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课件)(共7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1: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
语文生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认识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传播的新现象,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针对不同媒介,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有意识地感受信息时代多种传播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学习辨识媒介信息,了解辨识虚假信息的基本知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利用多种媒介传播信息,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技巧、要点等,并进行有效实践,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媒介素养。
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有意识地感受信息时代多种传播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理解、辨析、评判各种媒介带来的信息,多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判断的习惯,从而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海量的信息。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重在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
单元说明
任务一:认识多媒介
社会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互补与融合,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学习活动
活动一:关于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
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要注意抓住与调查目标相关度较高的关键点来设问,如平时获取新闻的途径,得知这一新闻事件的最初渠道 ,这一事件中引人关注的新闻点,想深人了解事件时的首选媒介,等等。调查时应考虑被调查者职业、年龄等的代表性,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
1、研究调查可采用的基本方法:
(1)资料查询法:进行网络查询或者图书报纸查询。
(2)问卷调查法:向一些人发放问卷调查表,请他们进行试填。
(3)统计法:在了解数据后,进行总结归纳。
2、实施步骤
(1)选择调查主题。
选题,即选择调查分析的内容、对象与角度。选题是调查分析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确定调查方法。
根据自己选择的调查主题,确定灵活有效的调查方法。比如: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问、开会调查、现场观察、蹲点调查等。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
(3) 搜集调查资料。 恰当地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等调查方法取得调查资料,以获得准确、可靠、符合调查主题的调查资料。
(4)加工整理。
对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并对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形成对“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深入理解。可采用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使之一目了然。
(5)补充相关素材。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加工,我们可以得到初步的研究印象和结论,为了支撑、印证这些印象和结论,我们还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补充素材。
(6)制作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结构表
标题 (标题应明确调查的主旨,放在醒目的位置)
摘要 (简要概括报告内容,语言应简明清晰)
目录 (列出报告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调查背景与目标 (调查的背景和设定的目标)
调查步骤与方法 (怎样实施调查,经历了哪些步骤,运用了哪些方法)
调查内容与分析 (调查的主要问题,获得的各种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若干段落)
结论 (总结调查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建议 (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资料 (列出参考的文献资料及其来源)
提示: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以上内容,自已撰写时也可作一些调整。
结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其中,从电视、报纸、与人交谈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大,而从一般杂志、图书、科学期刊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小。
活动二:探究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
1、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四大媒介的传播特点
⑴报纸:①发行面广,覆盖面宽。②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强。③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④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⑤信息容量大,选择方便。
⑵电视:①集字、声、像、色于一体,富有极强的感染力。②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③信息带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为受众接受。④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存查。⑤费用昂贵,制作成本较高。
⑶广播:①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快,时效性强。②信息受众广泛,覆盖面大。由于广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收音机就可以收听。③信息传播方便灵活,声情并茂。④制作简便,成本低。⑤接收方便。
⑷因特网:①多种传播符号组合,表现形式丰富。②信息丰富,资源共享。③网上信息可随时更新,时效性强。④实现信息双向传播,建立传受平等的新型传播模式。⑤信息选取由“推”到“拉”,便于搜索查询。⑥网上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发布,信息之间关联性高。⑦通信方式迅捷便利。
四大媒介传播的优缺点:
⑴ 报刊:优点:新闻性强,可信度较高;权威性较高;具有保存价值。
缺点:在内容上众口难调;周期较长,灵活性较差;在发行上寿命短暂,利用率较低。
⑵广播:优点: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信息受众广泛,覆盖面大;信息传播方便灵活,声情并茂。
缺点:对于需要表现外在形象的产品,广播媒介难以适应;信息转瞬即逝,不易存查。
⑶电视:优点:集字、声、像、色于一体,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信息带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缺点: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存查。
⑷网络:网络具有交互性、持久性、多元性及密集性等四大特点。
网友的交互性:比如在网上参与活动,发奖,征集发言等等。
持久性:网友对网络有惯性,任何一个好的内容都可能吸引一帮人跟着走。
形式的多元化:网络在尺寸之内可以用动画、flash、用游戏方式,在形式上可以在线收听、收看、试玩、调查等等,可以集各种传统媒体的精华。
信息密集性:这是网络最早被大众认可的作用和意义,以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获得最大的网友群。
2、实操练习
下面是一则校报的招聘启事,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发布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选择几种你熟悉的传播媒介,根据其传播特点对招聘启事进行改写,如调整内容、语言、呈现形式等,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招聘启事
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
