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情感,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 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菜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材料二: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直到20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培育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以达到民风淳朴、国泰民安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运用喻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造成人们畸形发展,使人无法成为一个全人。
B.王夫之“日生而日成”说,肯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养性提高人格修养,这和中国现代美育观倡导的观念有相通之处。
C.朱熹在《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有其价值,并没有过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美育”阐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育涵盖美和善,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人的鉴赏能力,是实现德育的必由之路,地位仅次于德育。
B.美育离不开情感,需要通过动之以情来实施,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C.美育是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培养具有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人。
D.美育是借助艺术手段,通过打动人们、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而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一种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如今,在所谓“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的驱使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你如何看待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 请结合材料中的美育观来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 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前往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共产党在陕北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最早上船的12人,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就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看似机缘巧合,实则有其历史必然性,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1958年,毛泽东乘专列到杭州,经过南湖时,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C.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勾勒出不同时期“船”的文化形象,深情回顾了党的发展史,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未来。
D.在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的年轻人,也指驾驶船只的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梁衡认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简要分析文本一中“船”的含义。(4分)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史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徇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徇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 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注]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注] 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
B.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
C.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
D.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渠帅,也称“渠率”,旧时统治阶级对武装反抗者首领或部落酋长的称呼。
B.百揆,唐虞时掌管国政、总领百官的首长,后也可指各种政务或百官,文中指后者。
C.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禅,专指远古五帝时代的帝王产生制度,统治者生前把帝位让给其他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隋恭帝时,朝廷给了唐王李渊朝拜的较高礼遇,唐王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声威大震,郡县长史、义军首领、部落酋长纷纷派人请求归降。
B.唐王派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行任命、改封等事,后隋恭帝下诏划分十个郡给他,来增扩唐国范围。
C.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唐王表示不能接受,上书说这是谄媚之人的计谋,引用古人之事表明一定要竭尽诚意才能接受。
D.唐高祖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变年号,并任用前朝民部尚书萧瑀,萧瑀也用尽心力为天下谋事,没有辜负高祖的信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
(2)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
14.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是什么意思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二首(其二)
陆 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引镜自照,发现两鬓白发苍苍,为后面不由得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做铺垫。
B.“尚如丹”承上句,使用比喻,写自己年事已高,但爱国之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
C.第三句写人老体衰,“戎衣窄”暗示自己体态臃肿,驰骋战场的愿望难以实现。
D.“悲愤”句写诗人由于无法上战场以实现抱负,悲愤难抑,只能舞剑聊以自慰。
16.请赏析“谁料如今袖手看”这一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形象,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十二章》中,“ ”告诉我们,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在《将进酒》中,“ , ”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即使人生失意依然要潇洒自信。总之,要想成为谦谦君子,正如《大学之道》中“ ”所言,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
(2)《<老子>四章》中“ , ”两句表明有道之人不丧失立身之基,人可谢世,而其精神万古长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自国家大剧院首演后,于日前结束了全国巡演。演员们的才华,对舞台呈现的极致追求,对艺术的执着与笃定,面对新创作品时回归零点的淡然心境,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界一抹清风徐来的亮色,一段为人称道的佳话。
