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图为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碳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有( )
①煤、石油、天然气燃烧②陆地植物光合作用③陆地动植物的呼吸④海洋生物的呼吸⑤海洋植物光合作用⑥降水中和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2.从长远看,实现“碳中和”会使( )
A.经济发展受阻 B.能源消耗减少 C.生态负担加重 D.极冰融化减缓
旅游碳足迹是指某类旅游活动能耗规模和相应能源碳排放系数的乘积,可用于旅游活动碳排放程度的描述和估算、不同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异。下图为中国旅游业各类碳排放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中d交通方式为( )
A.航空 B.公路 C.水运 D.铁路
4.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景点吸引力差异大 B.游客个体间差异大
C.活动季节的变率大 D.活动内容的差异大
碳排放交易权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的机制,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示意碳排放交易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实施碳排放交易权,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减轻酸雨危害 B.减少雾霾发生 C.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 D.缓解臭氧层空洞
6.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则与企业乙相比,企业甲( )
A.碳排放量大 B.能源使用效率高 C.资金短缺 D.生产规模小
7.我国实施该《办法》后的主要影响是( )
A.刺激重工业企业技术革新 B.促进轻工业快速发展
C.抑制钢铁工业产能扩张 D.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绿碳”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蓝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机碳以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并称“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下图示意“蓝碳”与“绿碳”生态系统数据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绿碳”相比,“蓝碳”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因为( )
①海洋面积大②占地球生物量大③固碳效率高④储碳周期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从洋流的角度推测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区可能是( )
A.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 B.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
C.北太平洋中高纬东部 D.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
全球变暖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经研究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1960年以来二氧化碳增加更加迅速。下图为近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③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④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②海平面不断升高③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近年来全球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按照目前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未来我国天山地区可能( )
A.林线下移 B.降水总量增加 C.雪线进一步下降 D.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
13.气候变暖表现最为突出的地区可能是( )
A.河西走廊 B.东欧平原 C.横断山区 D.中西伯利亚高原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经过几十年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某研究团队对延安市安塞区(左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固存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左图中信息制图、右图中数据的获取分别利用( )
①地理信息系统②遥感③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④实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据图判断,对该地土壤固碳效果最好的是( )
A.梯田建设 B.退耕还林 C.打坝淤地 D.退耕还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 )
A.①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B.②为植物的固碳作用
C.③为海洋的碳排放 D.④为水圈与大气圈的碳交换
17.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可能导致( )
A.珠穆朗玛峰雪线下降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C.亚寒带针叶林向低纬度地区扩展 D.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安全问题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表示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
(1)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从大气受热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的日子。由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注:“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1)根据左图、中图,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特点。
(2)根据右图,总结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四个海域跨越热带和温带,有众多的河口、港湾、岛礁和广阔的浅海大陆架。中国近海海温比开阔大洋的变暖速率更快,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6℃(上升速率超过95%的置信度检验),高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的每10年0.11℃的升温速率。下图示意某时段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年平均海表升温幅度分布。
(1)指出我国近海升温幅度的特征。
(2)分析渤海海表温度比同纬度开阔大洋变暖更快的原因。
(3)说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主线,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全球能源产业正向脱碳加氢方向转型。下图为三次能源转型与工业革命示意图。
(1)据图说出三次能源转型方向。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2)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
(3)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1.依据图文信息可知,碳汇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由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可知,碳汇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绿色植物(陆地植物、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②⑤对。二氧化碳通过大气降水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最后在各种水体生成多种碳酸盐,⑥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陆地上动植物呼吸排放二氧化碳,海洋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①③④属于碳源,不属于碳汇。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实现“碳中和”就是要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不是牺牲经济发展,而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A错误;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需要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来源)和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吸收),所以不会减少能源消耗总量,B错误;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温室气体,不是大气污染物,不会加重生态负担,C错误;从长远看,在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过程中,全球气候变暖趋缓,极冰融化速度趋缓,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陆地上动植物呼吸,海洋生物呼吸。
3.C 4.D
【解析】3.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公路、航空、铁路与水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在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中d交通方式所占的比例最低,只有4%,所以d交通方式为水运,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由于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其活动内容差异较大,有的旅游活动对于能源消耗比较多,有的活动对于能源消耗比较少,因此会导致碳足迹差异较大,因此不同类别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活动内容的差异大,D正确。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差异以及活动季节的变率,对于旅游活动的碳足迹影响相对较小,AC错误。如果是由于游客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那么会导致同类别的旅游活动碳足迹差异较大,B错误,故选D。
【点睛】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5.C 6.B 7.A
【解析】5.实施碳排放交易权,可以减少碳排放量,直接降低了温室效应,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C正确;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A与题意不符;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实施碳排放交易权与减少雾霾发生关系不大,B错;臭氧层损耗即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一种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实施碳排放交易权与缓解臭氧层空洞关系不大,D错。故选C。
6.甲、乙两企业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甲出售配额,说明其碳排放量少,能源使用效率高,A错,B正确;通过实施碳排放交易权,甲企业可以出售剩余配额获得资金,甲出现资金短缺的可能性不大,C错;生产规模难以判定,D错。故选B。
