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5 09:2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NaCl B.KNO3溶液 C.Na D.SO2
2.下列物质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CO2 B.BaSO4 C.NaCl D.HCl
3.醋酸溶液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OH-+ H+= H2O
B.NH3·H2O+H+= NH4+ + H2O
C.OH-+ HAc = Ac-+ H2O
D.NH3·H2O + HAc =NH4+ + Ac-+ H2O
4.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OH=Na++O2-+H+ B.FeCl3=Fe3++Cl-
C.Fe2(SO4)3=3Fe3++2SO D.HNO3=H++NO
5.下列关于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均在1~100nm之间 B.两者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C.后者可用于净水 D.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稀盐酸中加入Mg粉:Mg+2H+=Mg2++H2↑
B.硫酸镁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Mg2++2OH =Mg(OH)2↓
C.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CaCO3↓+2OH
D.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气体:Ca2++CO2+H2O=CaCO3↓+2H+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B.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
C.向含的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时,发生的反应为:
D.向稀硝酸中滴加足量亚硫酸钠溶液:
8.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H2SO4+Ba(OH)2=BaSO4↓+2H2O
B.CH3COOH+NaOH=CH3COONa+H2O
C.NaHCO3+NaOH=Na2CO3+H2O
D.HCl+NaOH=NaCl+H2O
9.下列物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MgCl2=Mg2++Cl B.NaHCO3=Na++H++CO
C.H2CO3H++HCO D.Ba(OH)2=Ba2++2(OH)-
10.下列生活垃圾中,主要成分属于合金的是
A.矿泉水瓶 B.废旧报纸
C.废不锈钢厨具 D.破旧衣物
11.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SO2→S B.SO→SO2
C.Fe2+→Fe3+ D.HCO→CO
12.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Fe(OH)3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液 ⑤云、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④⑤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B.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C.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14.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7的溶液中Na+、NO、Fe2+ B.Ca2+、H+、CH3COO-、NO
C.在透明的溶液中:Na+、K+、MnO、SO D.Mg2+、Cl-、H+、HCO
15.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 2CrO42-(黄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B.②中C2H5OH被Cr2O72-氧化成CH3COOH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比K2CrO4溶液强
D.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二、填空题
16.向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向溶液中逐滴滴加溶液至恰好沉淀完全,继续滴加溶液,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17.现有10种物质①Cu;②稀硫酸③HCl;④:⑤溶液⑥;⑦;⑧NaCl;⑨;⑩。按照表中提示的信息,把符合左栏条件的物质的序号填入右栏相应的位置。
条件 物质的序号
电解质 _______
非电解质 _______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_______
能导电的物质 _______
18.(1)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 5.6 L CO2与___________ g NH3所含原子数目相等;
(3)混合硫酸氢钠和碳酸氢钠两溶液,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探究:往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
(1)请写出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2)继续向上述剩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猜想1:NaCl、Na2CO3
猜想2:NaCl、HCl
猜想3:NaCl、CaCl2
猜想4:NaCl、HCl、CaCl2
猜想5:……
①经分析,小组同学认为猜想____不合理。
②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
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CaCO3粉末 ___ 猜想4成立
③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其它药品,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选择的药品是___(填序号)。
A.Cu B.AgNO3稀溶液 C.Cu(OH)2 D.NaOH稀溶液
20.为了除掉粗盐中的Ca2+、Mg2+、SO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所加的试剂BaCl2、Na2CO3、NaOH均稍过量):
称取粗盐精盐。
(1)实验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溶解时___________;过滤时___________;蒸发时___________。
(2)②③④步操作中所加入的试剂各是什么?___________。
(3)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1.某小组同学为比较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如下:
I.打开活塞c,向装置B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立即变为黄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时,立即关闭活塞c。
