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写实与荒诞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被侵占的住宅
科塔萨尔
我们喜欢这所住宅,因为它不但宽敞和古老(今天,古老的房屋拆下的材料是可以卖大钱的),而且保留着关于我们的先祖、祖父、父母和我们整个童年时代的往事。
我和伊雷内长久地住在这所宅子里,已经习惯。这简直是发疯,因为这所住宅满可以互不干扰地住下八个人。我们七点钟起床,打扫房间;十一点左右,我把剩余的房间留给伊雷内整理,自己去厨房做饭。中午我们吃饭总是准时的;除了几只脏碟要刷外,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我们一面吃午饭,一面想着这所深沉而寂静的住宅,觉得挺快活。使房间保持清洁,我们两个人也绰绰有余了。我们有时甚至认为,正是它不许可我们结婚。伊雷内没有充分的理由却拒绝了两个求婚者。至于我,在和玛丽亚·埃斯特尔订婚之前,她就死了。我们终归有一天将死在这里,游手好闲的粗暴的堂兄弟们将占据这所住宅,并将把它拆毁,好把地皮和砖块卖掉发财。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自己堂堂正正把它推倒,免得时间过迟。
伊雷内是个生来不肯打扰别人的姑娘。除了早晨做的事情外,一天中其余的时间她总是坐在卧室的沙发上织衣物。我不知道她为什么织这么多。我总以为妇人们这样织东西,无非是想从中寻到不做别的事情的有力借口。伊雷内并不是这样。她织的东西总是有用的:冬天的汗衫,我的袜子,她的披肩和背心。有时她织好一件背心,然后又立刻把它拆掉。有一天,我发现樟木衣柜下面一个抽屉装满白色、绿色和浅紫色围巾。那些围巾带着樟脑味,像在绒线杂品店里那样叠放着,我没有勇气问伊雷内打算怎样处理它们。伊雷内只喜欢织东西,她手艺娴熟非凡,我常常一连几个钟头望着她那像银白色的刺猬似的手、穿来穿去的织针和地上的一两个线筐。线团在线筐里不停地跳动着,很是好看。
我怎么能不提到住宅的布局呢。厨房、挂着葛布兰式壁毯的客厅、书房和三间宽大的卧室,都位于面对罗德里格斯·佩尼亚街的最幽静的部分。只有一道装着坚硬的橡木门的走廊把那部分同前一部分隔开,前面有浴室、厨房、我们的卧室和连接卧室与走廊的客厅。这样,一个人走进门廊,推开玻璃门,就进了客厅;两侧是我们的卧室的门,对面是通向最幽静的那部分的走廊;沿走廊向前走,打开橡木门,门那边便是住宅的另一部分了;或者在走到橡木门之前向左拐,再顺着一道窄些的廊道往前走,就可以走到厨房和浴室。门开着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宅子很大;要不然,看去它就像一所现在建造的那种几乎转不开身的房子。我和伊雷内一直住在宅子的这一边,几乎从没有到橡木门那边去过,除非为了清扫。因为简直不可相信,家具上竟积存那么多灰尘。
这件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因为事情很简单,没有多余的细节。那是在晚上八点钟,伊雷内正在房内织衣服,我忽然想起要把马黛茶壶放到火上。我沿着走廊走到半开半掩的橡木门前,绕过通向厨房的拐角,就听见餐室或书房里有什么声响。那声音模糊而低沉,好像椅子倒在地毯上的声音,也像嗓音嘶哑的低语声。与此同时,或者过了片刻后,我还听见在连接那些房间和门口的走廊深处有同样的声音。我赶忙朝那门走去,一下把门关上,同时用身体抵着门;幸亏钥匙在我们这边。为了更加安全,我还把长长的门闩插上了。
我走到厨房,烧热了茶壶。我提着茶壶回来的时候,对伊雷内说:
“我不能不把走廊的门关上。后面的房子被人占了。”
她放下手里的活儿,用疲倦的眼睛严肃地望了望我。
“你敢肯定吗 ”
我点了点头。
“这么说,”她拿起毛衣织针,“我们得住在这边了。”
我小心翼翼地吮着马黛茶,但是她过了一会儿才重新开始做她的活儿。我记得她在织一件灰坎肩;我喜欢那件坎肩。
最初几天,我们感到很伤心,因为我们俩把许多心爱的东西留在被占据的那一边了。不过,这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清扫工作就变得简单多了。即使我们起得很晚,比如九点半起床,不到十一点我们就打扫完没事了。伊雷内经常跟我一块儿到厨房去帮助我做午饭。我们考虑好了,决定这么办:我做午饭的时候她做晚上吃的冷餐。这样办,我们很高兴,因为傍晚离开卧室去做晚饭总是很讨厌的。现在,我们只要在伊雷内的卧室里摆好桌子,吃那一盘盘的冷餐就行了。
伊雷内很满意,因为她有更多的时间织衣物了。为了那些书,我感到有点懊丧。但是,为了不使我妹妹难过,我便开始翻看我父亲的集邮册,用来消磨时光。我们过得很快活,各做各的事,几乎总是一块待在比较舒适的伊雷内的房内。有时,伊雷内说:
“你瞧我想出来的这个花样,像苜蓿图案吗 ”
过了一会儿,我把一张方纸片放在她面前,让她看欧本和马尔梅迪的邮票。我们过得很好。我们慢慢地什么也不去想了,毫无思想地生活着是可以办到的。
除了结果不同外,事情几乎同上次一模一样。晚上,我感到口渴,在睡下之前,我对伊雷内(她在织衣服)说,我要到厨房去喝杯水。出了卧室的门,我就听见厨房里有声音;也许是在厨房里,也许是在浴室里,因为走廊的拐角把声音隔断了。我突然停住脚步,引起了伊雷内的注意。她走到我身边来,一句话也不说。我们谛听着那些嘈杂声,清楚地觉察到那声音是在橡木门的这一边,在厨房和浴室里,或者几乎就在我们身边那道走廊的拐弯处。
我们甚至都没有彼此看一眼,我抓着伊雷内的手臂,拖着她跟我一起,头也不回地跑到玻璃门边。我们背后的嘈杂声变得愈来愈响,不过总是很低沉。我一下关上了玻璃门,我们就待在门廊里了。现在,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
“这边也给占了。”伊雷内说。织的衣物从她怀里垂下来,毛线一直拖到栅门边,消失在门底下。她看到线团落在了另一边,就把织的衣服扔掉了,看都没有看一眼。
“你没来得及带什么东西吗 ”我徒劳地问她说。
“没有,什么也没来得及带。”
我们只有身上穿的。我想起我房内柜里那一万五千比索。现在已经晚了。
我的手表总算留了下来,我看了一下,已经夜里十一点。我用手臂挽着伊雷内的腰(我相信她哭了),就这样走到了街上。在离开家之前,我感到恋恋不舍。我把大门关好,把钥匙丢在阴沟里,免得在这个时候有某个穷鬼企图乘着住宅被占之机,起意行窃而溜进宅里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则小说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力量侵入老宅,居住其中的人物步步撤退,终于彻底逃离的故事。文中提及的侵入事先都没有预兆,气氛甚至有些恐怖。
B.小说描述了“我”和伊雷内在宅子中生活的具体作息时间,这体现了兄妹俩规律惬意的生活状态,也为下文写有神秘力量妄图打破这种舒服的生活状态做了铺垫。
C.由小说中的具体内容看,占据住宅的力量是确切的,那就是“堂兄弟们”,他们逐渐占据了“我”和伊雷内祖传的大宅子,让兄妹俩在这个大宅子里无法立足,最终只能选择逃离。
D.即使宅子里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兄妹俩仍没有打破旧有的生活模式。他们像停留在过去时光里的贵族那样,拒绝自己生活的开放与变革,直至整个宅子被侵占。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伊雷内是一个安静、贤惠的女子,她从来不肯打扰别人,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卧室的沙发上织衣物;她拒绝两个求婚者体现了其性格的古怪。
B.“织东西”这一行为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作者也借此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空虚,正因为空虚,所以才拿织东西来打发时间。
C.作者用大量篇幅表明兄妹二人对这栋宅子有着近乎变态的眷恋,他们在其中安静恬淡地生活,这与下文宅子被侵入时人物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彰显了小说主题。
D.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妹妹伊雷内织着的毛衣、“我”听到的声音、恐怖的入侵者……似乎都意有所指,但读者却很难判断出其原型。
3.本文的标题为“被侵占的住宅”,请分析该标题所蕴含的意蕴。(4分)
4.本文叙述上的特点是什么 (6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苦 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得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 ”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 ”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 ”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凄冷悲苦的氛围的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年轻车夫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C.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D.文中写了约纳的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地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都批判了现实,震撼人心。