岗位职责: 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
招聘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
应聘条件: 1.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 2.能够细致认真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应聘方式: 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截止日期: 3月25日。
校报编辑部
3月1日
【参考示例】用于微信或者微博等社交app
[招聘启事]
美女、帅哥看过来!寻找校报最靓的崽![岗位职责]
筛选来稿、文字编辑、新闻采写。[应聘条件]
1. 高一、高二, 学有余力;
2.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水平,沟通能力良好;
3.细致认真,责任心较强。[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XXXX。
[截止日期] 3月25日
[配图]
在微信、微博上发表招聘启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趣味性。开头“最靓的崽”能引起阅读者的注意。
2.不要长篇大论。刷社交app的读者根本没有时间阅读冗长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改写时可以对原招聘启事的内容做简短化处理,如将“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变为“筛选来稿、文字编辑、新闻采写”。
3.配图不可缺少。为了迎合现在刷社交app的求职者的阅读习惯,招聘信息一定要有高质量的配图,这样才有助于增加阅读量。
4.注重时效性。社交app会自动匹配发表时间,因此原招聘启事中的发表时间没必要再做保留。
提示:其他改写形式略。
学生可充分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来进行其他形式的改写,如改写成用于广播、电视的招聘广告等。
任务二:善用多媒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简易。通过日趋融合的各种媒介,人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获取信息,还可以亲身参与信息传播,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小组合作,为班级的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实施建议
1、确定宣传主题、目标受众和媒介种类。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媒介 ,集中力量宣传,充分发挥这种媒介在宣传功能上的优势,例如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具有权威性,而一些自媒体平台则传播迅速,吸引力强。
2、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确定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等。要根据所选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校电视台播放宣传短片,要设计短片画面内容,撰写画外音文稿;进行网络直播,要选择恰当的直播场地,撰写内容脚本;使用网络公众号发布文章,则要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标题的吸引力,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图片或视频。
3、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因为是校园活动,主要受众是老师和同学,所以如使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可以选择课间、午间发布信息;如使用网络推广,则应选择晚上或周末发布信息。此外,还要注意把握宣传的频率,频率过高,容易使受众厌烦;频率过低,又达不到宣传效果。
4、多媒介的运用可以充分自主化、个性化,但同时我们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标题党”,不夸大宣传,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名词解释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信息化时代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
媒介:广义的媒介是指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传播学意义上是指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媒介环境:指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状态,而是人们用神话传说、语言文字、历史故事、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社会舆论、虚构作品和新闻报道等建构的一种社会环境,我们的思维、感觉等,都离不开这种环境。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个环境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这个社会环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思维、感觉等一刻也离不开这个“媒介环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说说自己对“媒介环境”的认识。
示例:我们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是应该做的;而偷盗抢劫、贪污受贿、杀人放火等是令人不齿的行为,是不该做的,这都得益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习俗、社会舆论、法律道德规则等“媒介环境”。
我们的思维和感觉时刻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好人”。
任务三:辨识媒介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你所接触到的信息失真的情况还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小组合作,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
每名同学举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与其他同学合作归纳这些信息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提示:
我们要辨别信息的真伪,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
A、辨别角度1:从信息的来源判断
辨别提示:(1)信息的五要素(时间、空间、主体、事件、结果)是否齐全; (2)信息是否来自权威部门; (3)逻辑推理(多问几个为什么); (4)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 (5)实地考证。
B、辨别角度2:从信息的价值取向判断
辨别提示:(1)不同角色的人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说明社会角色的差异决定了信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不同个体选择关注不同的信息也体现了信息价值取向的差异。
C、辨别角度3:从信息的时效性判断
辨别提示:某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天气预报、通知等,我们在获取这类信息时,可以通过判定其时效性来确定信息的价值。
归纳总结: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具体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②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
③信息是否可用;
④信息是否具有时效限制;
⑤信息包含哪种情感成分;
⑥信息是否具有实用性。
活动二
每名同学举一个自己辨识虚假信息的例子,谈谈自己是怎样产生辨识信息的动机的,相互交流自己辨识信息的过程、思路。
提示:示例略。
同学们在谈自己辨识信息的动机、过程和思路的时候,可以参考任务三中的[活动一]展示的方法和角度。
【佳作展台】 拒绝盲目相信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现在,人们想要知道什么,只需要点一下搜索,就能找到各种答案。其实这些答案,真假纷呈,其准确性也有待考察。但是,现如今,许多人都选择盲目相信。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发生坠江事故。这条消息迅速在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上发布,一时成为人们在微博和朋友圈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当时传播最广的一条消息是“女司机违规行驶论”。有的网友说女司机违规驾驶导致公交车车毁人亡,于是网络舆论便纷纷把矛头对准女司机,肆意谩骂。然而等到真相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女司机与事故的发生毫无关系。她只是正常行驶,是本次事故的侥幸逃生者。这不禁令我思考:为何人们会如此盲目地相信网络信息?
