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________________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目的:主张利用西方_________,强兵富国,维护________的统治。
3.代表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______为代表,在地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为代表。
4.时间:从19世纪______年代到______年代中期。
5.口号:“______”“______”。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先进技术
清王朝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60
90
自强
求富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_____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局等。
2.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___________、湖北织布局等。
3.教育事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建立新式陆军:组建新式________,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2.筹建新式海军: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备新式海军。初步建成福建、广东、________和________等海军,其中以________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运动。
②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枪队
南洋
北洋
北洋舰队
第一次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
③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_____________,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最终它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清政府的统治
1.“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基于这一认识,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的( )
A.政治制度 B.科学技术
C.思想文化 D.生活方式
A
2.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曾开办了大冶铁矿、王三石煤矿等工矿企业,促进了黄石地区的经济发展。“他”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左宗棠
B
3.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D.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D
4.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中国近代海军最早创建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
C.鸦片战争时期 D.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A
5.“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C
6.下列属于对洋务运动评价的是( )
A.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B.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D.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
B
1.(2021·广西梧州)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为此洋务派( )
A.开办新式学堂
B.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建立新式海陆军
D.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D
2.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兴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B
3.(2021·浙江台州)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 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推动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D.极大地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B
4.(2021·山东滨州)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包括江南制造总局在内的近代军事工业19个,包括轮船招商局在内的近代民用企业近40个。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扭转了清朝内部腐败的状况
B
5.(2021·四川雅安)洋务运动中,“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机构中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近代化人才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A
1.(2021·江苏徐州)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2.下列选项中,属于洋务运动和彼得一世改革共同影响的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l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之地,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三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人),晚清重臣。其故居内有如下事迹记载:
(1)处在“旧世界”的中国通过哪场运动引入了机器工业?这场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运动:洋务运动。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
(2)根据材料二,归纳总理衙门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应对大变局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曾国藩创办洋务企业的历史背景。指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哪些作用。
职责:谋求国家富强,管理海防,订购军火,兼管电报邮政等项事务。
效果:洋务运动失败,开启现代化历程。
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作用: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理解《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________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_____________”。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左宝贵
黄海
海面
邓世昌
威海卫
旅顺
丁汝昌
北洋舰队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______年春,清政府派______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_________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______两;开放沙市、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_________等。
3.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__________化程度。
1895
李鸿章
台湾全岛
2亿
重庆
开设工厂
半殖民地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_________”的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______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___________”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______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被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势力范围
美国
门户开放
均等
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黄海战役 B.平壤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辽东战役
A
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的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一评说指的是日本( )
A.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
B.镇压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
D.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义
C
3.一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维新变法的成效 D.甲午战败的原因
D
4.“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C
5.《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可知,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开设工厂 B.割占土地
C.增辟通商口 D.获得赔款
A
6.《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B
1.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在大连庄河海域的沉船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北洋水师的“经远舰”。据此可以判断,该舰参与了(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A
2.(2021·湖南张家界)黄海海战结束后,光绪帝垂泪为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撰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位海军将领是( )
A.左宝贵 B.关天培
C.邓世昌 D.丁汝昌
C
3.(2021·山东泰安)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在苛刻的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 )
A.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B.九龙司地方一区
C.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香港岛
C
4.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D.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A
5.(2021·四川遂宁)“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的哪项内容直按相关(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1.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D
2.(2021·湖南常德)在清政府被迫签订某一不平等条约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下列哪一项是对材料中“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评论( )
A.军备废弛 B.观念落后
C.资金短缺 D.制度腐败
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示意图。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变动……较之以往更为剧烈、更为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浪潮。
——摘编自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反映哪场战争的局势图。在黄海战役的大东沟处,哪一位爱国将领壮烈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图中的哪一地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将领:邓世昌。
地点:威海卫。
方式变化: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条约:《马关条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条约中哪项条款使日本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条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____________的签订。
2.目的: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危亡。
3.经过:______、______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______,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影响:拉开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
