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精确庄重且意味隽永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品质:通过比较阅读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来理解新闻背后的主观评价。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
从新闻事实和材料的结合,体会历史的纵深感和文本厚度。
从客观的叙述中品读作者的主观感情与评价。
教学重点
比较阅读,通过语句的分析来理解文本的历史厚度。
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精彩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
教学流程
导入
延续上节课的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时隔25年,我们为何还要重读这篇新闻?请谈谈你的理由。
文体知识:新闻特写包含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和场景特写。
本课学习目标:品析精确庄重且意味隽永的语言艺术。 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艺术效果。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及其意义。
学习活动一:新闻场景中的历史记忆
思考讨论:四个场景里穿插了历史背景,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比较阅读文中语句,说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1、A.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改文)
B.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原文)
2、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改文)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原文)
3、欣赏香港回归记录片,跟本文描述的场面对比,感受文字的表现力——作者选取的场景,古今对照,现实与历史交织,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
学习活动二:新闻特写中的细节描写
文学中的细节打动人心。请品读新闻的人物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思考其表达效果。
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落下旗杆。(人物描写细节)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场景细节)
3、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的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环境细节,情景交融,烘托英方的失意之情)
学习活动三:新闻特写的言外深意
理性、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请研读新闻中的语句,看看它们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评价?
1、从今以后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捍卫主权的自豪)
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闻结语,暗含了历史沧桑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艺术特色: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时空交错,今昔对比,有历史的厚度。
细节烘托,情景交融,有文学感染力。
语言客观,视角独特,有民族自豪感。
以古照今,继往开来
结合创作背景,重读本文,意义深远。
播放视频,感受香港回归25年来的发展变化。
总结:本文由新华社发稿,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向世界传递中国立场,表达中国声音。既有报道的现场感,也有历史的纵深感,今昔对比,表达了结束殖民统治的欣喜之情和统一祖国的民族自豪感。香港能够回归,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今天,重读这篇新闻,我们不仅学习精妙的语言艺术,更理解祖国统一的来之不易,珍惜今日的和平,捍卫祖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