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之中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儿童游戏时喜欢意造空中楼阁,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的束缚,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竞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首先,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没有。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想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唯我主义,但是这实在由于自我观念不发达。而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沽名钓誉,但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其次,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待婴儿一般。音乐家贝多芬常言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有未尽之蕴要谱于乐曲,他久已自杀。司马迁也是因为要作《史记》,所以隐忍受腐刑的羞辱。从这些实例看,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最后,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相传欧阳修《昼锦堂记》首两句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送稿的使者已走过几百里路了,他还要打发人骑快马去添两个"而"字。文人用字不苟且,通常如此。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他游戏骑马时遇着竹帚就用竹帚,遇着板凳就用板凳,反正这不过是一种代替意象的符号,只要他自己以为那是马就行了。
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摘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因为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曾有过游戏的体验。
B.“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创造五光十色的意境。
C.艺术家对作品的重视度远超过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纯粹态度,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
D.艺术家既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又要潜心研究传达情思的媒介,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次从表现、传达及技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层次分明而逻辑清晰。
B.文章将艺术与游戏作比较,突出了艺术不仅要表现意象和意境,还要将其传达公众的特点。
C.文章以司马还、欧阳修为例,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该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
D.文章既表明游戏对于艺术的源头作用,又明确指出艺术高于游戏,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设出另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种天分是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B.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欣赏者会根据想象和情感生出新意境,并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
C.艺术创造往往以觅得欣赏者为幸,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人间佳话。
D.游戏往往触发艺术的产生,如果没有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宴游,《兰亭集序》未必会传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这种方法叫工程学方法,它已在一些领域内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识别、电脑下棋等。另一种是模拟法,它不仅要看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也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均属后一类型。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工智能”词条)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我国产业规模为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5%,超过全球增速。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中国已跻身第一梯队: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
在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全球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形成覆盖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和应用生态,并不断创造出新市场、新发展机会、新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无疑会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进程,将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经开始重塑行业面貌,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风向标作用明显。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近3年年均增速接近30%。上海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接下来,紧盯人工智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往深里抓、往实里抓,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摘编自李晨《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
材料三:
过去10年间,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但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AI产品顺利落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已成为人工智能应用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是制约AI成功落地的一大因素。获得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对于AI落地成功至关重要。如果缺少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此外,数据的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AI让企业习惯于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隐私保护、AI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都是AI在落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构成了AI技术落地的五大要素。如何将这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实现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在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的时候,往往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比如算法模型发生变化,设备资源调度就要跟着改变。这最终导致AI落地的成本太高,无法真正在产业应用中大规模铺开。
AI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得出预测,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在AI落地过程中,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编自华凌《为什么AI很火,落地却很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
B.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美国。
C.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D.实现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这五大要素的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关键点之一。
5.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实现的方式不同,但无论是工程学方法还是模拟法,都能让计算机系统呈现出智能的效果。
B.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成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3年年均增速在30%左右。
D.只要获得了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就能够有效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
6.如何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你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端 喜
宁春强
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
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也吃得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还是瞧不起厨师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
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邻居,寡言,人长得黑而瘦,细高的个子,一年四季都好戴着一顶蓝帽子。
春海当厨,总要支上两口大锅。用砖头在事主家院子里垒起两个炉灶,也只需一袋烟的工夫。起炉灶学问大着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误大事的。所以,无论到谁家掌勺,春海都要亲自起炉灶。
两口大锅同时生火,同时做菜,春海却并不显得忙乱,倒常悠闲地坐在凳子上抽烟。满院子都是诱人的香。香气窜了出来,在村中四处飘荡,逗引着每个人的胃口。我们这些讨狗嫌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风一样在村街上刮来刮去。
人坐着,却并没真正得闲。什么时候该用铲子翻动锅里的菜,什么时候该添加什么料,什么时候该起锅了,全凭多年来练就的机灵的嗅觉。春海做菜,从不用口尝,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还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没到火候。
起锅更显功夫,须快。慢了,菜会煳在锅底。春海手持一把硕大的铁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间,一大锅菜就被舀进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炉灶边,再冷的天,菜也不会凉。
更让人称奇的是,春海对菜量的准确把握。几十个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韩信点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这叫“留喜”。
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奶奶却催得急。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没几天活头了,你们就成心不想让我吃大孙子的喜酒?