《马关条约》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
变法维新运动
时务报
国闻报
二、百日维新
1.时间:________年6月11日—9月21日。
2.名称: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3.领导人: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__________。经济上,①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________。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________。
1898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上书言事
工矿企业
新式学堂
新式军队
5.结果: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囚禁了光绪帝,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戊戌政变
思想文化
1.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太平天国时期
C
2.“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其来自( )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梁启超的上书
A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B
4.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大梦唤醒”的具体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D
5.“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A
6.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1.(2021·广西百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变革无法挽救民族危亡。此时,一群举人冲破长期沉闷的局面,掀起一场救亡图存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B
2.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 )
A.康有为 B.林则徐
C.曾国藩 D.李鸿章
A
3.(2021·四川乐山)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D
4.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B
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C
6.以下是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情况表。其数据变化说明(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A.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 B.戊戌变法取得重要成果
C.国人对日本一无所知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需要
D
1.(2021·山东潍坊)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D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度。原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打破了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提倡变法并付诸实践;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或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2021·江苏宿迁)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B
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治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材料三 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他们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派为宣传变法采取的方式有哪些?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方式: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领域:思想文化领域。
(2)材料二中“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几位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为推动“制度变革”做了哪些努力?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趋势和方向:先进的社会制度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努力:创办报刊,组织学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维新变法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重点: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由________、________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的加剧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猖獗,义和团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_________________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________”代替“________”,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________地区。
3.口号:义和团曾提出“________”的口号。“灭洋”既具有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而“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________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山东
直隶
帝国主义侵略
外国传教士活动
广泛群众性的反帝
招抚
剿灭
京津
扶清灭洋
帝国主义
盲目排外
清政府
二、抗击八国联军
1.背景:为镇压______运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______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______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2.经过:义和团在______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义和团在北京围攻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使馆区,与侵略军在天津______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__________壮烈殉国。
义和团
1900
西摩尔
廊坊
西什库教堂
东交民巷
老龙头
聂士成
3.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______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_________________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__________的野心。
光绪帝
中外反动势力
瓜分中国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______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2.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______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______活动。
(3)清政府拆毁______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______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______ ,班列六部之前。
1901
4.5
9.8
反帝
大沽
东交民巷
中国人
外务部
3.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___最庞大、_________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__________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赔款数目
主权丧失
统治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一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
A.反帝爱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A
2.“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B
3.“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 )
A.1840年 B.1856年
C.1900年 D.1901年
C
4.“为了满足军士的贪婪,各国将领允许士兵在北京城无所顾忌地烧杀抢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和摧残。地安门至西安门的房屋被焚毁殆尽,前门至东四牌楼也是满目荒凉……”材料描述的是( )
A.八国联军的暴行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美日军队的暴行 D.日军旅顺大屠杀
A
5.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200余家博物馆。从《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演变过程。图中③处文物流失高潮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
A.中国再次被迫割让了大片领土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工具
D
6.(2021·广西百色) 120年前,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额最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的《辛丑条约》。此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1.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人数众多的组织。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以反洋教为共同目标。他们是( )
A.太平军 B.义和团
C.洋务派 D.维新派
B
2.当历史开始进入20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D
3.1900年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西方列强谈判。与李鸿章此行相关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4.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条约中,清政府偿付赔款最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组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
5.(2021·山东临沂)《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从该规定可以看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名称及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的决定 B.清朝政府的自身需要
C.中国对外贸易的要求 D.“六部”已经无足轻重
A
6.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下列选项属于“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1.(2021·湖北鄂州)“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100多年前的“庚子赔款”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与“庚子赔款”相关的那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2.下面所示是1842—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摘编自《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材料二 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摘编自徐昕《晚清中国外交——历史冲突中的失落与更新》
材料三 见下表。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运动的斗争对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哪一个条约的哪一项内容的签订使清王朝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
对象:帝国主义列强。
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年表,从“屈辱史”的角度,概述中国近代久经磨难的历史。
概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