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5 20: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通过了解明朝国力的变化及对应的外交局面,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理解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历史地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榜葛剌进麒麟图》,了解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通过明代《倭寇图卷》,了解倭寇的暴行和对沿海地区的危害。
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难点:郑和远航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唐朝鉴真东渡、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再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中国人探寻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同样,明朝的几百年间,海洋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看看明朝是怎样面对海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像”:
2.人物介绍:
郑和(约1371年至约1433年),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姓马,小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3.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4.教师提问:西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5.教师提问:在海上,郑和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粮食、蔬菜等物资;可能遇到海盗等敌对力量的攻击。
6.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实现七下西洋的壮举?
学生回答:①明朝时国家统一强盛,有雄厚的经济基础。②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③郑和具有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④统治者的支持。
7.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7次
出发地点 刘家港(今江苏太仓)
到达地区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9.教师强调: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教师过渡: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提问:“倭寇”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 鸳鸯阵(如图)。
材料二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概括戚继光倭寇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戚继光组建“戚家军”,操练新阵法。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④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⑤张居正、谭纶等能够正确任用将领。
5.教师强调: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提问:葡萄牙殖民者于何时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回答: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这属于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海权为主线,串联起所有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启发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精神和高深智慧。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到郑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明白戚继光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