通过思考,我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利益诱惑。一些新闻媒体为了求得关注量,找到一点儿所谓“证据”就大加宣传,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点击量,取得销售量,不顾真实性地误导大众,有时甚至会造成危害生命的结果。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丑化他人,或是用虚假的信息大力美化一个人,最终都误导了大众舆论的走向。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利益。这些人充当着媒介平台中的骗子,是导致大众盲目相信网络信息的直接原因。
二是由于事不关已。很多人觉得网络上的事好像发生在千里之外,离我们似乎很远。于是,面对信息时,一些人从没想过是真是假,有什么影响,甚至还有人滋生出这样的想法:就算不是真的又怎么样?他们盲目地相信,盲目地评论,而忽略了真相。对真相的不理不睬,是导致盲目相信的根本原因。
分析、思考之后,我们看清了现象。也看懂了本质。但是我们不应止步于此,而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呢?首先,要增加知识储备量、时事储备量,确保自己看得多、听得多、懂得多。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出认知能力,即每看到一个事实或定义,则首先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然后再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推导等方面,以质疑的眼光去看待。
此外,自己在发布信息时,也要进行各方面的考察、评估,然后再给出确切、真实的说法。总的来说,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相信,也不全盘否认,这是我们行驶在信息高速路上时,最稳妥的路线。
[名师赏评]
这篇文章就2018年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展开议论,分析了当时“女司机违规行驶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原因,最后还提出了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的正确做法一提高个人 的媒介素养。这篇文章的理性分析为我们辨识媒介信息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活动三
要辨识媒介信息,就要了解应从哪些渠道获取可靠的信息。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信息源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并编写份真实信息源的图表。
【实施建议】
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学们想要获取精准有效的信息,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1、确立目标,才能让信息“对号人座”。如果你想有所收获,那么首先要明确自己想收获哪些方面的知识,提高哪些方面的技能,明确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信息筛选,也就能事半功倍了。
当然这样的目标不能太多,否则就和没有目标一样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有3- 4个目标,它们也就是精准信息的检索词,这可以保证我们在遇到相关的书籍、资料、信息时,能精准地聚焦到这些目标上,同时也便于我们分类存储、积累使用、总结实践。
2、信息来源筛选。一般来说, 每个领域都会有“领头羊”,当我们想要获取某方面的知识时,跟着他们走段路是没有错的。但也要有自己的深人思考,这样才能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相应领域的经典书籍也是不错的信息来源,能够让我们获取的信息更系统。
3、专注于目标信息,对不需要的信息坚定地说“不”! 我们需要以目标为中心,专注于能够实现我们目标的信息。学会把目光和注意力聚焦到当下最重要的信息上,这样才能让我们高效地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任务,获得实效。
4、把握信息重点找出关键。我们要有从信息中提取出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的能力,否则,再好的信息来了,我们也吸取不到其中的精华。
5、信息加工。获取信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信息能够为我们所用。在信息加工以及输出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创造出与目标相关的新的观点,也就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信息。
被揭穿的虚假信息案例:
案例1:
2018年11月15日,一网民在微博上发布一段视频称:“上海华师大三村小区内,楼下快递员冒雨送快递,一车快递被偷得没剩几件了,他在雨中暴哭,一直在嘶吼‘这叫我怎么办’。那个偷快递的人,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视频拍摄者还称,其间有一位大爷前去安慰,“因为他吼得真的很大声,大爷可能是特地下来跟他说了几句,应该是安慰吧,然后就又原路回去了”。
快递小哥因快递被偷在雨中暴哭,引发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心疼。
然而,上海普陀公安分局于11月19日上午找到这位快递小哥。快递小哥告诉警方,雨中哭泣并非因为快递被盗,是因与女友吵架。
案例2:
2018年3月26日,一条“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在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让与伊利公司相关的奶农、上下游合作商、企业员工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感到恐慌。
接到伊利公司和潘刚本人书面报案后,呼和浩特公安机关依法开展侦查,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诽谤罪将犯罪嫌疑人邹光祥、刘成昆抓获。刘成昆承认,故事情节确是影射伊利公司和潘刚本人。“我的直接目的就是引起公众的注意,做大公众号,让‘天禄财经’公众号火起来,我也可以成为社会名人,就有人给我投资广告了,这是我的盈利点。”
案例3:
2019年3月份,山西临汾网警在巡查工作中发现,临汾本地微信朋友圈中传播着一段关于“外地人来吉县偷小孩”的视频信息,引发大量网民关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公安机关迅速传唤信息发布者张某。经查,3月10日,张某在自己经营的店铺门前看到有几个外地人经过,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就拍摄视频并转发到朋友圈,声称“外地人来吉县偷小孩”。经公安机关调查,“外地人来吉县偷小孩”的事实并不成立。归案后,违法行为人张某对其散布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公安机关对其做出罚款的行政处罚。
案例4:
2019年3月,上海流浪汉沈巍受到网友追捧,被称为“流浪大师”。走红后,沈巍在直播平台开通直播。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沈巍曾表示直播“一个月,被打赏了二三十万元”,引发热议。在沈巍5月7日的直播录屏中,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沈巍说“我把我今天在网上收到的所有的收入”,“统统捐出去”。然后有多家自媒体发文称,在网络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将直播获赏的30万元全部捐给了福利院。
5月13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回应,沈巍到该福利院捐款一事属实,但捐款数额为6800元。
信息失真的具体特点:
①网络信息失真扩大化。一些用户和网络媒体为了引起社会关注,或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提高点击率,故意歪曲、捏造事实,甚至不加核实转发、引用道听途说的消息,以讹传讹、误导受众,使新闻失去了真实可靠的本质。
