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3: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有删改)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中和”“太和”“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实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者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种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使其成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有删改)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物。
B.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儒、道长期共存,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可能就没有儒、道、佛融合。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它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少私寡欲、质朴无华,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观,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有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有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 攻
鲁 迅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 ”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墨子说,“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径奔店主所指点的处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
墨子很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 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墨子说:“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 ”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了起来。“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有删改)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门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
[注] 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人深思。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衬托了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幽默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非攻》中墨子的形象,并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进行评点。(4分)
        
        
        
9.对文本三注释中所说的“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的《非攻》中却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三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礼部右侍郎丘濬进所著《大学衍义补》,上览之,甚喜,擢礼部尚书,仍命礼部刊行。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五年五月,遣廷臣赍内帑银,赈杭、嘉、湖大水。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太监李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 ”大夏对曰:“臣老且病,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曰:“孝宗恭俭仁明,勤求治理,置亮弼之辅,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绝嬖倖之门。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 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B.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C.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D.先是/大学士万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仕:指官员退休,《礼记》言“大夫七十而致仕”,有疾者可提前。
B.籍田:古代皇帝亲自率众臣替百姓耕种的农田,以示重视农业。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叩首:旧时交际礼仪,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俗称“叩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仅将佞臣放逐斥退,还任用贤才,纳谏改过。
B.明孝宗能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鏊做侍讲。
C.明孝宗在位时仁德贤明,但仍不免有奸臣当道之事。太监李广就凭借旁门左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的人。
D.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重用刘大夏,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为由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2)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
      
