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5 22:5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饶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范围:选修3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
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 C.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
2.明代徐光启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重视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曾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这( )
A.反映出边防形势异常严峻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折射出经世致用理念盛行 D.实践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3.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个省设立总督一人,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军事首长与总督互不隶属,互相监督,互相告发。大流士这一举措( )
A.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B.加强了中央集权C.改变了西亚社会风俗 D.规范了税收系统
4.在“罗斯受洗”后,罗斯主教由君士坦丁堡牧首直接任命。基辅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建成于1037-1057年)在建筑形式、技术、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都借鉴了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娅大教堂风格。这反映了( )
A.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5.“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作者意在说明( )
A.印加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字 B.与世隔绝能保证文化独立性
C.秘魯的印第安文化水平较低 D.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因素
6.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了商朝。据此可知( )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会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
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
7.在近代早期,美洲经历了彻底的转型。天花和其他疾病引发了凶猛的瘟疫,严重摧毁了本地人口并动摇了他们的社会稳定。在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欧洲人颠覆了土著的帝国。一些土著作为群体彻底消失了,还有一些虽然保留了原有的社群、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却日益屈从于欧洲移民和他们的欧裔美洲后代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欧洲人在美洲的殖民活动导致美洲文化发生了替代性的变化
②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③由于美洲人口的大量减少,大批华工进入美洲,促进了其发展
④美洲转型指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8.19世纪中叶后,美国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9.“仅安第斯地区印加帝国的人口就有600万人左右,而征服后过了50年,就已减少到150万人。”这表明(  )
A.世界性的人口大流动由此开始 B.殖民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C.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防疫水平 D.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财富的集中
10.1500年至1850年间,欧洲、非洲等地向美洲地区移民近2000万人,其中非洲移民约为欧洲移民的4-5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欧洲对美洲的探险与征服B.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C.罪恶“三角贸易”的推动 D.族群混合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11.太平洋邮船公司于1866年从美国邮政总局拿到了与中国和日本通邮的长期合约,开始了茶叶和丝绸等交易。1867—1877年间,中美建立了正常的通航服务,从旧金山经日本横滨到香港,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劳动力,也给邮船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这表明(  )
A.华人移民给太平洋铁路建设带来转机 B.中美正常通航服务的建立启动了茶叶和丝绸交易
C.华人移民带动美国航运和邮政的发展 D.华人移民推动了中日通邮的长期合约
12.下面是1825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情况表。造成巴西此种人口构成的历史原因是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口构成(%)
欧洲人 23.4
混血种人 17.8
非洲奴隶 49.8
印第安土著 9
A.葡萄牙率先开辟了新航路B.工业革命从英国向美洲扩展
C.大量土著居民被掠夺到欧洲D.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
13.清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放垦政策,允许关内农民进入东北垦荒: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宣统三年,奉天增加了60万人口,吉林增加了470万人口。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目的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消除人口压力 C.应对边疆危机 D.开垦大量荒地
14. “绿卡”这个词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移民政策上都给予所需要的外籍人士以长期居住权”,使之享受准国民待遇,即所谓的“绿卡”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A.引进外资,扩大开放 B.吸引移民,缓解劳动力不足
C.争夺人才,留住精英 D.接纳难民,慈善救济
15.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2003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B.经济全球化加速C.宗教冲突的加剧 D.跨国公司的壮大
16.全球难民问题产生于国际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等冲突,其问题的棘手性一直困扰着当今国际社会。全球难民问题已经对目前的区域及国际关系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下列关于国际上对难民的救助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A.1950年成立“联合国难民署”B.1951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C.1966年确立了“世界难民日”D.2000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17.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A.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18.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日益衰落
C.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0.19世纪末,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人们会喝“跨越大陆的一杯茶”,即将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或锡兰运回的亚洲毛尖茶泡在荷兰或英国生产的欧洲瓷杯中,再添加几勺南美产的糖。这表明( )
A.商品流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欧洲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工业革命提高了民众的消费水平 D.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促进文化交流
21.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如一汽与大众、奥迪、丰田;上汽与大众、通用;东风与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现象主要体现了世界经济
A.全球化 B.制度化 C.多极化 D.体系化
22.“一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23.德国史学家加文·汉布里这样说蒙古人:“挟汉文化的先进和丰富,向西方世界作交锋和交换,从而把中国的版图扩张到空前绝后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其他各种文化直接会面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交通通畅利于东西文化交流 B.民族隔阂消失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C.交通通畅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在蒙古西征前西方文化未曾交流过
24.第一次布匿战争胜利后,罗马人将西西里岛当作一个窗口,更加直接而全面地领略希腊文化的风采,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马其顿战争结束后,有大批希腊人以奴隶身份进入罗马人的家庭担任教师,从事文化研究和传播活动。材料表明
A.奴隶制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扩展 B.战争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
C.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文明间的交往呈现增多的趋势
