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2题)
1.有机反应属于
A.取代反应 B.加成反应 C.加聚反应 D.酯化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主要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B.乙酸乙酯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C.糯米中的淀粉水解后就酿成酒
D.不粘锅涂层中的聚四氟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HCHO溶液或(NH4)2SO4溶液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C.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变黄
D.可以采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4.下列电子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 B.的电子式:
C.的电子式: D.的电子式:
5.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化学物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5%
B.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的原料聚丙烯纤维属于纯净物
C.抗病毒疫苗冷藏存放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蛋白质变性
D.84消毒液可作为环境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
6.乙醇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的是
A.乙醇与钠的反应是⑤键断裂
B.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①③键断裂
C.乙醇的酯化反应是②键断裂
D.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是所有键都断裂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molCH4含有的电子数为1NA
B.2.24LC2H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6NA
C.0.1mol·L-1MgCl2溶液中含有的Cl-数为0.2NA
D.1molN2与3molH2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NA
8.乙烷、乙烯是两种常见的烃,下列对于其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有共价键 B.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D.等质量的乙烷、乙烯完全燃烧时,放出等质量的
9.以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原料提炼酒精的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12H22O11属于二糖
B.化合物X属于还原型糖
C.反应③中1mol化合物X分解成3mol乙醇
D.欲使发酵液中的酒精和水初步分离,可采取的操作是蒸馏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78,中子数为117的铂原子:
B.Al3+的结构示意图:
C.次氯酸钠的电子式:
D.碳酸的电离方程式:H2CO3 2H++CO
11.下列关于几种常见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B.乙醇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C.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乙醇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12.下列化学用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8的硫原子符号: B.甲醛的分子式为:HCHO
C.COCl2的电子式为 D.CO(NH2)2的球棍模型:
二、非选择题(共10题)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碳纤维又称石墨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0%以上的人造无机纤维。
碳纤维具有石墨微晶结构,外形呈纤维状,柔软,主要用途是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制造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弹性高、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已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优良材料。
目前我国已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出新型地铁车辆。与用钢、铝合金等传统金属材料制造的地铁车辆相比,新型车辆最大的特点是更轻、更节能。虽然新型车辆的制造成本高,但是整车减重13%,也减少了对线路的损害。据测算,新型车辆可综合节能15%以上。
请依据以上短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1)碳纤维中只有碳元素___________。
(2)碳纤维具有石墨微晶结构___________。
(3)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___________。
(4)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新型地铁车辆更轻、更节能___________。
14.现有A、B、C三种烃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
(1)A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C的名称为___________。A和C互为___________(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
(2)下列能鉴别A和B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双选)。
a.稀硫酸 b.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c.水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5.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副产品生产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在实验室中模拟该实验。
Ⅰ.甲烷的制取
兴趣小组同学拟制取,文献查得实验室制取甲烷常用的方法为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共热法,其反应原理为,产物中有少量的副产物丙酮(结构简式为,易挥发,易溶于水)。拟选用的装置如下:
(1)制取干燥纯净的时,选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不需用收集装置)。
(2)D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
Ⅱ.甲烷与氯气反应
装置如下:
(3)A中制取Cl2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4)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干燥混合气体;②均匀混合气体;③_______
(5)C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发现硬质玻璃管内壁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写出生成黑色小颗粒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6)D装置中的石棉上吸附着潮湿的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
(7)E装置中除盐酸外,还含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该装置还有缺陷,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中主要的含氯有机物为_______。
16.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H4和Cl2的反应,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CH4和Cl2发生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若用日光直射,可能会引起___________,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若题目中甲烷与氯气的体积之比为1∶1,则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___(填字母)。
A.CH3Cl HCl B.CCl4 HCl
C.CH3Cl CH2Cl2 D.CH3Cl CH2Cl2 CHCl3 CCl4 HCl
(3)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水柱变化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4)若水中含有Na2SiO3,则在U形管左端会观察到___________。
(5)右端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7.实验室制乙烯通常采用95%的乙醇与浓硫酸体积比为1:3混合加热到170℃方法制得,其制备原理可表示如下:CH3CH2OH+H2SO4(浓)CH3CH2OSO2OH+H2O①
CH3CH2OSO2OH(浓) CH2= CH2 + H2SO4②
(1)浓硫酸在乙烯生成中作用为 ______ ,反应①属于 ______ 反应,反应②属于 ______ 反应.