B.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心理;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C.契诃夫的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畸形的社会现实。
D.小说善用短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充分表现了约纳最终战胜怯懦,大胆诉说的内心状态。
7.小说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如以“契诃夫严肃冷峻小说风格研究”为题写一则《苦恼》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要被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并不总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 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还横着昨天在军警的枪口下遇难者的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 ”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是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在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从人群后面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 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
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挤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 ”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
“你们想把爸爸怎么样 ”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
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个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
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手上去。
人群一直在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吗从家里跑出来 ”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 ”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
“你认识卡秋莎吗 ”
“那个邻居阿姨吗 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怎么打死我。”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
“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 ”
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里带出去。
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
“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
“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那个骄傲而冷酷的人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现在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里跑出去,却没有人拦住他。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群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的态度相似。
B.“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既点明了“被捆绑的人”的身份,又揭示了历史背景——人民推翻了沙俄政府。
C.“同一个神灵”指的是爱,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孩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在内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使得愤怒的围观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是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描写,简洁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支持政府的警察形象。
B.“脸色越发阴沉”“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分别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和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本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警察从起初的动作、神态到最后的放声大哭,群众从叫嚷“打死他”到“没有人拦住他”,孩子从啼哭到感激。
D.本文故事场景变换不频繁,情节集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开头与结尾人们的表现形成的反差突出了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11.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概括。(4分)
12.“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群文探究
1.选文一和选文二都有荒诞与写实相结合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三篇小说开篇都有景物(场面)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由小说中的具体内容来看,占据住宅的力量是不确切的,是模糊的。作者用一个大宅子被神秘力量侵占的故事,暗示了时代危机——个人的空间逐渐被一个无形的强大幽灵挤压和占领。
2.B “借此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空虚,正因为空虚,所以才拿织东西来打发时间”错误。“织东西”象征闲适平静的生活状态,最终这种生活状态也因为神秘力量的入侵彻底失去了。
3.答案 ①祖居的丧失,物理意义上的居住空间的丧失。②人的原有的宁静生活的丧失。③人的思想、自我、自由等的丧失。(答出1点1分,答出3点满分)
解析 要由表及里层层分析。表面上看,“住宅”就是实际居住的地方;根据兄妹二人的生活状态可知,其指的也是一种闲适平静的生活状态;进而可以考虑到人物的精神层面。
4.答案 ①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显得整个故事是真实的、可信的。②意识流叙事方法,淡化情节,注重表现人物心理上的真实,如居住的感受、住宅被占时的心理状态。③叙述冷静克制,不动声色,将评判权交给读者。
解析 叙述特点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从“我”“我们”的视角叙述,这是第一人称;小说采用意识流叙事方法,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小说在叙述时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以上都是本小说叙述方面的特点。
