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化学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5 09:3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进入秋冬季节后,雾霾这种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从物质分类来看雾霾属于胶体,它区别于溶液等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粒可以导电 B.胶体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C.胶体是混合物 D.胶体的分散剂为气体
2.饼干、月饼、蛋糕等零食包装中常常有个小纸袋,上面一般标有“保鲜剂”或者“脱氧剂”的字样。里面的粉状或颗粒状物质,除了硅胶或硫酸亚铁外,还有可能是
A.无水硫酸铜 B.蔗糖 C.铁粉 D.食盐
3.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下列制瓷工序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粉碎瓷石 B.淘洗瓷粉 C.取泥制坯 D.开窑烧制
4.常温下,下列物质能盛装在铁制容器中的是
A.稀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铁溶液
5.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明矾[KAl(SO4)2·12H2O]可用作净水剂
B.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
C.聚氯乙烯塑料袋可用于包装食品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有利于降低空气中PM2.5(直径2.5μm以下细颗粒物)的含量
6.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有如下诗句:“日照澄洲江雾开”,如图所示,它描述的是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的美丽景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诗句描述的现象为丁达尔效应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m之间
C.以Fe(OH)3为分散质形成的任何分散系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D.利用该现象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
7.下列“实验结论或解释”与“实验操作及现象”相符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或解释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中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溶液中通入,有黄色沉淀生成 具有还原性
D 将集有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试管内液面迅速上升 与水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
8.下列铁的化合物可以分别通过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生成的是
A.FeCl3 B.Fe3O4 C.Fe(OH)3 D.Fe2(SO4)3
9.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KOH HNO3 CaCO3 CaO SO2
B NaOH HCl NaHSO4 Na2O CO
C Cu2(OH)2CO3 CH3COOH CaF2 CO SO2
D Na2CO3 H2SO4 NaOH SO2 CO2
A.A B.B C.C D.D
10.下图为铁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其中的箭头表示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与高温水蒸气的反应可实现上述转化①
B.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受热,迅速发生转化②生成红棕色粉末
C.由图可预测:高铁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被还原为Fe2+,最终可生成Fe(OH)3胶体,从而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高铁酸盐可用做净水剂
D.加热Fe(OH)3发生转化⑥,加水溶解可实现转化③
11.有关化学与生活,环境,食品安全,材料等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酸雨就是pH<7的降雨;
B.合成纤维、光导纤维、硝酸纤维均为有机高分子物质,用途广泛;
C.直径为1-100nm之间的微粒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地沟油,潲水油在餐饮企业中不能随意使用,但却可以用于制肥皂,变废为宝。
12.下列属于合金的是
A.不锈钢餐具 B.大理石地板 C.石墨棒电极 D.水银温度计
13.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A.硫酸铜溶液 B.稀硫酸 C.冰和水 D.氢氧化铁胶体
14.新制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胶体显电中性
B.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带正电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红褐色沉淀
D.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15.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有Fe3+而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时的最佳操作及顺序为
①加入少量KSCN溶液 ②加入足量氯水 ③加入足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A.③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二、填空题
16.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请根据题意填空:
(1)铝制餐具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食物,但常温下铝制容器可以盛装_______(填“浓硫酸”或“浓盐酸”)。
(2)我国5G通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速通信离不开光导纤维。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是_______(填“SiO2”或“Na2SiO3”)。
(3)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NO和CO反应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请完成一定条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O+2NO2CO2 +_______。
17.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NaCl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2)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_______;
(3)Cl2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_______电子(填“得”或“失”);