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俩人各自卷起一支烟喇叭,哑哑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说:“也该热闹热闹了,这都一年多没吃八碗席了,哪个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顿,人连精神头都没了。”父亲望着春海,一脸的沮丧:“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说:“我来想办法吧。”
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还说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届时把家中的母鸡杀掉两只,心疼得老婆一看见鸡就抹眼泪。春海问,舍不得?老婆说,沙子迷眼了。
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菜。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傍晌,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开始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拂过,许是迷了眼,有喜泪款款溢出他的眼眶。
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弯下腰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
文本二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7. 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
B. 在塑造春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侧面描写,表现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厨师形象。
C. 作者两次写到“泪”,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两处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春海善良与热心的形象。
D. 结尾处“长辈给晚辈鞠躬”,表现了父亲对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于“善”的最高的尊敬。
8. 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端喜”谋篇布局的。(6 分)
9. 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体现出材料二中的“亲密”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上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獨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非彼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摘编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B.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C.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D.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
B.圉人,一般指醒官,主要负责掌管养马和放牧等事务,后来也常常以此来泛指养马的人。
C.“而罪当死”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可以来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子发现君主执政出现过错,如果不进谏,是没有把国君安危放在心上,如果坚持进谏,又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
B.齐景公下令如果有臣子谏言让自己提前返回,将被处死,颜烛面对这一情况并未害怕,依然进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这一行为看似鲁莽,实则充满智慧,不仅救下了圉人也保全了景公名声。
D.作者认为巍峨的高山是由很多石子堆积起来的,并以此类比君王治理天下不应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广开言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 菊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注]、①拆:同“坼”,绽开。②白衣酒: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一起饮酒.酒醉才归,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③行藏:出处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篱笆旁边的几枝菊花,“聊自芳”表现了菊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特点。
B.诗的三、四两句用工笔手法写菊花的花蕊和绽放,突出了菊花的形、色和香味。
C.“白衣酒”借陶渊明的典故来歌咏菊花千载以来受到士人的喜爱,语言含蓄有致。
D.“岁云暮”青女霜”,诗人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有志难伸的苦闷。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 , 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描写滁州山间朝暮之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1分)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①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②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③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4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①_________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其中黄花苜蓿能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生活中人们就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②_________,连草木都嫌弃的河滩荒地,仍可见到它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③_________。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地生长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舒适圈一词,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生活在这个圈中,人就感到轻松自在。
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
舒适圈并不会永远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仁寿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答案解析
本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之中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儿童游戏时喜欢意造空中楼阁,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的束缚,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竞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首先,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没有。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想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唯我主义,但是这实在由于自我观念不发达。而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沽名钓誉,但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其次,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待婴儿一般。音乐家贝多芬常言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有未尽之蕴要谱于乐曲,他久已自杀。司马迁也是因为要作《史记》,所以隐忍受腐刑的羞辱。从这些实例看,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最后,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相传欧阳修《昼锦堂记》首两句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送稿的使者已走过几百里路了,他还要打发人骑快马去添两个"而"字。文人用字不苟且,通常如此。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他游戏骑马时遇着竹帚就用竹帚,遇着板凳就用板凳,反正这不过是一种代替意象的符号,只要他自己以为那是马就行了。
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摘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因为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曾有过游戏的体验。
B.“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创造五光十色的意境。
C.艺术家对作品的重视度远超过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纯粹态度,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
D.艺术家既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又要潜心研究传达情思的媒介,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次从表现、传达及技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层次分明而逻辑清晰。
B.文章将艺术与游戏作比较,突出了艺术不仅要表现意象和意境,还要将其传达公众的特点。
C.文章以司马还、欧阳修为例,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该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