Ⅱ.用注射器取出少量装置B中的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Ⅲ.打开活塞b,向装置A中加入足量浓硫酸后,关闭活塞b,装置A中产生气体,装置B中有气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黄色变浅绿色。
Ⅳ.一段时间后,用注射器取出少量装置B中的上层清液。
Ⅴ.打开旋塞a,通一段时间空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添加药品前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2)步骤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装置A中加入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步骤Ⅲ中,开始一段时间,装置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此段时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步骤Ⅳ是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存在的。请补充完整该步骤合理的操作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
(6)步骤Ⅴ的目的为___________。
(7)分析实验现象,可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2.回收得到的SeO2的含量,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测定:①SeO2+KI+HNO3→Se+I2+KNO3+H2O(未配平)②I2+Na2S2O3→Na2S4O6+NaI(未配平)实验中,准确称量SeO2样品0.1500g,消耗0.2000mol·L-1的Na2S2O3溶液25.00mL,所测定的样品中SeO2的质量分数为____。
试卷第2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NaCl的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均可以导电,为电解质,A符合题意;
B.KNO3溶液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不符合题意;
C.Na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不符合题意;
D.SO2自身不能电离,为非电解质,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A
【分析】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由此分析。
【详解】A.CO2不能自身电离出离子,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故A符合题意;
B.BaSO4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是电解质,故B不符合题意;
C.NaCl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故C不符合题意;
D.HCl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是电解质,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点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例如金属和氯化钠溶液,电解质不一定导电,电解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电,为易错点;二氧化碳溶于水也导电,但导电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引起的,故二氧化碳不是电解质。
3.D
【详解】醋酸是弱酸,氨水是弱碱,弱酸弱碱都属于弱电解质,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不能拆写;
答案选D。
4.D
【详解】A.NaOH为强碱,发生电离生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NaOH=Na++OH-,A错误;
B.FeCl3属于盐,在水溶液中可电离生成铁离子和氯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FeCl3=Fe3++3Cl-,B错误;
C.Fe2(SO4)3为强电解质,电离生成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Fe2(SO4)3=2Fe3++3SO,C错误;
D.HNO3为强酸,在水溶液中可电离生成氢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HNO3=H++NO,D正确;
故选D。
【点睛】电离方程式要注意电荷和原子守恒。
5.C
【分析】混合物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浊液。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无丁达尔效应;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间、有丁达尔效应;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 nm、静置分层。
【详解】A.氯化铁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氢氧化铁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间,A错误;
B.氯化铁溶液无丁达尔效应,B错误;
C.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浮着的颗粒,可用于净水,C正确;
D.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都属于混合物,D错误;故答案为:C。
【点睛】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6.A
【详解】A.稀盐酸中加入Mg粉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A正确;
B.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不能拆,正确离子方程式为Mg2++2NH3·H2O=Mg(OH)2↓+2NH,B错误;
C.氢氧化钙为强电解质,应写成离子,正确离子方程式为Ca2++CO=CaCO3↓,C错误;
D.碳酸的酸性弱于盐酸,CO2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7.B
【详解】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只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 H2O=Al(OH)3↓+3NH,故A错误;
B.用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草酸,离子方程式为:2MnO+6H++5H2C2O4=2Mn2++10CO2↑+8H2O,故B正确;
C.FeI2溶液中,碘离子的还原性大于亚铁离子,向FeI2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的Cl2,氯气只氧化碘离子,离子方程式:2I-+Cl2═I2+2Cl-,故C错误;
D.向稀硝酸中滴加足量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O+2NO+2H+═3SO+H2O+2NO↑,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H2SO4+Ba(OH)2=BaSO4↓+2H2O中BaSO4不能拆,因此不能用H++OH-=H2O表示,故A不符合题意;