(4)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18.已知A、B、C均为含铁化合物,请根据以下四种物质的转化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FeABC
(1)反应①、②、③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__(填序号);
(2)向B的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3)C的化学式为___。
(4)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
(5)选择合适的试剂也可以实现B转化为A,请写出利用你选的试剂实现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
三、实验题
19.绿矾晶体()是治疗缺铁性贫血药品的重要成分。实验室利用硫酸厂的烧渣(主要成分为及少量),制备绿矾过程如下:
试回答:
(1)操作Ⅰ为___________(填写操作名称)。
(2)试剂Y与溶液X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Ⅲ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
(4)某同学用酸性溶液测定绿矾产品中含量:
a.称取11.5g绿矾产品,溶解,配制成1000mL溶液;
b.量取25.00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
c.用硫酸酸化的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的体积的平均值为20.00mL。
配制溶液时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需___________
20.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一定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FeCl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利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2)取少量该FeCl3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此反应属于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另取一小烧杯乙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再加入2mL该FeCl3溶液,振荡均匀,将乙烧杯与另一盛有Fe(OH)3胶体的丙烧杯一起放置在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填“乙”或“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___。
(5)取丙烧杯中的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乙中,向试管乙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可看到试管乙中生成的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又得到棕黄色的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21.某化学课外小组在制备Fe(OH)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该小组同学对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向2mL0.1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出现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长时间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2 取实验1中少量灰绿色沉淀,洗净后加盐酸溶解,分成两份。①中加入试剂a,②中加入试剂b ①中出现蓝色沉淀,②中溶液未变成红色
I.甲同学猜测灰绿色沉淀是Fe(OH)2和Fe(OH)3的混合物,设计并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
(1)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_______性,实验2中加入的试剂a为___________溶液。
(3)实验2的现象说明甲同学的猜测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Ⅱ.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猜测灰绿色可能是Fe(OH)2吸附Fe2+引起的,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实验5.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3 向10mL4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 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
实验4 向10mL8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无灰绿色)。沉淀下沉后,仍为白色
实验5 取实验4中白色沉淀,洗净后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___________
(4)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______。
(5)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的正确性,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___________。
Ⅲ. 该小组同学尝试用图中装置制取Fe(OH)2.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填写下列空白:
(6)A中应预先加入的药品是___________。
(7)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装置中加入试剂,塞紧塞子后,应先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止水夹a,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止水夹a,将FeSO4溶液压入B中进行反应。
四、计算题
22.将18.6 g铁、锌混合物,加入到200 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6.72 L。求:
(1)混合物中铁的质量_____________。
(2)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胶粒可以导电是胶体的性质,故A错误;
B、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10-7~10-9m)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的子直径大于100nm,故B正确;
C、胶体是混合物,是指分散系由多种物质组成,故C错误;
D、胶体的分散剂为气体,指分散剂的状态为气态,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铁粉可吸收氧气,可用作食品的“脱氧剂”,无水硫酸铜、蔗糖、食盐不能吸收氧气,故选:C。
3.D
