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2:4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单元
解析:A项,“熹”应读“xī”;B项,“袖”应读“xiù”;C项,“遵”应读“zūn”。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xǐ)  肇(zhào)  彷徨(páng huáng)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ái)
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实地探察 不言而喻 缅怀
B.情系中华 毫无选择 修身
C.不知所措 一番风顺 模式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盲目
解析:C项,“一番风顺”应写作“一帆风顺”。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解析:
词语运用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赘余、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A项,“发明”应改为“发现”;B项,“歧视”应改为“轻视”;D项,“适应”应改为“适用”。
C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解析:A项,第一个引号改为书名号;B项,“第一”“第二”领起的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用分号;C项,“大学”是一部书,应该使用书名号。
D
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探测。
(2)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
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不是
而是
不但
而且
阅读课文节选内容(“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6.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6.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
什么?
答案示例: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点拨: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答题方法
(1)表态(能删还是不能删)。(2)定性。如:“可能”等词表猜测。(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4)××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案示例:
不能删掉。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了。
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请仔细观察小明同学向大家展示的这幅漫画,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
答案示例: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帮父母干家务。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懂得更多知识,还为了让我们学会更多生活技能。我们不应该只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希望同学们分数高,能力强。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奇”“怪”的丁肇中
①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熟悉他的人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②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随父母回国。之后,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回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要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③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像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甚为罕见。
④说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⑤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呱呱,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大学的课外生活他几乎什么也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他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没给包括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
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此,他决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的两所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也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既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⑥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2004年10月,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
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⑦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央视《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他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上,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10.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请分条概述。
11.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其有何影响?
12.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3.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方面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①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②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只用了6年时间。③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④在获得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
10.文本是通过哪些事件来展示丁肇中的“奇”的?请分条概述。
答案示例:①生活单调,缺少朋友。②显得傻气十足。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有利于专心搞科研,促使他走向成功。④使他具有了超凡的人格力量。
11.文章写了丁肇中“怪”的特点,这对其有何影响?
答案示例:①这是从侧面来写丁肇中的“怪”。②丁肇中决不给人题字,而给人题字是一举手既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所以不少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
12.为什么要写不少人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
丁肇中不顾他人对自己的不理解,排除环境干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他的“不知道”展现出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放射出人格力量的光芒,尤其是他不去做题字这样一举手既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中、对利益与事业往往难以抉择的人们,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13.丁肇中的“奇”与“怪”给我们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选择一个
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青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本次活动。
(1)如果要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你将用哪些方法搜集?(不少于两种)
(2)下面是李阳同学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帮助他拟一个标题。
材料:矣晓沅来自云南玉溪,6岁时,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侵蚀破坏人体关节并且无法治愈的疾病,在医学界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父母、老师、同学的鼓励下,矣晓沅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他高考时以679分的高分名列云南省理科第16名,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3)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是演讲比赛,请你举出一个有关“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作为演讲稿的事实论据。
14.
(1)如果要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你将用哪些方法搜集?(不少于两种)
答案示例:查阅资料;电话采访或实地采访;互联网信息搜集。
(2)下面是李阳同学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帮助他拟一个标题。
材料:矣晓沅来自云南玉溪,6岁时,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侵蚀破坏人体关节并且无法治愈的疾病,在医学界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父母、老师、同学的鼓励下,矣晓沅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他高考时以679分的高分名列云南省理科第16名,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
解析:
标题是对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可以采用要素归纳法进行概括。人物为“矣晓沅”,起因为“患‘不死的癌症’”,经过为“在父母、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结果为“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据此,可概括为:患病男孩矣晓沅自强不息成为清华学霸。
答案示例:患病男孩矣晓沅自强不息成为清华学霸(意思相近即可)
(3)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是演讲比赛,请你举出一个有关“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作为演讲稿的事实论据。
答案示例:
范仲淹,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只能喝粥,冬天煮好粥,一夜之间便会结冰,他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两块。但范仲淹没有屈服,依然勤奋读书,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