25.(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6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4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我国已有了茶叶生产,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茶叶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了许多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入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力量增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隋代开通的大运河,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北方地区的人们开始喜欢饮茶习俗,影响甚至及于塞外少数民族,他们也逐渐嗜茶。北方的茶叶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这就加速了茶叶商品化过程,南方农户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由于茶叶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与种植稻麦的农户不同,他们是从事以出卖茶叶为目的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出售多余的产品。因此,这类农户已兼具商品生产者的功能了。宋政府不断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兼营茶业农户的生产实际,规定可以用茶叶折税。
——孙洪升《唐宋时期的茶叶生产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茶叶种植销售的特点及原因。10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12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在研究经济全球化时,创立了以下公式:
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市场经济+自由贸易)
材料二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进行探究。(说明:可选择材料中一种观点,对其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4.A 5.D 6.B 7.A 8.A 9.B 10.D
11.C 12.D 13.C 14.C 15.B
16.A 17.C 18.B 19.C 20.A
21.A 22.A 23.A 24.B 25.A
26.(1)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4
积极作用: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家统一。4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持久抗战的战略;民众躲避战祸6
(3)意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4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7.(1)特点:我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比较高;销售范围从南方扩展到北方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6
原因:大运河开通;经济重心南移;饮茶之风北传;政府税制的调整;有利的种植加工条件。4
(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6
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6
28.论题: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物质基础。10
论证: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蒸汽机作为近代工业的主要动力,它不仅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也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同时通过改善交通,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实力大增,生产力增长巨大,垄断公司致力于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进一步加强,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使世界各地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列强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直接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加速了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促进了网络信息化,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信息化交流,也更便利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成为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开始显现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和联系加强,各国相互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综上,近现代科技革命 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物质基础,这一公式表明,科技进步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影响国际经济的诸要素。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故可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物质基础。”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结合所学,可阐述为: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蒸汽机作为近代工业的主要动力,它不仅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也促进了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实行,同时通过改善交通,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实力大增,生产力增长巨大,垄断公司致力于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进一步加强,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使世界各地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列强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直接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加速了全球化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促进了网络信息化,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信息化交流,也更便利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成为全球化的根本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开始显现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赖和联系加强,各国相互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综上,近现代科技革命 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物质基础,这一公式表明,科技进步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影响国际经济的诸要素。
根据材料信息“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也可以“经济全球化是多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论题,结合所学可阐述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它是市场、商品、货币、物种、人员、科技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是经济全球化起源和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是因为它促成了全球化各种要素的出现:①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商品:欧洲商人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美洲的烟草,非洲的象牙运往世界各地销售;③货币:欧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银带到亚欧等地,促进贵金属货币发展;④物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传到世界各地;⑤人员:黑奴贸易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欧洲白人向美洲移民;⑥科技: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把一些自然科学和技术带到亚洲等地。或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为标志,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信息等领域全方位持续高速发展,基本特征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的推动因素包括:①社会环境: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扫清了政治障碍,国际环境有利;随冷战的结束,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变为全球统一的经济体制,绝大多数国家普遍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提供了体制保障。②主要动力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分工,根本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空间通讯技术的发明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为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资本的扩张性、全球流动性,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与运作把各国家、地区、民族卷入了全球化之中;④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必要条件是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三大经济支柱特别是世贸组织最终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世贸体系,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⑤途径和步骤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等。⑥历史条件是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联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 综上,科技进步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影响国际经济的诸要素,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全球化并非仅包括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其重要的驱动因素包括: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