【详解】A.粉碎瓷石是将大块的粉碎呈细小颗粒物,是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淘洗瓷粉是洗涤过程,是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取泥制坯是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开窑烧制是经过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C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A不符合题意;
B.铁与浓盐酸发生置换反应,B不符合题意;
C.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C符合题意;
D.铁与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5.C
【详解】A.明矾溶液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可用作净水剂,故A正确;
B.锌、铁和海水构成原电池,锌作负极,铁作正极,负极上锌容易失电子被腐蚀,从而保护金属铁,故B正确;
C.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有毒,不能用于包装食品,故C错误;
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减少颗粒物的排放,故D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江雾是胶体,因此该诗句描述的是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10-7m之间,故B正确;
C.Fe(OH)3为分散质可形成沉淀,当形成沉淀时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
D.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现象,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故D正确;
答案选C。
7.A
【详解】A.铁离子和KSCN溶液反应生成Fe(SCN)3而使溶液呈红色,根据实验现象知,溶液中含有,故A正确;
B.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CO3、BaSO4、AgCl等,所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故B错误;
C.向溶液中通入,有黄色沉淀生成即S单质,→S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说明具有氧化性,故C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将集有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试管内液面迅速上升,是由于氨气溶于水造成压强差,不能说明与水发生了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8.A
【详解】A.FeCl3可以由Fe和Cl2直接化合生成,也可以有Cl2和FeBr3通过置换反应生成,也可以用氢氧化铁与盐酸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故A符合题意;
B.Fe3O4可由Fe与氧气化合生成,也可由Fe与水蒸气通过置换反应生成,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得到,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铁不能由置换反应得到,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铁不能由置换反应得到,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9.A
【详解】A.各种物质归类正确,故A符合;
B.C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故B不符合;
C.Cu2(OH)2CO3是盐,C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故C不符合;
D.Na2CO3是盐,SO2是酸性氧化物,故D不符合;
答案选A。
10.C
【详解】A.铁与水蒸气反应时,生成,而不是,故A错误;
B.FeO是一种黑色粉末,不稳定,在空气中受热,迅速反应生成黑色晶体,故B错误;
C.由图可预测:高铁酸盐()中的Fe元素为+6价,易得到电子,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消毒,与水反应最终可生成胶体,从而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高铁酸盐可用作净水剂,故C正确;
D.受热分解生成,而不溶于水,加水不能转化为Fe3+,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酸雨的pH<5.6,A错误;
B.合成纤维、硝酸纤维均为有机高分子物质,光导纤维是SiO2,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
C.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的分散系称为胶体,只有分散质不能称为胶体,C错误;
D.地沟油,潲水油主要成分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发生皂化反应,可用于制肥皂,D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
【详解】A. 不锈钢是铁的一种合金,主要含有铁、铬、镍等元素,故A正确;
B.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属于合金,故B错误;
C. 石墨棒的成分是单质碳,不属于合金,故C错误;
D. 水银是汞,不属于合金,故D错误;
答案选A。
13.D
【详解】A.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A项错误;
B.稀硫酸属于溶液,B项错误;
C.冰和水是同一物质,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C项错误;
D.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D项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A.胶体粒子带正电,胶体显电中性,故A正确;
B.胶团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构成胶体粒子,吸附带正电荷的FeO+,所以胶粒带正电,故B正确;
C.向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溶解,故C错误;
D.胶体粒子带正电,胶体显电中性,根据图示,胶团结构可表示为,故D正确;
选C。
15.B
【详解】试题分析:铁离子的检验一般用KSCN溶液,而亚铁离子的检验,一般利用其还原性。但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显紫红色的,会干扰KSCN溶液和铁离子的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所以正确选项D。
考点:考查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
16.(1)浓硫酸
(2)SiO2
(3)N2
【解析】(1)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常温下铝制容器可以盛装浓硫酸;
(2)
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是制造光导纤维主要原料,故答案为SiO2;
(3)
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NO和CO反应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物为氮气和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2CO2 + N2。
17.(1)NaCl= Na++Cl-
(2)加热法
(3)得