D.文章既表明游戏对于艺术的源头作用,又明确指出艺术高于游戏,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童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设出另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种天分是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B.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欣赏者会根据想象和情感生出新意境,并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
C.艺术创造往往以觅得欣赏者为幸,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谢知音的人间佳话。
D.游戏往往触发艺术的产生,如果没有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宴游,《兰亭集序》未必会传世。
1.【答案】D A项强加因果,儿童时的游戏体验,与“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没有必然关系,不能推出“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B项“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表述绝对化。C项“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无中生有,二者各有价值。
2.【答案】C C项“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谨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错误,司马迁的例子强调“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并未涉及艺术家须谨慎选择语言的观点。
3.(3分)【答案】B B项“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推断错误,欣赏者不一定会将体会到的意境传达出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人工智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时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编程技术,使系统呈现智能的效果,而不考虑所用方法是否与人或动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这种方法叫工程学方法,它已在一些领域内作出了成果,如文字识别、电脑下棋等。另一种是模拟法,它不仅要看效果,还要求实现方法也和人类或生物机体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均属后一类型。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工智能”词条)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我国产业规模为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75%,超过全球增速。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中国已跻身第一梯队: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
在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居全球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形成覆盖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和应用生态,并不断创造出新市场、新发展机会、新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无疑会影响未来40年人类发展进程,将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甚至已经开始重塑行业面貌,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风向标作用明显。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近3年年均增速接近30%。上海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49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接下来,紧盯人工智能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持续往深里抓、往实里抓,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摘编自李晨《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
材料三:
过去10年间,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但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AI产品顺利落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已成为人工智能应用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数据是制约AI成功落地的一大因素。获得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对于AI落地成功至关重要。如果缺少统一、标准化、高质量的数据,AI应用可能就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此外,数据的风险和合规因素也不容忽视。AI让企业习惯于大量依赖机器帮忙做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隐私保护、AI可信度、伦理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都是AI在落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构成了AI技术落地的五大要素。如何将这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实现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在实现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交互的时候,往往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比如算法模型发生变化,设备资源调度就要跟着改变。这最终导致AI落地的成本太高,无法真正在产业应用中大规模铺开。
AI不只是一个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分析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得出预测,甚至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在AI落地过程中,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编自华凌《为什么AI很火,落地却很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首次被提出。
B.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美国。
C.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D.实现应用场景、资源与基础设施、算法和模型、智能设备、数据这五大要素的协调,是AI技术在产业界落地的关键点之一。
5.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实现的方式不同,但无论是工程学方法还是模拟法,都能让计算机系统呈现出智能的效果。
B.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
C.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成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3年年均增速在30%左右。
D.只要获得了有意义的高质量数据,就能够有效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
6.如何解决AI技术“落地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你的建议。(6分)
4.B(“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已跻身第一梯队,仅次于美国”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我国仅次于美国的是“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而非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5.A(B项“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错误,原文是“将给交通、金融、工业、能源、媒体等行业带来数字化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解法”,选项把未然当成已然了。C项“30%左右”错误,原文是“接近30%”。D项“只要……就”绝对化,材料三中对AI落地难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只实现其中一条并不能解决问题。)
6.①获取统一、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并解决数据的风险和合规等问题。
②实现五大要素在落地场景中的协调,有效降低AI落地的成本。
③培养、储备真正懂得AI思维、AI语言的人才。(评分标准:①每点2分,共6分;②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端 喜
宁春强
那时,在我的老家石门,无论谁家操办红白喜事,酒席上都是八道菜,故称“吃八碗”。
石门的酒席,四人一桌。女人赶席,只跟女人坐一起,不喝酒,饭也吃得快。往往菜一上齐,就立马走人。走时,手中都端着满满的一盆菜。八道菜并没吃几口,全折进自备的盆里往回带,这叫“端喜”。女人吃八碗,其实是端回家吃的。能吃好几顿呢。若是哪位女人赶席而不端喜,反倒让人奇怪了,不仅主人家没面子,连厨师也感到不自在。你不端喜,是看不起主人,还是瞧不起厨师呀?于是,女人端喜,便成了石门独有的一道风景。
在石门,能掌大勺做八碗、手艺又出众的,当属春海。春海是我家的邻居,寡言,人长得黑而瘦,细高的个子,一年四季都好戴着一顶蓝帽子。
春海当厨,总要支上两口大锅。用砖头在事主家院子里垒起两个炉灶,也只需一袋烟的工夫。起炉灶学问大着呢,弄不好,火不旺,可是要误大事的。所以,无论到谁家掌勺,春海都要亲自起炉灶。
两口大锅同时生火,同时做菜,春海却并不显得忙乱,倒常悠闲地坐在凳子上抽烟。满院子都是诱人的香。香气窜了出来,在村中四处飘荡,逗引着每个人的胃口。我们这些讨狗嫌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风一样在村街上刮来刮去。
人坐着,却并没真正得闲。什么时候该用铲子翻动锅里的菜,什么时候该添加什么料,什么时候该起锅了,全凭多年来练就的机灵的嗅觉。春海做菜,从不用口尝,只用鼻子嗅。一嗅,就知道菜是咸还是淡了;一嗅,就知道菜炒得到没到火候。
起锅更显功夫,须快。慢了,菜会煳在锅底。春海手持一把硕大的铁舀,噌噌噌,仿佛只是眨眼间,一大锅菜就被舀进缸里了。八口大缸就放在炉灶边,再冷的天,菜也不会凉。
更让人称奇的是,春海对菜量的准确把握。几十个碗排放在案子上,春海手中的勺子如韩信点兵,片刻就上完了一道。而缸里正好剩有半拃厚的菜,这叫“留喜”。
奶奶八十四岁那年,突然成了催婚婆,天天催早已订婚的大哥结婚。那年月,日子寡淡得很,吃饭成了所有家庭最犯愁的事情,更别说做八碗席了!奶奶却催得急。奶奶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没几天活头了,你们就成心不想让我吃大孙子的喜酒?