创作《只此青绿》期间,让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找寻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把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舞蹈演员,用了两位导演五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未接一场商演,全体演员在两位导演的引领下, ,全情投入。在所有演员整体找准慢沉的气息,步入宋画意境,保持宋人风姿之后,两位导演再进一步,去 贴合剧中人物的格调与质感。尤其青绿一角,王希孟 完成了登峰造极的传世之作,石青石绿是灿烂夺目的青绿设色,也是烟波浩渺的写意存在。导演 王希孟作画的节奏,从《问篆》《唱丝》《寻石》到《习笔》《淬墨》,都是为了最终《入画》的惊鸿一瞥。《入画》的铿锵和柔中带刚的力量正如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过程一样,尽显灵奇与傲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1日)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让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找寻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把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舞蹈演员,两位导演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B.让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找寻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把舞蹈演员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两位导演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C.让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找寻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把舞蹈演员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用了两位导演五个月的时间。
D.让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找寻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把舞蹈演员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两位导演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心无旁骛 揣摩 一气呵成 遵循
B.心无旁骛 揣测 一蹴而就 遵守
C.无动于衷 揣摩 一蹴而就 遵循
D.无动于衷 揣测 一气呵成 遵守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首先,中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激发了大众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确实给科幻文学提供了肥沃土壤。从这个角度来说, ① 。因为从轨迹上看,我们正在经历类似美国的科幻文学黄金时代。
其次, ② 却让全球的科幻文学陷入创作困境。因为科幻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未来的新奇感之上的,如今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这一点来说,很难确定中国科幻文学是否迎来了黄金时代。
展开来说,科幻的诞生是基于人类对科技的距离感和好奇心。电气时代刚刚开始时,科技的力量还没有渗透到大众生活空间, ③ 。但如今,科幻创作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面临科技进步导致大众好奇心逐渐消逝的困境,从而陷入瓶颈。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科幻消亡于科学,也可能诞生于科学,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
B.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科幻消亡于科学,也可能诞生于科学
C.科幻诞生于科学,也可能消亡于科学,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
D.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科幻诞生于科学,也可能消亡于科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汉语里有“容错”“容错率”两个词语。容错,就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情况。容错率是指允许错误出现的范围和概率。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容错率越低,对效果的影响越大。
②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古人讲,“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见到冉有、季路后,就是劈头责备:“求!无乃尔是过与 ”没有了一向的“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上述材料谈的是“容错”的话题,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有矛盾。你认为怎样做更利于人的成长呢 请根据材料,从自身学习、生活的感受出发,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B “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相同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中“儒家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可知,二者对美感教育的认识有相同点,但并不完全相同。
2.B A项,材料一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为喻,是为了说明人天性中的潜蓄力量都需要得到发展,才能帮助人成为一个全人。C项,“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的教化作用”于文无据。D项,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提出“四育”观点的是王国维,不是“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
3.D A项,“地位仅次于德育”错误。由“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等可知,美育与德育处于平等地位。B项,“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可知,美育达到的效果不局限于情感上得到满足。C项,夸大了艺术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诚然是美育最重要的方面,但除艺术外,美育还包括对自然与社会审美现象的鉴赏。
4.答案 ①第一段,阐述教育的功用,强调教育的三个方面——智育、德育、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同等重要,缺一不可。②第二、三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证明美感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段列举柏拉图和卢梭的观点并加以批驳,指出否定美感教育是错误的;第三段用儒家的观点来论证美感教育的重要性。③第四段,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并接受美感教育。(答出一点1分,答出三点满分)
解析 首先理解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然后划分层次,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段阐述了智育、德育、美育及其重要性。第二段指出否定美感教育是错误的。第三段第一句话即主要内容。最后一段则是提出了希望。
5.答案 ①我不赞同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美育是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的。②这种“审丑”取向本身是与现代美育观背道而驰的,以“丑”来博眼球,以“丑”来获得名利,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③我们要提倡正确的美育观,就个人而言,应加强美育,甄别美丑,塑造美好心灵,塑造完整且崇高的人格;就国家来说,应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培育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
解析 首先表明观点,“审丑”现象是应该被否定的。然后结合材料指出“审丑”现象的本质。最后结合材料二中三位先驱者的观点进行阐释即可。
6.C “文章以时间为序”错误。文章以“船”为线索组织材料,写“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有关荀子和魏征以“舟水关系”喻治国驭世的叙述,并不是以时间为序。
7.B A项,《骆驼祥子》不是“红色经典”。C项,“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文本二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常言的,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8.答案 ①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展现出来的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解析 要指出其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面含义是指与中国革命有关的具体的船;深层含义要从文本一最后两段入手,分析出“船”所体现出的精神。
9.答案 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解析 首先要明确“散文三重美”指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并结合文本二理解“散文三重美”的大致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一,选取与之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10.A “事系安危”中,“事”为主语,“系”为谓语,“安危”为宾语,主谓宾齐全,后面应断开,排除B、C两项。“使与前敕不违”意为“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D “禅,专指远古五帝时代的帝王产生制度”错误。“禅(位)”是我国古代的君王产生制度之一,源自五帝时代,但后代也有类似的情况,文中“隋恭帝禅位于唐”即可证明。
