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绍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1:17:50

文档简介

绍兴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材料二:
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我们应该承认,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根
高二语文
本精神,是比一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附加给它的派生条件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因
此谈到传统伦理道德时,就必须注意将其根本精神与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
条件严格地区别开来。
注意事项:
每一种道德伦理的根本精神,都是和当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混在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起的。倘使我们不坚持形式和内容是同一的僵硬观点,就应该承认它们两者是有区别的、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可分的。冯友兰由于担心可能发生全盘否定道德的继承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就是依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述可分性的原则。可分与不可分这两种不同的规点,导致了道德可以继承与不可以继承的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歧。如果认为是不可分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根本精神及其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件是等同的,那么在古代一些杰出人物身上还有什么崇高精神、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任何
材料一:
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超越他的时代,完全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不能要求他
充分发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不竭的精神
们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制度中,从而在派生条件上也具有和我们完全一样的道德观念。如
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
果坚持思想的根本精神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两者是不可分的,那么道德继承
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
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
一位友人曾说他每次读《红楼梦》,读到元妃省亲贾政启奏那一节,都不禁为之酸鼻,觉
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据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
得“忠中有悲,忠中有情,这种中国式的忠的感情,真是令人款歐感动”。可是遗憾的是,后
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
来他却把《三国演义》看作是一部争龙椅的“相砍书”,似乎赵云除了为主子效力之外就不存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
在“忠中有悲,忠中有情”了。如果我们不是因袭过去那种“刘备长厚似伪,诸葛多智近妖”
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好植根于
的说法,那么就可以从赵云身上发现比贾政更多可以打动我们的东西。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
此外,东西文化融会调和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少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持调和论者主
表时强调:“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圣先贤、民族
张开发传统资源,使之与西方文化接轨。但是在许多方面,传统资源十分贫乏。比如,民主是
英雄、志士仁人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每一位身上都体现着中华优
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制度。不少学者举出孟子的君轻民贵、黎民不饥不寒之类,这是很勉强
秀传统美德。有的以家国社稷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的。民主制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但传统思想乃内在超越,重修身,而治国则是修身的延续,
立命”;有的舍身为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
故法治理论与法治经验在传统资源中极为稀薄。内在超越者重道德而轻法律,外在超越者重法
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可以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道德意识,培养民众的
律而轻道德。如何使之融合,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
西方重个性,故这方面十分发达。但在中国传统中测很难寻觅这方面的资源。梁漱溟曾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尚和合思想中所侣导的“君子和
明白宣告:“数千年以来,使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进社会层面的和谐相处,做到个人友善待人。以守诚信思想中
会性亦不是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杜亚泉也说传统思想以克己为
所提出的“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营造风清
处事之本,认为传统思想也“并非没有流弊,以其专避危险之故,致才智不能发达,精神不能
气正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要
振起,遂成卑屈萎靡,畏葸苟且之习惯”。在他们看来,在这些方面就需要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如果只承认文化传统的特性,不承认各民族由人类共性所
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形成的相等的价值标准,而拒绝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那么道德继承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节选自尹传政《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选自王元化《简论道德继承》,有删改)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绍兴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9.(6分)①小说的自然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西日嘎草原”“栅栏”“布日
古德山的岩石”等描写表现了北方牧区特有的景物特色。②小说中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地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域色彩。如对“拉马头琴”“拉四胡唱乌力格尔”“拉西那干潮尔”“喝额吉熬的奶茶”“吃
额吉拌的酸奶炒米”“穿上蓝色蒙古袍”“骑上黄骠马”等风俗习惯的描写。③小说的语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阿爸”“额吉”等的称呼以及“斯日古楞老阿爸”“都沁恩格尔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村”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词语。(每点2分,有其它理由,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
1.D(3分)(D项“才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系”说法有误。根据原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内容,“才能”后面应指向“道德继承”的话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3分)(D项参考停倾: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
2.B(3分)(B项“指出继承传统美德重在传承家国情怀”过于片面,从原文看,应
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指向“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国情怀”两者,并没有强调一者的意图。)
3.A(3分)(A项古今意义固定,超越了时代:B项如与时代不可分,则是“官逼民
11,B(3分)(B项“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说法有误,应为“帝
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反”的典型,无从继承:C项从“学”的具体内容看,孔子叫人学的是诗、书、礼、乐等传
12.B(3分)(B项“隋文帝的储粮以备荒年与隋场帝的极奢而至亡国形成了鲜明的对
统的东西,如与时代不分,则当代继承的意义不大:D项如果将曹操与时代联系在一起不可
比”有误,在唐太宗看来,两者做法都不对,“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即可,不可贪图财
分,则曹操的用意在于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当下无继承意义。)
物)
4.(4分)①首先提出观点:传统伦理道德的根本精神与其派生条件应加以区别。②
13.(8分)(1)(4分)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
然后举例论证根本精神与派生条件可分,道德继承才有了可能。③接着论证东西文化融会
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使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减损呢!(赋分点:“司职”“役”
调和的复杂性。④最后强调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承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共性,道
“聪明”“亏”一处1分,共4分)
德继承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每点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礼乐不过是古代圣人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实施教化罢了,国家政治的盛
5.(4分)①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把“谦敬礼让”作为公民
衰兴废,难道也由此而生?(赋分点:“缘”“设教”“隆替”一处1分,“盖…耳”句
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尚和合”的前提下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②将“礼”
式1分,共4分)
的根本精神与派生条件相区分,认识传统“礼”文化的局限性。如正确处理礼让与竞争的
14.(3分)①征引史事,辩证说理。例举史实,使明君的广开言路与暴君的偏听偏信
关系;传统“礼”重修身,重内在超越,而现代社会维持“道德仁义”更需要法的加持等。
形成对比,让道理不言而喻。②及时肯定,因势利导。当君主对“敬天畏民”有所思时,魏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征及时肯定并劝谏君主慎始慎终。③引经据典,顺势而为。在君臣谈论音乐时,援引孔子言
(二)现代文阅读川(本题共4小题,18分)
论,暗寓治政的要旨在人心和睦。(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6.B(3分)(B项“母亲的电话是我回去的主要原因”说法有误,主要原因是我在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乡没有归属感)
15.C(3分)(C项“点明泣下沾襟的缘由是自叹飘泊,自伤身世”有误,应是“既恨
7.C(3分)(C项“黄骠马”不是为了表现西日嘎牧民的困境。)
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
8.(6分)①指“我”。“我”在黑夜中“慢慢摸索着前行”,重新定位自己的追求与人
16.(6分)①开篇实写,直抒相思。词人寓居他乡,见到绽放的腊梅,睹物思人,怀
生,真正成为了牧人。②指斯琴图。斯琴图追随四窜的羊群并最终重塑放牧的信心,在黑
念远方的恋人,情由景生,情景交融。②接着虚写两种梦境,借梦抒怀。“几度”二句写两人
夜回归西日噶,一如“我”结束漂泊决心做一个牧人的心路历程。③指所有和“我们”一
梦中欢会、两情相悦:“今夜”四句写梦中无觅,独自徘徊,以至寒气侵入衾被而不知。前者
样的边缘群体,在寻找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产生过迷茫,有过困惑,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
予人暂时的安慰,后者却有无限伤感,在梦境的悲欢对比中写尽了相思之苦。③上片由实入
倔强者。“我们”和前辈阿爸们一样,能将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注意“指代”,每点
虚,化实为虚。词人将对恋人的思念幻化入梦,借梦诉述别后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2分,如有其它解读,言之有理也可相应给分)
(落在“虚实”,每点2分,共6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