(2)此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浓H2SO4的用量大、比热容高,加热至170℃所需时间长,有人将乙醇和浓H2SO4的混合液加热到80℃时,一次性投入一些小碎块的生石灰,大大缩短了反应所需时间,提高了乙烯的产率,试用速率和平衡理论解释之 ______
(3)反应过程中乙醇常被炭化,使溶液有黑色物质出现,随着反应进行炭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还可使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O2、SO2等气体,为了减少反应过程中炭化现象又不影响乙烯的生成,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______ .
A.调整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4
B.调整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2
C.用大理石代替碎瓷片
D.降低反应体系温度至140℃
E.用其他脱水剂(如P2O5)代替浓硫酸
(4)如图为有人设计确认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试剂可供选择:品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
A.①②③④中可盛放的试剂分别为①______ ; ②______ ;③ ______ ; ④ ______ ;
B.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 ______ ;
C.能确认含有乙烯的现象是 ______ 。
18.某烷烃和单烯烃的混合气体2.24L,将其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4.05克,将剩余气体通入碱石灰,碱石灰质量增加了6.60克,另取该混合气体2.24L通过过量溴水,溴水质量增加了1.05克。
(1)混合气体由哪两种烃组成____
(2)两种烃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______
19.(1)等质量的CH4、C2H4、C2H6完全燃烧时耗去O2的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2)等质量的以上三种物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最多的是__________,
(3)在120℃、1.01×105 Pa时,有两种气态烃和足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相同条件下测得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__。
20.A、B两元素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A的原子序数等于B的原子序数的11倍,A的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元素C与B易形成化合物B2C,该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则
(1)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晶体。
(2)C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晶体,B与C形成化合物B2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电子式为____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键形成的分子,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晶体。
21.短周期元素A、B、D、E、G、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
A
B D
E G J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
(2)A、B、E、G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A与J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
(5)上述六种元素中的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是_________(写结构式),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_____(写电子式)。
(6)E与G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
(7)下图模型表示a、b、c、d四种分子中:
a. b. c. d.
则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c是_________、d是_________(写分子式)。
22.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A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其中B、C同周期,B、D同主族,原子半径E>D>B>C>A。D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B、C原子电子数之和,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试回答:
(1)B、C、D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B与C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甲的结构式是________,C与E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乙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乙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和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形成的化合物之一丙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其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写出由丙制得高聚物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反应中碳碳双键断裂一根键,H-和-OH分别与碳碳双键的2个C相连,属于加成反应,故选B。
2.B
A.乙烯可以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是主要用作基本化工原料,故A错误;
B.乙酸乙酯有特殊香味,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如可以作白酒的添加剂,故B正确;
C.糯米中的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需要在酒化酶的作用下酿成酒,故C错误;
D.聚四氟乙烯中不含碳碳双键,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故D错误;
故选B。
3.B
A.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决定了生物的活性,A正确;
B.(NH4)2SO4溶液不能使蛋白质溶液变轻,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B错误;