12.C “上书说”错误,原文是“王谓僚属曰”,而非上书。“一定要竭尽诚意才能接受”错误,由原文“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可知,唐王指责嘲笑这类事情,并且以之为耻,没有“一定要竭尽诚意才能接受”的意思。
13.答案 (1)考察他们(曹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这是我经常讥笑的,私下也以此为耻。
(2)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行为,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解析 (1)考:考察,考究。实:这里指功业。非笑:讥笑。耻:以……为耻。
(2)绳:纠正。举:检举。毁:诋毁。不自理:不为自己申辩。
14.答案 (1)意思: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
(2)目的:①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②为其不依旧例,宽大处理隋朝皇室后裔提供依据。
解析 (1)“兴亡”“人力”是理解意思的关键。
(2)联系隋的灭亡和唐的兴起,然后结合“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所司,量才选用”分析目的。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隋恭帝下诏,特许唐王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拜时司仪不能直呼他的名字。唐王攻克长安后,写信晓谕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到巴、蜀,各郡县的长史以及义军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晋见,请求归降,主管部门回信答复,(信件)每天都以上百封来计算。二月己卯,唐王派遣太常卿郑元璹率领军队从商、洛出发,去攻打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去攻打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任命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授权他见机行事。乙卯,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下诏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仍然任命唐王为相国,总管百官。唐国设置丞相以下官职,又赐予唐王九锡。唐王对僚属说:“这是谄媚奉承的人做的事。我执掌朝廷大权,而给自己授予九锡以显示恩宠,可以吗 为何一定要遵循魏、晋的事迹,那些都是烦琐的礼仪、虚假的装饰,用来欺天骗人。考察他们(曹氏和司马氏)的功业还不如春秋五霸,而求取名声却想要超过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这是我经常讥笑的,私下也以此为耻。”有人说:“这是历代所通行的事,怎么可以废除呢!”唐王说:“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分别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取得和让出帝位的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竭尽诚意,上应天意,下顺人心,从未听说夏、商末代君主一定要效仿唐尧、虞舜禅让的。”李渊只改丞相府为相国府,那些九锡、殊礼都归还给相关官员。五月戊午,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唐王,退居代王府邸。甲子,唐王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遣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六月甲戌朔,唐高祖任命隋朝的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各种政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萧瑀孜孜不倦,尽心尽力,纠正违法行为,检举过失,人们都很畏惧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唐高祖曾经有敕令,但内史没有及时宣布执行,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回答说:“大业年间,内史宣布敕令,有的前后相互矛盾,有关官员不知道该遵奉哪一道敕令,因此就把容易的放在前面,难办的放在后面。我在隋朝中书省时间很久,详尽见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帝王大业刚刚开始经营,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方的官员如果对敕令有疑虑,恐怕就会失去执行的契机,所以我每接到一道敕令,一定要详细审核,让它与以前的敕令不矛盾,才敢宣布执行,拖延的过错,确实是出于这个原因。”唐高祖说:“你如此尽心,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唐高祖下诏说:“近代以来,时运变迁革易,前代宗室的亲族,没有不被全部诛杀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些隋室子孙,如蔡王杨智积等,一起交付主管部门,根据才能大小选拔任用。”
15.D “只能舞剑聊以自慰”错误。此句紧承上句,是说自己虽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还是想拼一拼的。
16.答案 ①这句诗的意思是,谁能料到自己如今竟然不得不对边关大事袖手旁观。②借事抒情,“谁料”二字表达了对如今只能“袖手看”的不满与遗憾。③“袖手看”与前句“无穷事”形成对比,诗人为国事尽心尽力的凌云壮志无法实现,其心情之悲痛,溢于字里行间。(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理解句子意思,即谁能料到自己如今竟然不得不对边关大事袖手旁观。然后分析运用的手法,凌云壮志无法实现,对关河之事只能袖手旁观,诗人借事抒情,抒发了不满与遗憾之情;“无穷事”与“袖手看”前后对比,凸显了诗人悲痛的心情。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8.D 首先,这里应是强调“全体演员在两位导演的引领下”的创作情况,应是演员来演古代的人物,所以应该是“让生活在当下的年轻演员找寻属于宋人的含蓄内敛的气质风韵”,排除B项。其次,需要“磨”去的是“舞蹈演员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舞蹈演员”应作定语,所以应该是“把舞蹈演员本能的挺拔姿态痕迹‘磨’去”,排除A项。最后,句子的主语是“两位导演”,应为“两位导演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排除C项。
19.A ①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别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此处形容演员排练时专心致志,应选“心无旁骛”。
②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此处指导演反复思考推求贴合剧中人物的格调与质感,应选“揣摩”。
③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此处指王希孟作画的过程不间断,应选“一气呵成”。
④遵循:遵照。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遵守”侧重指恪守条例,不违背规矩,多用来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遵循”侧重指依照一定的要求行动,不偏离方向。此处指导演遵照王希孟作画的节奏,应选“遵循”。
20.答案 (1)“演员们的才华,对舞台呈现的极致追求,对艺术的执着与笃定,面对新创作品时回归零点的淡然心境”是本体,“一抹清风徐来的亮色”是喻体。(2分)(2)通过比喻,让对艺术的追求和淡然心境等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3分)
解析 分析构成时要指出本体、喻体;分析效果时要突出比喻的作用,如生动形象。
21.D 选项中的“这”指代的是“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科幻诞生于科学,也可能消亡于科学”或“科幻消亡于科学,也可能诞生于科学”,所以“这对科幻是一个致命打击”应位于前面,排除A、C两项;另外,应是先“诞生”再“消亡”,排除B项。
22.答案 ①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确实到来了 ②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 ③人们对科学有一种距离感和好奇心
解析 ①由前后文的内容可知,此处是说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到来了。②由后面的“如今科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知,此处是说世界科技发展让全球的科幻文学陷入创作困境。③由前面的“展开来说……大众生活空间”可知,此处是说电气时代刚刚开始,科技还没完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人们对科学有距离感和好奇心。
23.[写作指导] 从题目来看,立意时可围绕材料展现的“道理”和“矛盾”,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1)阐释“容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阐释“不容错”有利于人的成长;(3)辩证看待“容错”与“不容错”;等等。还可以根据“容错”主体的不同来进行立意,其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体或集体。总之,写作重点要放在“更利于人的成长”上,“更”字说明写作时要在“容错”和“不容错”之间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