二者的不同,有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的不同。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原文在表现海浪特点、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