B.CH3COOH+NaOH=CH3COONa+H2O中CH3COOH不能拆,因此不能用H++OH-=H2O表示,故B不符合题意;
C.NaHCO3+NaOH=Na2CO3+H2O中不能拆成H+,因此不能用H++OH-=H2O表示,故C不符合题意;
D.HCl+NaOH=NaCl+H2O能用H++OH-=H2O表示,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C
【分析】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离子的化学方程式。据此解答。
【详解】A.氯化镁完全电离出镁离子和氯离子:MgCl2=Mg2++2Cl-,A错误;
B.碳酸氢钠是弱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NaHCO3=Na++HCO,B错误;
C.碳酸是二元弱酸,部分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H2CO3H++HCO,C正确;
D.氢氧化钡是二元强碱,完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和钡离子:Ba(OH)2=Ba2++2OH-,D错误;
答案选C。
10.C
【详解】A.矿泉水瓶主要成分是有机合成材料,A错误;
B.废旧报纸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B错误;
C.废不锈钢厨具主要成分是合金,C正确;
D.破旧衣物主要成分是高分子材料,D错误;
故答案为:C。
11.C
【详解】A.SO2→S化合价降低,需加入还原剂,A不符合题意;
B.SO→SO2化合价没有改变,无需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B不符合题意;
C.Fe2+→Fe3+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需加入氧化剂,C符合题意;
D.HCO→CO化合价没有改变,无需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①Fe(OH)3胶体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线传播,即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会产生丁达尔效应,①符合题意;
②水是纯净物,不能使使光线发生散射,因此当光束通过水时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②不符合题意;
③蔗糖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使使光线发生散射,因此当光束通过蔗糖溶液时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③不符合题意;
④FeCl3溶液属于溶液,不能使使光线发生散射,因此当光束通过FeCl3溶液时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④不符合题意;
⑤云、雾属于胶体,能够使光线发生散射作用而沿直线传播,即当光束通过云、雾时会产生丁达尔效应,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可知:当光束通过上述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①⑤,故合理选项是C。
13.C
【详解】A. 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如液态水,发生自偶电离,故A错误;
B. 一般根据酸最多能电离出氢离子的氢的数目确定酸的元数而不是氢原子数目,如乙酸有4个氢原子属于一元酸,故B错误;
C.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故C正确;
D. 氨水能导电,但氨水是混合物,氨水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A .pH>7的溶液含大量OH-,Fe2+、OH-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 .H+、CH3COO-生成弱电解质醋酸,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 Na+、K+、MnO、SO相互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正确;
D.H+、HCO反应生成H2O、CO2,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选C。
15.A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加入70% H2SO4的K2Cr2O7溶液中,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仍呈橙色,加入C2H5OH溶液,能被氧化成CH3COOH,K2Cr2O7被还原为Cr3+,溶液呈绿色;K2Cr2O7溶液中加入30%NaOH溶液,平衡正向移动,K2Cr2O7转化为K2CrO4,再加入C2H5OH,溶液不褪色,则表明K2CrO4不能将C2H5OH氧化。
【详解】A.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K2CrO4转化为K2Cr2O7,K2Cr2O7被C2H5OH还原,溶液变为绿色,A不正确;
B.由图中实验可知,②中C2H5OH被Cr2O72-氧化,生成CH3COOH,B正确;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能将C2H5OH氧化,而K2CrO4溶液不能将C2H5OH氧化,则表明K2Cr2O7氧化性比K2CrO4强,C正确;
D.①中平衡逆向移动,溶液橙色加深,③中平衡正向移动,溶液变黄,D正确;
故选A。
16.
【详解】反应至恰好沉淀完全,即与的个数比是1:1,则剩余,在沉淀完全的溶液中,溶质是NaOH,再继续滴加溶液,与反应生成,故答案为:。
17. ③⑦⑧⑨ ④⑥ ①②⑤⑩ ①②⑤
【分析】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方法:酸、碱、盐都是电解质。要注意这里的酸、碱、盐都是指纯净物,而不是指其水溶液。如可以说是电解质,但不能说稀硫酸是电解质。
【详解】10种物质中,稀硫酸、溶液属于混合物,Cu、属于单质,这4种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并不是因为自身电离而导电,而是因为二者分别与水反应生成的、电离而导电,所以、是非电解质。HCl、、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又属于化合物,所以都属于电解质。金属单质能导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综上所述,电解质是:③⑦⑧⑨;非电解质是:④⑥;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①②⑤⑩;能导电的是:①②⑤。
18. 丁达尔效应 3.1875 H++=CO2↑+H2O
【分析】(1)根据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进行鉴别;
(2)先计算CO2的物质的量,再根据二者原子数目相等计算NH3的物质的量及质量;
(3)硫酸氢钠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硫酸钠、水、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反应方程式。
【详解】(1)光线通过胶体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无此现象,利用可利用丁达尔效应气氛溶液和胶体;
(2)标准状况下 5.6 L CO2的物质的量n(CO2)==0.25 mol,若NH3的原子数目与CO2相同,则3×0.25 mol=4×n(NH3),则n(NH3)=×0.25 mol,则NH3的质量为m(NH3)=×0.25 mol×17 g/mol=3.1875 g;