7.重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大,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去购买碳排放配额,为节省这部分费用,其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减少碳排放,A正确;轻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小,在碳交易体系中可以出售配额获得资金收入,生产规模会扩大,但是无法确认是否会快速发展,B错误;读图可知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会增强,难以抑制扩张,且《办法》的目的是环境保护,C错误;该办法的实施对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8.D 9.A
【解析】8.据图可知,图中并没有“绿碳”、“蓝碳”的海洋面积对比,①错误。图中显示“绿碳”占地球生物量为85%—90%,而“蓝碳”仅占0.05%。与“绿碳”相比,“蓝碳”占地球生物量占比小,②错误;“蓝碳”每年每平方米碳捕获量100g,大于“绿碳”的8g,③正确。“蓝碳”碳存储时间数千上万年,储碳周期长,而“绿碳”碳存储时间仅数十数百年,④正确。D正确,故选D。
9.“蓝碳”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有机碳以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据此分析上升流影响沉降,上升流强,则有机碳固定、储存在海洋的数量小,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最弱的海区应该是上升流强的地区,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秘鲁寒流附近有上升流,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海岸带生境的面积不到海底面积的 0.2%,却约占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总量的50%,是生物圈最密集的碳汇之一。
10.D 11.D
【解析】10.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①正确;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环境,②错误;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对地面起保温作用,③正确;二氧化碳不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④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1.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①正确;人类对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④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所以海平面不断升高是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成因,②错误;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会减少汽油的使用,排放二氧化碳减少,③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凝结核;③有上升气流。全球的变暖的主要成因: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②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12.B 13.D
【解析】12.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目前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天山地区雪线将向上移动,林线也将向上移动,AC错误;全球变暖,会促进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使新疆外来水汽输入量增多,降水增多,B正确;因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周期将变短,D错误。故选B。
13.对全球变暖反应最大的不是低纬度热带地区,而是纬度较高的地区。选项中的四个地区,中西伯利亚高原纬度最高,其对全球变暖所表现的也最为突出。故选D。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14.B 15.B
【解析】14.团队对延安市安塞区(左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固存量进行了抽样调查,这属于实验的过程,将实验数据录入系统,而后经过分析,这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①④正确,遥感主要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由图可知,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量在浅层土壤中最大,所以退耕还林,对该地土壤固碳效果最好,B正确。梯田建设、打坝淤地对土壤固碳的影响不大,AC错误。退耕还草不如退耕还林固碳量多,D错误。故选B。
【点睛】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6.B 17.D
【解析】16.①表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气体浓度,A错误;②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B正确;③为海洋的对二氧化碳的吸收,C错误;④为火山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D错误,所以选择B。
17.二氧化碳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珠穆朗玛峰积雪融化,雪线上升,A错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造成近地面气温升高,B错误;全球气温升高,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拓展,C错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气候变化,D正确,所以选择D。
【点睛】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8.(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
(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
(2)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
19.(1)我国将用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实现“碳达峰”;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历的时间跨度更短。
(2)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
【分析】本题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材料,涉及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为8吨,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数值,说明我国以更低的人均碳排放实现“碳达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学的时间为30年,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说明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学的时间更短。
(2)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6-2020年我国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所做的主要贡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大面积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碳吸收能力等。
20.(1)近海海表升温幅度自南海、东海、黄海向渤海逐渐变大,且渤海近海海表升温幅度最大。
(2)渤海靠近陆地,受沿海城市和工业的影响,海表气温上升快;渤海海域封闭,海水交换作用弱,散热慢;渤海海域晴天多,且海水较浅,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3)造成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极端天气;赤潮灾害发生频率升高;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
【分析】本大题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年平均海表升温幅度为材料,涉及海水升温幅度的特征、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近海海表温度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等值线描述特征,主要描述变化趋势,走向、疏密等。读图可知近海海表升温幅度自南海、东海、黄海向渤海逐渐变大(由南向北近逐渐变大);东海、黄海等值线密集,说明海表升温幅大,特别是渤海,等值线最密集,说明渤海近海海表升温幅度最大。
(2)渤海海表温度比同纬度开阔大洋变暖更快主要是由于渤海是内陆海,面积较小,全部位于大陆架,受沿海城市和工业的影响,海表气温上升快。同时,由于渤海海域封闭,海水交换作用弱,热量不易扩散;渤海海域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海水较浅,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3)海洋升温会引发海平面上升,加剧海浪灾害,并可能导致赤潮、水母、外来物种入侵等生态灾害风险升高;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加剧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引起滨海湿地退化。造成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极端天气。
【点睛】
21.(1)第一次: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
第二次:煤炭为主转向油气为主
第三次:油气为主转向新能源为主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3)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
【分析】本题考查生产技术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新能源的使用,以及碳减排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在1800年前木柴为主时代,在1800年到1900年之间,木柴使用比例下降,煤炭比重上升,第一次能源变革是木柴为主转向煤炭为主;1900年到1950年间,煤炭为主,并开始下降,木炭所占比例已经较低,此时石油和天然气使用比重上升,并超过煤炭所占比重,实现第二次能源转型,即第二次由煤炭为主转向油气为主;在1950年后,增加了新能源的使用,煤炭和石油所占比例开始下降,到2050年之后,新能源比例迅速上升,逐渐超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第三次转变为油气为主转向新能源为主。
(2)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让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地面温度升高并向外辐射能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量给地面。从而维持地面温度。电力、工业燃烧化石燃料,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成分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地面温度升高,再进一步增强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3)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是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由材料“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可知,然后用电能电解水制取氢;由材料“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可知,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来自烟气(电力、工业)或空气中的碳合成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从而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