C.某些含有苯环的蛋白质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使蛋白质变黄,C正确;
D.经过多次盐析、渗析的蛋白质溶液,其杂质较少,可以用于蛋白质的提纯,D正确;
答案选B。
4.B
A.氢氧根离子带一个负电荷,电子式为:,故A正确;
B.CO2是共价化合物,碳原子有四个电子分别和氧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B错误;
C.为离子化合物,中间是硫离子,两边是钠离子,电子式为,故C正确;
D.氯化铵有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化铵的电子式为,故D正确。
答案选B。
5.C
A.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A错误;
B. 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的原料聚丙烯纤维是高分子聚合物,聚合度不确定,属于混合物,B错误;
C. 抗病毒疫苗冷藏存放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蛋白质变性,C正确;
D. 84消毒液可作为环境消毒剂,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D错误;
答案为C。
6.B
A.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羟基上的氢氧键断裂,即①断裂,A错误;
B.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断裂①③键,B正确;
C.乙醇的酯化反应中醇脱氢,故是①键断裂,C断裂;
D.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乙酸,C-C键和烷基上的C-H键不断裂,D错误;
故选B。
7.A
A.CH4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0.1molCH4含有的电子数为1NA,故A正确;
B.未指明C2H4处于标准状况下,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从而无法计算含有的共价键数目,故B错误;
C.溶液体积未知,不能计算氯离子的数目,故C错误;
D.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彻底进行,因此1molN2与3molH2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大于2NA,故D错误;
答案选A。
8.A
A.乙烷和乙烯都是共价化合物,含有共价键,A正确;
B.乙烷是饱和烷烃,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四氯化碳中的Br2发生加成反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错误;
C.乙烷是饱和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
D.乙烷和乙烯的摩尔质量不同,等质量时,根据可知其物质的量不同,产生CO2也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9.C
A.淀粉水解的产物是C12H22O11,能水解为两分子单糖,属于二糖,正确,不选A;
B.二糖再水解生成葡萄糖,含有醛基,属于还原性糖,正确,不选B;
C.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则1mol葡萄糖分解成2mol乙醇,错误,选C;
D.酒精能溶于水,所以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正确,不选D;
答案选C。
10.C
A.核素的表示方法为: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质子数为78,中子数为117的铂原子的质量数为195,故A错误;
B. 是A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B错误;
C.次氯酸钠属于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正确;
D.碳酸是弱酸,分步电离,故D错误;
故选C。
11.B
A.由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因此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A正确;
B.乙醇含有羟基,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B错误;
C.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正确;
D.乙醇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乙醇钠,D正确;
答案选B。
12.B
A.S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6,中子数为18的硫原子质量数是16+18=34,则该原子可表示为:,A正确;
B.甲醛的分子式为CH2O,其结构简式为:HCHO,B错误;
C.COCl2分子中C原子与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然后C原子再与2个Cl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使C、O、Cl原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则COCl2的电子式为,C正确;
D.在CO(NH2)2分子中C原子与O原子形成共价双键,C原子再与2个N原子形成共价单键,每个N原子再分别结合2个H原子,使物质分子中各个原子都达到最外层2个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由于原子半径C>N>O>H,故CO(NH2)2的球棍模型:,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13.(1)错
(2)对
(3)对
(4)对
【解析】(1)
由短文第一句话可知碳纤维含碳量在9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10%左右的其他元素,故错误;
(2)
由短文第二句话可知碳纤维具有石墨微晶结构,外形呈纤维状,故正确;
(3)
由短文第三句话“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大、弹性高、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故正确;
(4)
短文第二段提到新型车辆最大的特点是更轻、更节能,故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新型地铁车辆更轻、更节能,故正确;
14.(1) 正四面体 乙烷 同系物
(2)bd
根据图示,A是甲烷、B是乙烯、C是乙烷。
(1)
根据图示,A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C的分子式是C2H6,名称为乙烷。甲烷和乙烷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CH2,互为同系物;
(2)
a.稀硫酸和甲烷、乙烯都不能反应,不能用硫酸鉴别甲烷和乙烯,故不选a;
b.甲烷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不反应,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鉴别甲烷和乙烯,故选b;
c.甲烷、乙烯都难溶于水,且都不和水反应,不能用水鉴别甲烷和乙烯,故不选c;
