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
机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
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
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
的平缓区城,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一乌托邦平原。
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
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
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一“窑店”弯丘与“天柱山”环形坑。
②如果这样描迷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
“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
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
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
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
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
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
能发现局部地形颜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
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
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國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ntemationalAstronomicaUion,
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
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中请。2022年3月9日,
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
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
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
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城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
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歌尔安东尽亚第
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
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
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
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
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餐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城内别
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
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
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宇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
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宇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城做出
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
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抗。
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抗,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
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
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婉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
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
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
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
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命名;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活用附近环形坑
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
名的奥林波新山附近,就有臭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臭林波斯蝶形坑。
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
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深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
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彩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
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1AU的正式批准,
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
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
抗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
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
(共10页」1.B
2.B
4,①第一段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记叙了祝融号第一火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描写
了火星的地形地貌,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
③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是山峰吗?”等引人
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5.
⊙说明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反照率特征”等术语专业,I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
史事实清晰,命名原理叙述清晰准确。
②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
说明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以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
③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④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
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
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
泛的地形”可知,“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于文无据。
C.“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错误。由原文“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
性的命名框架”可知,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命名原则,不可以被“不断创新和突破”:
D.“是I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
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一一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命名”可知,
“就近原则”
不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
它适用于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的命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临淄的人口超过了10万,IAU命名原
则包括“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
字来命名”。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
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一一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命名”可知,火星地
形不仅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可知,文
章第一段记叙了祝融号第一火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
层徽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
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
望无际的平缓区域”“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可知,这是
对火星的地形地貌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
由原文“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可知,本
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
由原文“是山峰吗?”“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
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可知,文本向读者提出一系列
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
可知,这里提到了专业术语“反照率特征”;由原文“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
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
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可知,IAU为火星地
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第⑤段说到反照率特征名称命名原理,第⑦段说到对环形坑命名
的原理,第⑧段说到对谷进行命名的原理。所以命名原理叙述清晰准确。
第⑤段说到用早期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来说明反照率特征,而随着天空时代的到来,
开始给环形坑、谷以及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所以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
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的,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
由原文“在I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运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