父亲便去找春海商量。老屋里,俩人各自卷起一支烟喇叭,哑哑地抽。半天,春海清清嗓子,说:“也该热闹热闹了,这都一年多没吃八碗席了,哪个肚子不空落落的?再不好好吃一顿,人连精神头都没了。”父亲望着春海,一脸的沮丧:“眼下拿什么做八碗席啊?”春海说:“我来想办法吧。”
之后,春海天天晚上都要走家串户,跟村人商量着为大哥做八碗席的事。春海还说通了自己的老婆,同意届时把家中的母鸡杀掉两只,心疼得老婆一看见鸡就抹眼泪。春海问,舍不得?老婆说,沙子迷眼了。
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菜。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条不紊地忙活着。傍晌,八道菜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菜。婚宴开始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拂过,许是迷了眼,有喜泪款款溢出他的眼眶。
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道,她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菜用来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朝春海深深弯下腰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
文本二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7. 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
B. 在塑造春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侧面描写,表现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厨师形象。
C. 作者两次写到“泪”,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两处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春海善良与热心的形象。
D. 结尾处“长辈给晚辈鞠躬”,表现了父亲对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于“善”的最高的尊敬。
8. 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端喜”谋篇布局的。(6 分)
9. 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体现出材料二中的“亲密”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7. C(3 分) C.“两处形成对比”错,两处并没有形成对比,春海流泪是喜悦与感动,春海老婆流泪是因为心疼,也并非不善良。
8. ①文章一开始介绍了老家石门“端喜”的风俗与文化传统;②由“端喜”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掌大勺做八碗”的能手春海;③然后写了春海与村民们一起齐心协力筹办“八碗席”的经过,为后文特别的一次“端喜”作铺垫;④最后写女人们端着“喜”从奶奶身边经走过,满足奶奶的心愿。(答对1条给2分,2条4分,答全4条给6分。总分6分。)
9.①大家都恪守相同的传统(接受同一意义体系):即使是在“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办婚礼的“八碗席”以及席后的“端喜”依然都是大家的“约定俗成”。②关系无言而亲密:为了大哥的婚礼,村民们各自从家里带来食物办这场“八碗席”,以无声而善意的行动支持乡里乡亲。③彼此有着高度的了解:他们了解奶奶的心意,所以“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用善意安慰老人的心。(每条2分,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上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獨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非彼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摘编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B.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C.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D.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
B.圉人,一般指醒官,主要负责掌管养马和放牧等事务,后来也常常以此来泛指养马的人。
C.“而罪当死”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可以来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子发现君主执政出现过错,如果不进谏,是没有把国君安危放在心上,如果坚持进谏,又有可能会使自己陷入危险。
B.齐景公下令如果有臣子谏言让自己提前返回,将被处死,颜烛面对这一情况并未害怕,依然进谏,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这一行为看似鲁莽,实则充满智慧,不仅救下了圉人也保全了景公名声。
D.作者认为巍峨的高山是由很多石子堆积起来的,并以此类比君王治理天下不应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而应该广开言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10.选D。句意: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君王您本承担不起造台的费用,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更加重对百姓的聚敛,百姓一定痛苦。集中百姓的痛苦来让自己享乐,不会吉祥。”齐景公就停止了铸钟。“欲为台”“欲为钟”都是动宾结构,后面要断开;“今”此处为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BC。“矣”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夫”此处为句首发语词,前面断开,排除AB。“景公乃止”,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D。
11.选A。“两句中的“游’含义相同”错。游:游玩;交往。句意: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秦朝时,他和我交往。含义不同。C项,“而罪当死”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意思分别为“应当”和“抵消”。句意:你的罪该死/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对等的人数。
12.选C。“面对盛怒的齐景公,晏子毫不畏惧并举戈相向”错,原文“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意思是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是面对马夫,不是齐景公。
13.参考答案:(1)齐景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归去,在回归途中听说国内有人密谋不接纳他。(评分建议:说、遂、中道、谋、内,各1分)
(2)此人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名而死,我请求为君王细数他的罪,让他知道他犯的罪然后再杀他。
(评分建议:此、罪、之、令、之,各1分)
附【参考译文】
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不关心君主危亡的行为,忠臣是不忍心做的。