d.甲烷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甲烷和乙烯,故选d;
选bd。
15.(1)a→e→f→d→c
(2)吸收丙酮()
(3)
(4)控制气流速度或调整混合气的比例
(5)
(6)吸收未反应的氯气
(7) 分液
I.装置A中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共热制取甲烷,通过装置D吸收副产物丙酮,最后经过装置C除去水蒸气,从而得到干燥纯净的甲烷。
II.装置A中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通过装置B除去水蒸气并与甲烷混合均匀进入装置C中,使两者在强光照射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物有甲烷的多种氯代烃和氯化氢,D中石棉上潮湿的KI粉末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装置E用于吸收氯化氢,同时可以防止倒吸。
(1)
由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DC,而洗气装置要“长管进短管出”,因此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a→e→f→d→c。
(2)
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共热制取甲烷,产物中有少量的副产物丙酮,丙酮易挥发,易溶于水,因此D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丙酮()。
(3)
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共热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B中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混合气体,可以均匀混合气体,还可以通过观察冒出气泡的速率来控制气流速度或调整混合气的比例。
(5)
C装置中,甲烷和氯气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产生黑色小颗粒,依据元素守恒可知,该黑色小颗粒为C,则另一种产物为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
碘化钾有还原性,氯气有氧化性,两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石棉上吸附着潮湿的KI粉末,其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氯气。
(7)
E装置中除盐酸外,还含有甲烷、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其中甲烷和一氯甲烷为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为不溶于水的液体,因此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是分液,尾气中的含氯有机物为一氯甲烷。
16.(1) 漫射光 爆炸 CH4+4Cl2CCl4+4HCl
(2)D
(3)B
(4)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5)平衡气压
【解析】略
17. 催化作用 取代酯化 消去 CaO与水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CaO与H2O反应使H2O量减小促使可逆反应(1)向右移动,CaO与浓H2SO4也反应但反应很快,生石灰与水反应占主导地位 B、C、E 品红 NaOH溶液 品红溶液 Br2或酸性KMnO4 装置①中品红褪色 装置③中品红不褪色,装置④中溶液褪色
(1)对比反应①、②可知反应中硫酸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结合官能团的变化判断反应类型;
(2)CaO可与水反应,且反应放热,可加快反应速率且使pH正向移动;
(3)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为减少反应过程中炭化现象又不影响乙烯的生成,不能改变反应温度,可降低硫酸的使用量或用其它替代品;
(4)制得的乙烯气体中通常会含有CO2、SO2等气体,为确认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利用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乙烯可以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检验乙烯前,需要把二氧化硫全部除去,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除净;试剂选择为品红试液检验二氧化硫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品红试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检验乙烯的存在。
(1)对比反应①、②可知反应中硫酸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反应①属于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反应②属于消去反应;
(2)加入氧化钙,CaO与水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CaO与H2O反应使H2O量减小促使可逆反应(1)向右移动,CaO与浓H2SO4也反应但反应很快,生石灰与水反应占主导地位;
(3)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为减少反应过程中炭化现象又不影响乙烯的生成,不能改变反应温度,可降低硫酸的使用量或用其它替代品,则B、C、E正确;
(4)A.制得的乙烯气体中通常会含有CO2、SO2等气体,为确认混合气体中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利用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乙烯可以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检验乙烯前,需要把二氧化硫全部除去,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后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除净;试剂选择为品红试液检验二氧化硫存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品红试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净、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检验乙烯的存在,综上所述,①为品红;②为NaOH溶液;③为品红溶液;④Br2或酸性KMnO4;
B.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装置①中品红褪色;
C.能确认含有乙烯的现象是装置③中品红不褪色,装置④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8. CH4和C3H6 CH4:75%,C3H6:25%
根据有机物燃烧时,有机物中的碳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其质量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质量增加量来确定,有机物中的氢全部转化为水,其质量可以根据浓硫酸质量增加来确定,烯烃和溴单质能发生加成反应,溴水质量增加量就是烯烃的质量,根据水以及二氧化碳的量可以确定碳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
