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5: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头活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
材料一:
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
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已协之声律,而用之
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
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
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
教化作用,用来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
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
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
他的人是枯燥迁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
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
是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
直到20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
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
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
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情感,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
引入“美育”一词,他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治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
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
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
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
他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强调“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
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
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滋润

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以造成一
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
个全人。
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
美感教育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都属于美感教育。
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雏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
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
以培育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
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
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
的。儒家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是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
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
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获
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
得完美的生活。
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人向海边农夫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他很羞涩地指着屋后菜园
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到最
说:“海没有什么,屋后的一园莱倒还不差。”一园菜囿住了他,使他不能见到海景美。我们每
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的、陈腐的、枯燥的。诗
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晴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
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
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
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以达到民
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
风淳朴、国泰民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