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君主不纳谏要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但最终还不被采用,那进谏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明智的人测度君主的心里,权衡时势,掌握事情的缓急,处置适宜,上不危及君主,下不危及自身。这样进谏对国家来说可使国家无危难,对自己来说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从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并杀死了他,曹羁三次劝谏曹君都不被听取,他于是离开了曹国,《春秋》上的评价虽然讲他们都是贤人,但曹羁更符合礼的要求。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命令左右的人说:“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上前劝谏说:“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倘若另有治理国政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君王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君王的贤明,不像这两个君主,我的才能,也不像那两个臣子;君王为何不砍呢?拿我来摆在这两个臣子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齐景公很高兴,于是回去,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谋划不让他回到国都中。
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君王您本承担不起造台的费用,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更加重对百姓的聚敛,百姓一定痛苦。集中百姓的痛苦来让自己享乐,不会吉祥。”齐景公就停止了铸钟。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晏子说:“这样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去,我请求替您罗列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该死。”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了我仁爱的名声。”
晏子向齐景公禀告说:“朝政太严厉了吧?”景公说:“朝政严厉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害呢?”晏子回答说:“朝政严厉,那臣下就不敢说话;臣下不敢说话,那君主就听不到什么了。臣下不敢说话叫做‘哑”,君主听不到下情叫做‘聋’,‘聋’和“哑’不是妨害治理国家的弊端又是什么呢?再说集中微少的豆子和小米,能够装满仓库;汇聚那稀琉的丝缕做纬线,能够织成帷幕。泰山那样高,也不仅靠一块石头,而是靠许多石头从低处堆积起来才变得高大的。那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见,当然也有采纳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有拒而不纳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 菊 罗隐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注]、①拆:同“坼”,绽开。②白衣酒: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一起饮酒.酒醉才归,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③行藏:出处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篱笆旁边的几枝菊花,“聊自芳”表现了菊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特点。
B.诗的三、四两句用工笔手法写菊花的花蕊和绽放,突出了菊花的形、色和香味。
C.“白衣酒”借陶渊明的典故来歌咏菊花千载以来受到士人的喜爱,语言含蓄有致。
D.“岁云暮”青女霜”,诗人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有志难伸的苦闷。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14、答案:D[评分说明]选D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解析]"有志难伸"错。“岁云暮"指深秋岁末时节,“青女霜”指菊花经历过风霜,表现的都是菊花生长的环境突出了菊花傲霜开放的品格。"有志难伸"属于过度解读,曲解文意。
15、参考答案:①春天的花草你不要轻薄、看不起菊花,你们生长在春天和我开放在秋天,都是自然规律,各有各的禀性特点。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长处,要学会彼此尊重,不要轻视、看不起他人。(共6分,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 , 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描写滁州山间朝暮之景色,其中写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描写山间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16、(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1分)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 ① 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 ② 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 ③ ,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 ①声情并茂 ②别出心裁 ③振聋发聩
第一空,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语境修饰“吟诵”,形容吟诵地声音动听,情感充沛,故填“声情并茂”。第二空,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语境强调这种演绎方式构思新颖,故填“别出心裁”。第三空,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语境强调他的临终遗言有号召力,唤醒了众人,故填“振聋发聩”。 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亦可得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4分)
18.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将……为切入点”搭配不当,应改为“以……为切入点”;二是成分赘余,“可以堪称”语意重复,“堪称”就是“可以称为”之意,去掉“可以”;三是成分残缺,“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后面缺少宾语,应加上“要求”。