        
14.谷应泰说:“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贺州闻席大光陈去非诸公将至作诗迎之[注]
吕本中
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注] 北宋灭亡,南宋高宗即位,金军大举南下,吕本中一家躲避战乱,辗转到广西贺州。他的好友席益(字大光)与陈与义(字去非)接到朝廷起用的诏书,前去勤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因战乱连年辗转,奔走于穷乡僻壤,漂泊于岭海江湖,最终落脚在贺州。
B.听闻席、陈二人将至,诗人不顾自己“衰颓”的境况,早早前去迎候友人到来。
C.贺州城外千山蒙瘴,城内万瓦卧霜,一派残破颓败景象,诗人不免心生感慨。
D.诗人骑马过浮桥,到江边远眺,由此可推测友人是从水路经贺州前去勤王的。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2)《论语·里仁》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        ”。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 ①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虽然先秦的诸子百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    ,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至高无上的各路神灵    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之心和幸福感。
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    ;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孔子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 ② )。儒、道思想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儒、道两家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B.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C.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D.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形同陌路  顶礼膜拜  应接不暇  相得益彰
B.势如水火  奉若神明  应接不暇  相辅相成
C.势如水火  顶礼膜拜  席不暇暖  相辅相成
D.形同陌路  奉若神明  席不暇暖  相得益彰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B.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C.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D.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理念,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  ①  ,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  ②  ”,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他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  ③  。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当下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曾因旅途困顿,七日未吃一粒米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白米来煮饭,饭快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些米饭往嘴里塞,孔子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的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这锅饭我已先吃了一口,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脸红地说:“刚才煮饭时,不小心掉入了一些灰,染灰的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孔子恍然大悟,对自己误解颜回感到抱歉,说:“我平常对他最信任,但仍然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最难确定的。弟子们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与解析
1.C A项,“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物”错误。由材料二中“儒家讲‘和合’‘中和’‘太和’……和则生物等”可知,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物。B项,“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错误。由材料三中“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由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出现”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2.B 由材料二中“故此,我们认为……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不是“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D “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形容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答案 ①比喻论证,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博大的包容性。
②道理论证,引用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分析句子在论证上的特点应突出其论证方法。①句运用比喻论证,指出本体、喻体后,还要分析这一比喻突出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的特点。②中有引文,很明显运用了道理论证,作用是增强说服力和可读性。
5.答案 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这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游遍唐朝大好山河,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了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答题时根据其内涵举例即可。举出例子后,要结合人物的思想和做法,突出不同的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6.A “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错误。由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做好备战工作。
7.C “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体现了小说语言幽默的特点,反而增强了小说主题的严肃性。
8.答案 (1)人物形象:①埋头苦干、拒绝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
(2)评点:①正面描写。如“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等,突出了他具有实干精神。②侧面描写。如文中曹公子的空谈与墨子的实干形成对比,从侧面衬托墨子;再如公输般的“不义”与墨子的“行义”形成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墨子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形象。
解析 概括形象时,可以联系文本一中对墨子的描写、文本二中“‘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等内容。进行评点时,首先要考虑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而正面描写中又包括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等,侧面描写主要体现在对曹公子、公输般等人的描写上;然后举出例子稍加分析即可。
9.答案 文本一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国遭遇搜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1分)①从人物塑造上看,这样处理,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2分)②从主题表现上看,这样处理,深化了小说主题,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2分)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在幽默的氛围中结尾,引人深思,余味悠长。(1分)
解析 首先要理解文本三所写结尾的内容,结合文本一可知,这段文字主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墨子在归途中的尴尬经历;然后可以从人物塑造、主题表现、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人物塑造上看,“守门者不内也”“众人不知其功”说明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从主题表现上看,结合文本三中“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可知,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深化了主题。从艺术效果上看,文本一在幽默的氛围中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10.D “万贵妃”是“兄弟”的定语,二者整体作“结”的宾语,主语为“大学士万安”,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两项。“稔闻”的意思是“素闻”,即“一向听说,熟知”,“稔”作“闻”的状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
11.B “古代皇帝亲自率众臣替百姓耕种的农田”错误。不是“替百姓耕种”。“籍田”,古代皇帝亲自耕作的小块农田,春耕之前,天子亲自率众臣耕种,寓有重视农耕之意。
12.D “曾两次征调时任两广总督的刘大夏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均被他以年老生病为由拒绝”错误。由“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可知,应该是刘大夏一年内两次请求辞去两广总督之职,没有被批准。
13.答案 (1)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
(2)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
解析 (1)素:向来。攘外:排除外患。下:下达。翕服:顺服,悦服。
(2)东宫:太子。辅之以正道: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正道辅之”。俾:使,让。令主:贤德的君主。
14.答案 告诫后世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解析 首先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联系文中的关键句子,如“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籍没之”“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等,即可得出谷应泰这样说的目的。
  [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天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冢宰,选任考核官吏的政务大都得到治理。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尚在东宫时,便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他离开。礼部右侍郎丘濬进献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皇帝读后,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还下令礼部刊印发行。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耳朵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施行。五年五月,朝廷派遣大臣带着国库中的银两,赈济杭州、嘉州、湖州三地严重的水灾。十年二月,皇上多次游玩于宫中后花园,侍讲王鏊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太监李广凭借旁门左道被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的人。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十五年正月,皇上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内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在朝廷上谢恩之后,皇帝回到帷殿,召见并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 ”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十八年五月,皇帝生病。庚寅日,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孝宗恭顺节俭、仁德贤明,辛勤地寻求治理之道,设置贤能的辅佐大臣,征召敢于直谏的大臣,寻求品行端正的士人,断绝邀宠的门路。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 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关系到国家的安定,这不能不审慎啊。”
15.C “一派残破颓败景象,诗人不免心生感慨”错误。诗人想早点见到友人,因此早早去江边等待。诗句描绘的是早上雾重、清冷的景象,与“残破颓败”无关。
16.答案 ①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凄苦之情;②挚友见用、家国有望的喜悦之情;③早见诸公、一诉衷肠的期盼之情。
解析 分析情感要抓住诗中关键字眼和注释等内容。首联中的“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表达了漂泊异乡的凄苦之情。颔联中的“欢喜”则是因为友人被朝廷征召。后两联是写诗人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江边,好几次不由得骑马过桥,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期盼之情。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8.D ①处,前文的主语是“人”,因此此处要填入的句子也应以“人”为主语,排除A、C两项。②处,括号所在的语句为假设关系复句,前面分句的表述为“如果说孔子……”,所以括号中的句子应表述为“庄子……”,排除B项。
19.C ①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势如水火: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此处强调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持观点,互相对立,应选“势如水火”。
②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此处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对神灵的崇拜,而“奉若神明”与句中“各路神灵”矛盾,应选“顶礼膜拜”。
③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此处强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波劳碌,应选“席不暇暖”。
④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此处强调儒、道思想互相补充、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应选“相辅相成”。
20.B 原句有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应位于句首,“生前”应放在“的建树”前;二是重复累赘,应删去“以求永生”后的“目标”。故选B。
21.答案 ①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成为有效“遗嘱”
解析 ①处,前文有孔子“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理念,再联系横线后的“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中国人愿意被称为君子。②处,语境说的是“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填写时要联系下文的“治国、平天下”“齐家”“修身”等信息。③处,所在句子是一个因果复句,前面强调“人人”“代代”,再联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此处也应扣住“遗嘱”,而且是有效的“遗嘱”,以突出孔子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22.答案 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主干),其中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内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当下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意义)。
解析 先确定句子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然后抽出三部分修饰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当下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是其意义,“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其内容,“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是其重要性。最后使这三部分修饰语单独成句,如果没有谓语,可在分句前加上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是”。注意调整语序,按照内容、重要性和意义的顺序排列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主要通过孔子与学生颜回的故事,讲述如何正确、深刻地认识他人的道理。孔子对颜回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刚开始时,他认为颜回偷吃米饭,然后故意试探颜回。后来在和颜回交流的过程中,他才得知自己误解了颜回。由此,我们可以领会本材料的含意: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一是从孔子的认识过程出发,指出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应该用理性去分析判断,不要受眼前现象的迷惑,要学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观察与思考并用”的方法,从而从根本上、从理性的角度去正确认识他人。
二是从孔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角度出发,指出深入了解一个人不仅“需要自己的观察”,而且“要学会和他人交流”,不要主观臆断,而是通过交流“化解误会和矛盾”,弄清迷惑,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一个人。
三是从孔子的感悟出发,要知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而且“人性是复杂的”“认识一个人是不容易的”。任何片面、武断的思维方式都是不科学的,要学会用全面思维、客观思维、多向度思维去认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