(3)硫酸氢钠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硫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NaHSO4+NaHCO3=Na2SO4+CO2↑+H2O,NaHSO4是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产生Na+、H+、,NaHCO3电离产生Na+、,Na2SO4完全电离产生Na+、,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2↑+H2O。
19.(1)
(2) 2 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气泡(或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C
【解析】(1)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Ca(OH)2,Ca(OH)2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①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HCl,向其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首先与HCl反应产生NaCl,当HCl反应完全后,Na2CO3再与CaCl2反应,因此溶液中不可能存在NaCl、HCl,故猜想2不合理;
②取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加入CaCO3粉末,若看到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说明发生反应:,证明往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了稀盐酸,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CaCl2、HCl,后向其中加入Na2CO3少量,HCl也未反应完全,此时的溶液中含有溶质CaCl2、HCl、NaCl,从而证明猜想4正确;
③A.Cu与HCl不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证明该猜想,故A不符合题意;
B.NaCl、CaCl2、HCl都与AgNO3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此不能证明该猜想,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HCl能够与Cu(OH)2 反应,使固体溶解变为蓝色溶液,因此可证明该猜想,故C符合题意;
D.加入NaOH溶液,上述物质都不能发生反应,不能证明该猜想,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20. 搅拌 引流 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或或 取滴加氯化钡后的上层清液适量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氯化钡已经过量
【详解】(1)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加快固体溶解;过滤时玻璃棒作用为引流,防止液体飞溅;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2)②③④三步是加入相应沉淀剂除去Ca2+、Mg2+、,其中Na2CO3必须在BaCl2之后加,因为Na2CO3除了除去Ca2+外,还要除去因除去而加入的过量BaCl2,故三者顺序可以为:或或;
(3)若BaCl2过量,则再加入BaCl2不应该有沉淀产生,方法如下:取滴加BaCl2后的上层清液适量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再滴加适量的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经过量(或者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BaCl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2已经过量)。
21. 检查装置气密性 滴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将装置中残留的、排入装置C中,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 酸性条件下,氧化性:
【分析】比较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弱,由实验装置可知,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然后通入氮气将空气排出,A中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B中发生2Fe2++2H++ClO-=2Fe3++Cl-+H2O、2H++ClO-+Cl-=Cl2↑+H2O,B中生成氯气与A中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此时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C中NaOH溶液吸收尾气。
【详解】(1)该实验涉及气体反应,故在添加药品前需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2)步骤Ⅰ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液面上方出现黄绿色气体氯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lO-+Cl-=Cl2↑+H2O,故答案为:2H++ClO-+Cl-=Cl2↑+H2O;
(3)步骤Ⅲ中,装置A中加入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步骤I中,开始一段时间,装置B中生成氯气与A中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此时B中溶液的颜色并无明显变化,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4H+++2Cl-,故答案为:SO2+Cl2+2H2O=4H+++2Cl-;
(5)验证该溶液中存在的Fe2+,应滴加应滴加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则证明有Fe2+,故答案为:滴加溶液,出现蓝色沉淀;
(6)打开旋塞a,通一段时间空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残留的SO2、Cl2排入装置C中,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故答案为:将装置中残留的SO2、Cl2排入装置C中,被NaOH溶液吸收,防止污染;
(7)向装置B滴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立即变为黄色,说明Fe2+被ClO-氧化为Fe3+,氧化性:ClO->Fe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黄色变浅绿色,说明Fe3+被SO2还原为Fe2+,氧化性:Fe3+>,所以可得出该实验的结论是酸性条件下,氧化性:ClO->Fe3+>,故答案为:酸性条件下,氧化性:ClO->Fe3+>。
22.92.50%或0.9250
【详解】在反应①中:SeO2~Se~4e-,在反应②中:Na2S2O3~Na2S4O6~e-,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相等,则有如下关系式:SeO2~4Na2S2O3,n(SeO2)=×0.2000mol/L×0.025L=1.25×10-3mol,m(SeO2)=1.25×10-3mol×111g/mol=0.13875g,样品中SeO2质量分数为×100%=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