5.C “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错误。这一情节表现了约纳的苦恼看似得到缓解,实际上并未彻底消除,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6.A B项,“使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错误。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C项,约纳不属于“漫画式人物”,本文也没有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D项,文末的省略号让结尾简洁、精练、耐人寻味,并不能表现约纳“战胜怯懦……内心状态”。
7.答案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①语言描写:如“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表现了约纳想倾诉内心的痛苦。
②心理描写:如“回大车店去”表现了约纳因苦恼无法倾诉而不堪重负的内心感受。
③细节描写:如“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表现了约纳受到周围人的呵斥时的不安与想向他人倾诉苦恼时的欲言又止。
(答出其中2点即可)
(2)侧面描写:
①文章开头阴冷昏暗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②开头塑造小马的形象,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
③用周围人的冷漠衬托出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
(答出其中2点即可)
解析 首先要想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然后根据小说中的具体内容判断手法,并分析此种手法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8.答案 ①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述约纳的悲剧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表达了人的孤独是普遍的,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
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等态度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
③自然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阴冷昏暗的环境烘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④刻画人物剔除描写中的主观感彩。小说借对约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
解析 “严肃冷峻”是小说的风格,而小说的风格则与其主题、叙述、描写等密切相关。如叙述方面,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使叙述更客观。
9.D A项,“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群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的态度相似”错误。“他”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向人民开枪的人,作者没有对围观“他”的人们持批判的态度;而《祝福》中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是冷漠麻木的,鲁迅对其持批判态度。二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B项,“又揭示了历史背景——人民推翻了沙俄政府”分析不当。文中只说发生了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没有说人民是否推翻了沙俄政府。C项,“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理解有误,“使人们……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的不仅有孩子对父亲的爱,还有父亲对孩子的爱。
10.C “孩子从啼哭到感激”错误。孩子听从父亲的话走了,他并不知道人们对待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所以也就谈不上感激。
11.答案 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答出1点1分,答出3点满分)
解析 从文中来看,“警察”是维护政府的一员,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可围绕这两个角色概括其形象特点。从“警察”的角度来看,他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对着人民开枪,并且完全不把人民的审判放在眼里,由此可以看出他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担心自己被人民打死会在儿子心中留下阴影,让儿子离开,同时请领头的人帮他“演戏”,这一做法充满了对儿子的爱。文章最后,群众建议放了他,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警察的大哭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表明他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
12.答案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使情节跌宕起伏。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③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使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时一般从情节发展、塑造形象以及表现主题等角度入手。首先找到有关孩子的情节,然后分析其作用。从情节发展来看,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出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塑造形象的角度看,例如,孩子出场之前的警察对群众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也没有一点悔过之意,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高傲的形象;而孩子出现后,他作为父亲的温情的一面才得以展现出来。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而警察也被群众感化,唤醒了内在的人性,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群文探究
1.提示 《被侵占的住宅》:故事情节简单但荒诞,兄妹二人守着祖辈留下的老宅子与世无争;后来宅子中传来奇怪的声音,有神秘的力量侵占进来了;最后兄妹俩仓皇出逃,也没来得及带什么东西,流浪到了大街上。这样荒诞的情节却写出了当时许多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居住空间的丧失,原有宁静生活的丧失,思想、自由等的丧失。
《苦恼》: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即马,这是其荒诞之处,却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荒诞的结尾凸显了一个贫苦孤独却得不到同类同情的下层人的形象,展示出社会的冷漠麻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提示 《被侵占的住宅》:通过对老宅子的“宽敞和古老”的描写,引出了下文对生活于其中的兄妹二人的生活状态的描写。
《苦恼》:开篇对阴冷昏暗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孩子的力量》:开篇对人群大声叫嚷的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做了铺垫;开篇即让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