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_选必上第一单元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2_选必上第一单元4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22: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分析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原因,深入理解内容。
2.鉴赏文章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体会文章的写法。
学习任务一:研读课文,分析原因
2020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可以从文章的哪些部分找答案?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第一至第五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抗疫的胜利进行总结。
抗疫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党中央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法宝。
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是精神引领。
科学抗疫是手段。
合作抗疫是外因。
写作特点1:多角度、分层次,全面立体
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方方面面的事实为基础,带领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认识和理解这场抗疫斗争。文章主体分八节,各有侧重。
前五节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民族精神、生命至上、科学抗疫等方面对中国抗疫斗争的胜利进行总结。
第六节讲述抗疫斗争中暴露的短板与不足,侧重反思,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带来的经验教训,这也使报道体现出全面、客观、辩证的立场。
第七节叙述抗疫斗争中的国际团结合作,叙述的角度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体现了全球视野。
第八节强调抗疫斗争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注入蓬勃之力,以历史的纵线为叙述角度。
第七、八两节,把我国抗疫斗争置入横向的空间和纵向的时间两个维度上,显示出站位高、格局广的宏大气魄,使报道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写作特点2:概述人事,叙议结合,厚重深刻
作为一篇在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背景下的总结性综合报道,文章更多地从总体上概括各方情况,并提炼规律性因素,从而深刻地认识抗疫斗争。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
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例如在各节的开头,常常先描述场景或回顾历史,展现事实,之后思考评述,总结抗疫斗争取得战略性成果的原因,探寻抗疫斗争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厚重感和深刻性。
学习任务二:鉴赏语言,情理兼胜
这篇通讯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激情与理性兼胜。请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进行赏析。
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批注示例: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个问句。冬天寒冷、漫长难熬,但冬天之后就是温暖明媚的春天,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这句话化用雪莱《西风颂》里的诗句。寒冬比喻灾难,春天比喻人们正常美好的生活。武汉因疫情在寒冬封城,在春暖花开的四月解封。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引用、化用诗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化用的是谢朓的诗句。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诗歌的开头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写乘船顺江而下的情景,写出了一片阔大的境界,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的悲怆。作者化用为“慷慨歌未央”,句意变成了长江水日夜奔流,不停歌唱着2020中国抗疫的历史篇章,悲壮雄浑,读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出自韩愈《进学解》。原意是,防堵泛滥的百川,使它们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疫情的肆虐犹如洪水猛兽,在最严峻的时刻,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决策,统筹部署,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帮互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携手前行,不断给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引用、化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这段话中引用了大量诗句,从《诗经》里,士卒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到宋代,知识分子身处逆境、乐观豁达的胸襟,到明清之交,思想家的责任与担当,再到民族英雄舍身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些诗句出自不同时代,古今辉映,使文章更加丰厚充实,诠释抗疫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将抗疫故事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运用排比、铺陈,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激动人心的力量。
引用名言
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文章多次引用名言。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把科学比作“压舱石”,强调科学能给人安全感的作用,以理性科学来应对疫情,是在不确定的困境中解困的正确道路。
引用他人评价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赞叹:“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感言,道出支撑中国抗疫的制度力量。