②捏造事实、无中生有。综观网上流传较广泛的谣言,与历史矛盾、民众怨恨相关的谣传很容易在网民间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
③添油加醋、歪曲夸大。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富、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的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学会分辨媒介信息真伪的方法,获取可靠信息。
针对媒介信息被扭曲、夸大、隐瞒等情况,从个人与政府两个层面谈谈如何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规范机制。
个人层面:
①杜绝谣言,传播事实。谣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但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因为它缺乏事实根据。因此,事实与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只有用事实才能击破谣言。
②做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在发言之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有确凿根据,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捏造事实,不传播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蜚语,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守法公民的应尽义务。
政府层面:
①建构伦理原则,明确道德底线。在公布信息、发表言论时,要确定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信息的碎片化、片面化,不能盲目跟风,随心所欲地转发或评论公共事件,更不能未经他人的允许随意公开别人的隐私或诋毁他人的名誉,以免伤及无辜。
②加强技术管理,行政立法并行。对网络使用者的言行进行约束,确保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无害性,以减少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风险和政治风险。此外,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网络传播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法规内容仍有待细化,特别是有关信息传播方面的内容应当完善。
③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网民素质。通过学校、媒体等开展道德宣传,从青少年开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文明的语言行为。从个人、组织、行业入手,加强道德修养,构建符合传媒伦理道德的把关体系,扶正祛邪,使人们在精神和物质财富方面平衡发展,从源头上改变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
学习资源
1、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李宇明
各种语言媒体都是建立在语言媒介物基础之上的。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只拥有声波这一语言媒介物,之后逐步能够使用光波和电波作为语言媒介物。随着语言媒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装备”包括语言生理器官和语言物理装备也逐渐丰富起来。网络时代集语言媒体之大全、语言装备之大全,是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人类应站在这一历史制高点上,全面规划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及其相关问题。
口语时代
语言是人类发展到智人时代才获取的“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人类曾经经历了没有有声语言的漫漫长夜”。利用声波作为信号并非人类的专利,但是把声波作为语言媒介物,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类才能做到。
从获取有声语言到因文字的产生出现书面语,这段时期是人类的口语时代。口语时代人类有各种伟大的进步,本文将其概括为三点:
其一,获得了语言符号。这种符号的强大在于具有切分、组合功能。句子可以切分为词语,词语可以依据语法组合成为新的句子。当然,词语也可以再行切分,句子也可以再行组合。这种“切分、组合”功能使语言可以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含义。
其二,把一般生理器官改造为口语器官。口语器官包括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口语处理器官。发音器官主要由肺、气管、声带、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唇、齿、舌、颚等构成,这些器言最初都不是为语言而生的,呼吸、咬嚼等是其“第一功能”,协同发出语音乃是“第二功能”。 听觉器官的第一功能是听声音,第二功能是听语音。大脑的口语处理器官也是后来进化而成的。
其三,创造了“原生口语文化”,口语时代的杰作是人类至今能够听到或读到的古代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罗摩衍那》及我国的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等。美国学者沃尔特·翁在其著作《口语文与书面文化:词语的技术化》中指出,几代学普通过对《荷马史诗》等书面语产生之前的口头作品的研究,发现书面语产生之前的口语时代人类的文化记忆、表述方式乃至认知,思维方式等都与书面语产生之后有很大不同,并进而提出了“原生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语言学家卢利亚曾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证明文盲与文化人的表述方式、思维方式存在重要差异。
文字及书面语
为打破时间、空间对口语的限制,在结绳记事、实物传信、图面刻符等探索的基础上,人类最终在距今5500年前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书面语,书面语的媒介物是光波,人类从此具有了声波和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文字及书面语的产生,特别是印刷术及报纸杂志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影响巨大。
其一,产生了“识字人”这一文化群体。他们可以将书面语反复修改雕琢,使之成为经典,可以根据不同场合有意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而形成不同文体,使语言功能得到丰富发展。修饰文章的经验及文体风格的休验,可以作为知识传授,这便有了最初的语文教育。
其二,产生了“书面文化”。书面语可以使人类的经验远达八荒、遗传千代,人类的历史由传说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信史阶段。特别是印刷术出现后,书籍复制的速度大大提升,而成本却大大下降。并催生了报纸,进而出现了通讯、消息、社论、现代广告等各种新文体。“识字人”群体不断扩大,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垄断品,新闻传播可以及时影响大众生活。大量研究表明,书面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记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叙事方式,认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其三,人类拥有了声波、光波两种语言媒介物。语言生理器官除了原先的口语器官之外,又发展出书面语器官。书面语器官包括文字书写器官、文字识别器官及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书面语器官的语言功能也是“第二功能”。此外,大脑书面语处理器官与大脑口语处理器官有密切关系。
