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5: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征的写作技巧。
2.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奔腾呼啸的长江,有着几千万年的历史,悠久而漫长,贯穿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我们就走近祖国西部壮美的雪域高原,一起去探索长江源头吧!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著有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她于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写作背景
197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遍布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关链接
各拉丹冬凸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1°,北纬33.5°,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字音字形
黧黑(lí) 棱角(lénɡ) 骤然(zhòu) 接踵而至(zhǒnɡ)
酝酿(yùn niànɡ) 冻疮(chuānɡ) 砾石(lì) 虔诚(qián) 蠕动(rú)
眩晕(xuàn yùn) 蜷卧(quán) 腈纶(jīnɡ) 懈怠(xiè dài)
敦实(dūn) 熠熠烁烁(yì shuò) 皱褶(zhòu zhě) 漫溢(yì)
词语释义
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静穆:安静庄严。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梳理结构。
1.说说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讲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2.理清脉络,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写“我”随摄制组进入各拉丹冬并总写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2)第二部分(第2—11段):详写在各拉丹冬探险受挫和所见景象以及感受。(3)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进入冰塔林的经过,克服困难踏入冰雪世界的所见所感。
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就近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等句子体现出移步换景的写法,脉络清晰。“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子展现了冰塔林的奇美景色。
深层领悟
1.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是以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反衬其壮美的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雪山的感受?
【交流点拨】第5—6段是从低处观赏的角度描写,第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的角度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的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感情也逐步增强,慨叹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四、板书设计
总述初到各拉丹冬所见的美景及感受(总)
第一天(冰山、冰塔林、风)
详写各多样景色 (分)
第二天(冰河、烈阳、流水)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长江之源(总)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景色,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亲临那神秘的雪域高原,这奇美的景色也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及生命的诸多感悟,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课文中充满魅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感悟吧!
二、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中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眩晕”在文中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卖弄”指故意展现。文中使用“眩晕”和“卖弄”,充分展现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课文第2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各拉丹冬的景观时,融进了自己的情感。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交流点拨】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演绎”二字用得极妙,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表明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生动地写出了坚冰下的流水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的动人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和风对冰塔林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就像艺术家长期工作,从不懈怠,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之景,过程虽缓慢但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赞美之情。
(3)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赞美冰塔林的壮美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里建造得如此壮丽美观。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
4.课文第14段中“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在长江源头,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下不断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雄伟力量,孕育着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壮美奇观。
5.如何理解课文的结尾?
【交流点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冰下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蕴含着力量。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6.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技巧。
【交流点拨】(1)分类绘景有条有理;(2)画面展示形象逼真;(3)长句与短句交叉运用;(4)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和壮美景观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雪山奇伟之景,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创造力
由冰山裂纹和波状褶皱联想到年轮
坚冰之下的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多角度描写
赞叹美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奇美之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赞美自然无限力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