示例: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19.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构思新颖,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大量获取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从构成来分析,“声音”本来是听觉,声音可传入听众的耳朵里,然后使人产生各种感觉,或是愉悦或是伤感……但此处却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使声音这一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从效果来分析,“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给人的感觉是表现了声音信息之大,犹如水一样汹涌而来,化抽象为具体,表明听众能接收到的信息量之大,通感修辞的使用也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春天一到,各种时令野菜争先上市了。其中备受人们青睐的就有苜蓿。①_________一是紫花苜蓿,一是黄花苜蓿。其中黄花苜蓿能供人食用。为了简洁、方便,生活中人们就把黄花苜蓿直接叫作苜蓿。②_________,连草木都嫌弃的河滩荒地,仍可见到它勃勃的英姿。苜蓿的模样很好看,它的叶子嫩绿嫩绿的,小巧秀气,文静雅致;细细的茎,高高挑挑的,跟模特似的。苜蓿的天性,张扬撒泼。要长便是大片大片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又像是飘落的云彩。它只是一个劲地生长,简直是疯长,它能把脚下的土地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留丁点的空隙。苜蓿不仅装点着大地,③_________。上海人喜欢把苜蓿叫作草头,生煸草头是沪上菜馆颇具特色的菜肴。此菜色泽碧绿,柔软细嫩,鲜爽无比,在上海很受欢迎,点击率很高。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①苜蓿分为两种。②苜蓿的生命力非常顽强。③还装点着人们的餐桌(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21.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苜蓿是大片大片地生长的,像是铺就的地毯和飘落的云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21.①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苜蓿疯狂生长的特点。②原句是短句,句式灵活,节奏感强,并且与上下文的句式结构一致。③原创语言风格更加活泼灵动,与上下文更加和谐。④原句在内容上更能凸显苜蓿生命力旺盛的天性,同时两个比喻分开表达,层次感更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舒适圈一词,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生活在这个圈中,人就感到轻松自在。
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
舒适圈并不会永远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22.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阐述了“舒适圈”的好处,人处于舒适圈之中,可以掌控一切,就感到轻松自在,因此我们要享受舒适圈带来的安逸,从容自在的工作和生活,享受舒适圈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在舒适圈中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这也是对自己很好的提升;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强调要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我们要勇于突破小的舒适圈,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虽然突破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刚开始可能感觉不适应,可是适应后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自在。打破舒适圈有可能真的会面对困境,变困境为顺境需要付出很多,因此打破舒适圈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有面对新的挑战的魄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突破和适应中让自己不断提升。我们对材料有三种看法,从适应舒适圈的角度,可以写享受舒适圈的安逸,在舒适圈中提升自己;从否定的角度看,可以谈“跳出舒适圈”;从辩证的角度看,可以谈“舒适是相对的,在不断的跳出与适应中提高自己才是目的”。
写作时,无论哪种立意,在行文时都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如写“跳出舒适圈”这一立意,提出观点后,可从“在舒适圈中养成了安逸”“在舒适圈中失去了动力”“在舒适圈中限制了自己的极限”三个平列的角度分析,以阐明跳出舒适圈的必要性;也可以从跳出舒适圈能够让人不断提升的角度阐明它的好处。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
2.别让“舒适圈”消磨青云志。
3.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享受舒适圈,从容提升自己。
例文:
跳出舒适圈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圈”轻松自在,还是在“非舒适圈”接受挑战更好地激发潜能?
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舒适圈的大小,舒适圈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勇于挑战现有非舒适圈,把它变成将来的舒适圈,实现自我成长。跳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我们为什么需要跳出舒适圈?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把非舒适圈变成自己的舒适圈,就像将军开疆扩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由磨砺而获得成长。如同马云,金融、电商是他的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舒适的,但是,只有突出重围,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要成长?因为我们都期待过更好的生活,期待自我实现。同时,我们会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不容易的。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也失去了把这件事收归舒适区的机会,下次遇见还是焦虑、恐惧和逃避,没有成长。对此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前者是非舒适圈,后者是舒适圈。清王朝处于天朝上国的舒适圈中,最后被外敌用坚强利炮强行拖出舒适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人们往往渴望始终呆在舒适圈,可惜,世易时移,时代大潮翻涌,哪有永远不变的舒适圈?“海上钢琴师”技艺高妙,可惜,他始终不敢走出“维珍尼亚号”这个熟悉的“舒适圈”,最终,随着被炸毁的邮轮葬身波涛;方仲永少时才高,名动四乡。可惜,他得意于“环谒于邑人”这个“舒适圈”,而难有寸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唐庄宗早年凭着智慧与勇气,成就一代伟业,晚年却沉溺与自己亲手打造的“舒适圈”难以自拔,终亡其国……欧阳修言:“忧劳可以兴国免豫可以亡身”,古之人诚不我欺也,走出舒适圈,才能感受多彩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这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变成盲目战斗,无所敬畏的“平头哥”吗?时代风云变幻,我们“不要陷入奋斗的盲区,不要在战斗中迷失自我”,既要战斗,也要享受,既要奋斗去生存,也要学着去生活。
跳出舒适圈,寻找更大的舒适圈,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