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俄罗斯医学专家谢苗诺夫动情地说:“中国用自己的英勇行为,为全世界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第一部分引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话,表现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第二部分引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的感言,一针见血的指明支撑中国抗疫的制度力量;第三部分引用了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的话,通过他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评价来揭示抗疫中的中国精神。第五部分引用了德国病毒学家齐纳特尔的观点,肯定中医药的作用。第七部分引用谢苗诺夫的话,医学专家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赞叹中国对全世界抗疫的贡献,肯定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引用外国名人的评价,作为旁观者,其评价更为客观,从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抗疫,评价者当中既有前国家政要,也有国际组织负责人,既有当下的言论,也有过往的评说。不同国籍、不同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真实的评价为整篇通讯增加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格言式的句子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对称格言式的句子,讴歌了那些为国为民勇担重任的人,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用比喻手法揭示了大疫面前国家仍安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党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写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情感。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镜子是用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用的。灾难来临,我们自立自省。形象地展现了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焕发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
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采用对称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在灾难与问题面前,要进行多维度的反思并及时改正错误。语言简练果断,富有哲理。
“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以光明为隐喻,强调了世界对于我们中国抗疫的肯定,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多角度、分层次,全面立体。
2.概述人事,叙议结合,厚重深刻。
3.善用名言、诗句、格言式句子,情理兼胜。
拓展阅读
每逢重要的历史节点,新华社都会以“钟华论”的名义发布重磅评论。“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拓展阅读钟华论的其他文章,如《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青春无悔,强国有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紫荆花永远盛开》等,思考:“钟华论”是怎样炼成的?谈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
答疑:
拓展阅读
每逢重要的历史节点,新华社都会以“钟华论”的名义发布重磅评论。“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拓展阅读钟华论的其他文章,如《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伟大的精神之源,奋进的磅礴力量——论伟大建党精神》《青春无悔,强国有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紫荆花永远盛开》等,思考:“钟华论”是怎样炼成的?谈谈对自己写作的启发。
一、提升高度,让评论更有思想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观察思考抗疫斗争,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人民力量、民族精神等方面总结抗疫斗争经验,站位高远,视野开阔。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读懂百年大党的“样子”,解析其精神气质、品格力量的角度来谋篇布局,举重若轻而又独辟蹊径,使评论既有政治高度,又有选题立意上的新意。
二、挖掘深度,让评论更有说服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观察和思考中国抗疫斗争,将其放在新中国发展史、民族复兴史、人类抗击疫病史的历史视野中来审视观照,突出其重要意义,揭示深刻启示,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画出百年大党“大的样子”:洞察大势的慧眼,担当大任的铁肩,拨云见日的双手,跋山涉水的双脚,清正廉洁的风骨,拥抱世界的胸怀……把具象与精神实质融合起来,更为可感,也更加亲切。展现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华大地上的沧桑巨变,以习近平总书记同三位航天员的天地通话引起,再从屈原的《天问》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答卷”,从中国航天的“星际跨越”到神州大地上的“发展跨越”,上下几千年,纵横九万里,让历史之问在今天得到有力回答,生动呈现党领导人民书写的恢宏史诗。
三、彰显温度,让评论更有亲和力
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评论只有融情入理、情理交融,带着情感来讲道理,观点才会有温度,才能增强贴近性和感染力。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讲述抗战时期和抗疫时期的“武汉保卫战”的故事——从面对日寇侵略举起写着“不死”的反抗旗帜,到疫情期间“武汉加油”的呼声,展现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始终挺立着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通讯结构方式
1.纵式结构
2.横式结构
3.纵横结合式结构
1.纵式结构
凡全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纵深发展态势的,都是纵式结构,具体来说,又有两种基本形态。
时序性结构:这种结构形态可以被简称为时间结构,其基本特点就是以时间为脉络,沿着时间的长链,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步骤,每个步骤形成一个大的层次,几个层次构成全篇。
递进式结构:特点是从浅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感性到理性,层次与层次之间,呈现逐层深入的态势。
2.横式结构
层次与层次之呈现相互并列关系的,就叫横式结构,它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空间并列式:空间并列式的特点是把发生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单位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新闻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篇完整的通讯,每一次空间的变换,就形成一个新的层次。
人物并列式:人物并列式为在集中报道几个同类型的人物时采用的结构方式,每个人物的事迹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层次,若干个人物的事迹共同合成一篇,揭示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
侧面并列式:事物总是由不同的侧面组成的,通讯安排结构也可以按照不同的侧面相互并列地组织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在人物通讯和工作通讯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人物的思想境界是可以区分为不同侧面的,工作中的成就或问题通常也会被条分缕析地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3.纵横结合式结构
在一篇通讯中既采用纵式结构,又采用横式结构,就形成了这种纵横结合式结构,在这种两相结合的结构之中,总会有一种占主要地位,另一种占次要地位,或者整体上采用纵式结构,局部有地方是横式结构;或者总体上是横式结构,某些局部是纵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