(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燃烧后通过浓H2SO4,增重的质量即水的质量为4.05g,即=0.225mol,再通过碱石灰,增重的质量即生成CO2的质量为6.60g,即=0.15mol;取0.1mol混合物通入溴水,增重的质量即烯烃的质量为1.05g.所以设烷烃、烯烃分别为CxH2x+2、CyH2y,且两种烃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b,则有:1.05g=14yg/mol×b;a+b=0.1mol;(2x+2)a+2yb=0.225mol×2((H守恒);ax+by=0.15mol(C守恒);解得x=1,y=3,a=0.075mol,b=0.025mol,所以烷烃为CH4;
(2)烯烃为C3H6,CH4的体积分数为×100%=75%;C3H6的体积分数为×100%=25%。
19. CH4 C2H4 CH4、C2H4
(1)等质量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耗氧量越大,CH4、C2H4 、C2H6中的y:x值依次为4、2、3, CH4中H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所以质量相等时,甲烷消耗O2最多;
(2)CH4、C2H4 、C2H6中的C、H原子数之比依次为:1:4、1:2、1:3,所以C元素质量分数C2H4> C2H6 > CH4 ,等质量烃完全燃烧,烃中C元素质量分数越大,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越大,所以C2H4生成二氧化碳最多;
(3)在120℃、1.01×105 Pa时, 烃燃烧生成的水是气态,设烃的平均组成CxHy ,燃烧方程式为:,燃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则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故,解得y=4 ,即H原子数目为4,故答案为:CH4、C2H4;
20. 金属 分子 H2O 极性共价键 分子
由题干信息,A、B两元素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A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阴离子为F-,A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离子的结构与F-相同,则A为Na元素,A的原子序数等于B的原子序数的11倍,则B为H元素;元素C与B易形成化合物B2C,该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则C为O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为Na元素,其核外有11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Na在固态时属于金属晶体;
(2)C为O元素,其单质为O2,属于分子晶体,H与O形成的化合物为H2O,分子中H和O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电子式为,结构式为,H和O形成极性共价键,在固态时,H2O属于分子晶体。
21.(1)第2周期第VIA族
(2)Na>Al>C>H
(3)
(4)→
(5) H—O—O—H
(6)Al(OH)3+OH-=AlO+2H2O
(7) CO2 NH3 CH4 H2O
由题干所示部分周期表的信息可知,A、B、D、E、G、J分别为:H、C、O、Na、Al、Cl六种元素。
(1)由题干所示部分周期表的信息可知,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2周期第VIA族,故填第2周期第VIA族;
(2)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A、B、E、G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Al>C>H,故填Na>Al>C>H;
(3)B为C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为CO2,其电子式为::C::,故填;
(4)由分析可知,A为H,J为Cl,二者化合生成共价化合物HCl,则A与J形成化合物的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故填→;
(5)H、C、O、Na、Al、Cl六种元素中,H与O组成的H2O2中含有H—O极性键、O—O非极性键,其结构式为H—O—O—H,Na与O组成的Na2O2中Na+与O22-之间是离子键、O22-中O与O之间是非极性键,其电子式为Na+[:::]2-Na+,故填H—O—O—H、;
(6)由分析可知,E为Na、G为A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Al(OH)3,二者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故填Al(OH)3+OH-=AlO+2H2O;
(7)已知C周围需形成4个共价键,H周围形成一个共价键,O周围形成二个共价键,N周围形成三个共价键,Cl周围形成一个共价键。则a.为二氧化碳即CO2;b.为NH3;c.为CH4;d.为H2O,故填CO2、NH3、CH4、H2O。
22. H2O>CH4>SiH4 O=C=O 离子键、非极性键 2CO2+2Na2O2=2Na2CO3+O2 nCH2=CH2 加聚反应(写聚合反应不得分)
A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A为H元素;其中B、C同周期,B、D同主族,原子半径E>D>B>C>A,D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B、C原子电子数之和,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E最外层只能是1个电子,D最外层为4个电子,则B为碳元素,C为氧元素,D为硅元素,E为Na元素;
(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现元素的非金属性O>C>Si,则三种元素的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O>CH4>SiH4;
(2)C和O形成的三原子分子CO2的结构式是O=C=O ,O与Na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Na2O2的电子式是,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非极性键;
(3)CO2和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2Na2O2===2Na2CO3+O2;
(4)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制聚乙烯的反应方程式为nCH2=CH2,该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
点睛: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①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或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非金属单质跟氢气化合越容易(或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③氧化性越强的非金属元素单质,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非金属相互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