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_选必上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2_选必上第一单元3.1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22:5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高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析精确庄重且意味隽永的语言艺术。
2.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艺术效果。
3.把握新闻的历史意义,感受其中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它当时为何能获奖?
时隔25年,我们为何还要重读这篇新闻?
请谈谈你的理由。
文体知识: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体裁。
——《新闻写作教程》
新闻特写包括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和场景特写等。
学习活动一:
新闻特写中的历史记忆
四个场景里穿插了历史背景,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比较阅读文中语句,说说你的发现和思考。
比较阅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4段)
历史沧桑:暗含当年香港沦为殖民地的耻辱感。
比较阅读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物是人非”,物归原主。 英方归还香港政权,
香港“回归” 来之不易
比较阅读:时空交错,古今交织
1997年6月30日: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新闻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
现场时间与历史记忆交织,
增添历史厚度和民族自豪。
学习活动二
新闻特写中的细节描写
文学中的细节打动人心,
请品读新闻的人物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思考其表达效果。
人物细节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落下旗杆。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表情细节暗示人物沉重的心情
场景细节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对比,烘托现场喜迎回归的氛围
环境描写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的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的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雨”烘托人物失落、不舍等复杂的心情
学习活动三
新闻特写的言外深意
理性、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
请研读新闻中的语句,看看它们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评价?
品读以下句子的意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强调,表达民族自豪感
荣获“中国新闻奖” 之因
时空交错,今昔对比,有历史的厚度。
细节烘托,情景交融,有文学感染力。
语言客观,视角独特,有家国的情怀。
春秋笔法:以“好笔力”纵写大时代
温故知新,鉴往知来。……2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才能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拼敢赢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还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重读经典的意义:以古照今,继往开来
谢谢观看!
高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别了,“不列颠尼亚” 》
第二课时 答疑
文学常识
一、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B
理性与审美齐飞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指出:“文学有各种文体。大致有体,死守则自缚。贾谊的论文像赋,辛弃疾的词似论。……真正的大家总是在文体形式上有突破创新。”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文类上属于新闻,但也有其审美观照之处,请结合课堂内容和文本分析,概括其艺术特色。
视角独特具形神
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
文中交代分秒清晰的时间节点有何作用?
新闻背景的选择有何用意?
匠心独运示主题
本则新闻题目用借代、双关和主谓倒装的句式,视角独特,突出与英国殖民统治永远告别的强烈情感,寄寓了中国崛起的民族自豪感。
文中交代分秒清晰的时间节点,按时间顺序真实再现历史重要时刻,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含蓄地表现中华儿女迎接香港回归的幸福感。
妙用背景现主题
新闻背景的类型:
衬托型——也称深度性背景材料,与一般性现实材料作对比、衬托,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厚度;
解释型——也称诠释性背景材料,凡是报道中涉及可能使受众产生困惑不解的事实,记者应适时提供这一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和条件等背景资料;
启示型——也称引发性背景材料,看似与报道的主要事实无关,但其引发的弦外之音与主题相关。
巧借意象寄情思
文中写到港督府、添马舰军营、米字旗、五星红旗和“不列颠尼亚”号等物象,分别有哪些象征意义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告别港督府、添马舰军营降旗——象征英国统治的终结;
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中英香港政权正式交接;。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结束,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看似寻常实奇崛
本则新闻语言凝练,但有些细节却不吝繁笔,重复叙述或是交代得很详细,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请阅读以下两个文段,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一)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第5段)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第9段)
细节的重复暗示读者:政府与军队已经无法维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精确的日期和史实,是写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后的严谨表述,凸显了香港昔日的沧桑(历史纵深感),映衬了香港回归的来之不易。结语为全文画上休止符,首尾呼应,具有时空跨越感和民族自豪感。
“好新闻的味道”
选材角度
写作目的
审美观照
心系天下
家国情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