书面语器官是通过教育来实现其语言功能的。口语的使用只要有生理器官就基本可以,而书面语的使用则需要书写工具,需要制书、藏书、运书的物理条件及技艺,亦即需要物理上的语言装备。特别是印刷术出现以后,书写、阅读、印刷、存运书籍的物理装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波与有声媒体
1831 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开创了用电处理语言的先例。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并投人使用,人类开始步入有声媒体时代,直至电视的出现,语言算是拥有了“传声传影”的电波媒介物。
电波把声波、光波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电波化。有声媒体对语言功能进行了放大,并不断有新发展。
其一,语言的传输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范围也更加广大。
其二,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一般都有书面语支撑,但不等同于书面语。也超越了自然口语。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播音口语形成不同的文体(语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有声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才有新要求,对记者、编辑也有不同于平面媒体的新要求
其三,有声媒体不需要个人再增加一套处理电波的生理器官,但需要添置收音机、电视机等语言物理装备。社会为有声媒体增加了许多新装备、新行业和新职业。就技术层面而言,语音处理技术获得巨大发展。处理语音的电子设备接踵而生,如留声机、录音机、麦克风、扩音机、电话机等。
网络时代与网络语言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电影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呈现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依托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的范围正在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发展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人、电子邮件、PPT制作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这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妥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较少上网、较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回首中国媒介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印刷术虽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享用印制术带来的成果方面,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有声媒体中国发展相对滞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并且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适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当此关头,应全面规范中国的网络语育使用,争取网络技术、网络媒体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够包跑在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
2.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陈力丹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始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酋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当年苏格拉底反对使用文字,因为一旦使用文字,识字的人远比记忆非凡的人多得多,那些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正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中国很早便有了印刷术,但专为印刷面设计,并且只有通过印刷才可能制成的印刷品,特别是报纸和期刊,最早仅出现于西方。”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汉字的笔画繁复,用胶泥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研究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1448-1450年,欧洲246个城市建立了1099个印刷所,印刷了4万种共1200万册书,“社会需求”刺激传播技术的创造,看来是一条规律。大批宗教书籍、记事性小册子及印刷新闻纸的出版,使得被垄断在中世纪的增侣阶层手中的文化迅速传播到世俗社会,新思想的涌现成为统治者无法遏制的潮流。
恩格斯就此写道:“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追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较高级的教育的状况。在知识领域中也出现劳动分工了。新出现的法学家把僧侣们从一系列很有势力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显然,印刷术又一次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它造就了信息传播向社会下层转移的契机,印刷媒体成为第一种规模人群可以共同接触的传媒,并为启动公共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传播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了知识本身。印刷传媒内容的复杂和理解循序渐进的特点,造成阅读群体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相互间交往的隔绝。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首先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电子媒介使得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而传统的文字传播则是人的特定身份的标志。电报是第一个使人体运动与信息运动分离的发明。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它获得了只有在朋友和情侣间才被允许的耳边呢喃的距离;手机电话则完全实现了“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入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
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性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将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当电子传媒使“距离”的意义消失时,人与人接近便是一种道德上善的选择。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3. 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人民日报)评论部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摔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且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远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