(4)产生红褐色沉淀
【详解】(1)NaCl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NaCl= Na++Cl-;
(2)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为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故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加热法;
(3)Cl2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强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
(4)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18. ①② 溶液变为血红色 Fe(OH)3
【分析】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为氯化亚铁,氯化亚铁被氯气氧化生成B为氯化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C为氢氧化铁。
【详解】(1)反应①、②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③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铁离子遇KSCN溶液变为血红色,则向B的溶液,即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为血红色。
(3)C为氢氧化铁,化学式为Fe(OH)3。
(4)反应②为氯化亚铁被氯气氧化生成氯化铁,离子方程式。
(5)氯化铁溶液与铁单质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化学方程式。
19. 过滤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1000mL容量瓶
【分析】烧渣中主要含Fe2O3、FeS、SiO2,经过酸溶和氧气氧化后Fe2O3转化为Fe2(SO4)3,FeS转化为Fe2(SO4)3和S(由流程得出),SiO2不参与反应,过滤(操作Ⅰ)后滤渣1中主要含S和SiO2,所得溶液X中主要含Fe2(SO4)3和过量H2SO4;由于最终要获得FeSO4·7H2O,故需将溶液X中Fe3+还原为Fe2+,为了不引入新杂质,试剂Y选择Fe粉,经过过滤(操作Ⅱ)后,溶液Z中主要含FeSO4,经过操作Ⅲ获得绿矾晶体,滤渣2主要为过量的Fe。
【详解】(1) 操作Ⅰ将滤渣和溶液分离,故为过滤;
(2) 溶液X中主要含Fe2(SO4)3和过量H2SO4,加入Fe(试剂Y)反应为:Fe+2Fe3+=3Fe2+、Fe+2H+=Fe2++H2↑;
(3)操作Ⅲ为制备晶体的操作,具体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配制溶液需要用到相应规格的容量瓶,故还需1000 mL容量瓶。
20.(1)Fe2O3+6HCl=2FeCl3+3H2O
(2) FeCl3+3NaOH=Fe(OH)3↓+3NaCl 复分解反应
(3)红褐色
(4) 丙 溶液和胶体
(5)Fe(OH)3+3HCl=2FeCl3+3H2O
(6)A
【分析】(1)
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FeCl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答案为:Fe2O3+6HCl=2FeCl3+3H2O;
(2)
取少量该FeCl3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为:FeCl3+3NaOH=Fe(OH)3↓+3NaCl;复分解反应;
(3)
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答案为:红褐色;
(4)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故可以看到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以区溶液和胶体;答案为:丙;溶液和胶体;
(5)
向少量Fe(OH)3胶体中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氢氧化铁胶体先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答案为:;
(6)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答案为:A。
21. 4Fe(OH)2+2H2O+O2 = 4Fe(OH)3 还原 K3[Fe(CN)6](或铁氰化钾) 不正确 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 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 铁屑 打开 从B上口收集H2,验纯待H2纯净后 关闭
【详解】(1)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是因为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2H2O+O2=4Fe(OH)3,故答案为:4Fe(OH)2+2H2O+O2=4Fe(OH)3;
(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利用了其还原性;根据实验现象可知,①中加入试剂出现蓝色沉淀,是在检验Fe2+,试剂a为K3[Fe(CN)6],故答案为:还原;K3[Fe(CN)6](或铁氰化钾);
(3)②中溶液是否变红是在检验Fe3+,试剂b为KSCN,由于②中溶液没有变红,则不存在Fe3+,即灰绿色沉淀中没有Fe(OH)3,甲同学的猜测错误,故答案为:不正确;
(4)根据已知,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灰绿色可能是Fe(OH)2吸附Fe2+引起的,而实验4中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导致沉淀没有灰绿色,故答案为: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
(5)当实验5中的现象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时,可说明白色沉淀上没有或很少附着有Fe2+,故答案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
(6)该实验利用铁屑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由装置特点可知分液漏斗中应加稀硫酸,烧瓶中应加铁屑,即A为铁屑,故答案为:铁屑;
(7)实验开始阶段向烧瓶中滴加稀硫酸,与铁屑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氢气,需用产生的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因此要先打开止水节一段时间,当检测到B中出口气体为纯净的氢气后再关闭止水夹,继续滴加硫酸产生的氢气使烧瓶内的压强增大,将硫酸亚铁溶液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铁固体,故答案为:打开;从B上口收集H2,验纯待H2纯净后;关闭;
22. 5.6g 1.5mol/L
【分析】在标准状况下生成6.72 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3mol,Fe和Zn合金与稀硫酸发生Fe+H2SO4═FeSO4+H2↑,Zn+H2SO4═ZnSO4+H2↑,设混合物中含有x mol Fe、y mol Zn,则x+y=0.3mol,56x+65y=18.6g,解之得:x=0.1,y=0.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混合物中含有0.1 mol Fe、0.2 mol Zn,则铁的质量为=5.6g,故答案为:5.6g;
(2)根据H元素守恒可知,n(H2SO4)=n(H2)=0.3 mol,则c(H2SO4)==1.5mol/L,故答案为:1.5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