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谏逐客书
李斯
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2、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李斯的名利人生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
——《史记·李斯列传》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被腰斩前对儿子说的话
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
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开门见山,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对偶句和散行句
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 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类比、对比论证: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正面设问,引起注意
用异国物:反面假设论述,语气坚定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三、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正面:五帝三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四、总结分析: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
思考: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体现了“实用价值”——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1. 避其锋芒,客观陈述。
2. 抓住君王心理,注意叙述策略、语气等。
3. 言之有据,以理服人;设彩绮丽,自然恰切。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2、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客有功于秦)
3、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爱异国物
逐外国人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客不利统一大业)
4、归纳论证
对比论证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危害秦国)
思考: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上疏之后,“秦王
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作为一
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体现了“实用价值”——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放弃逐客。那么这篇奏疏是如何做到“实用”的呢?
这篇奏疏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呢?
一、避其锋芒,客观陈述。
李斯一方面巧妙地回避谈论与自己身份对立的秦国宗
室贵族,另一方面他又对客卿的危害(比如郑国开渠)
闭口不谈,既不为之辩护,也不指其危害,仿佛置身
于这场宗室贵族和客卿的斗争之外,成了客观中立者,
其观点也容易被采纳。
二、抓住君王心理,注意叙述策略、语气等。
1、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针对性强。
此时秦王雄心勃勃,统一天下的心情迫切,李斯牢牢抓住秦
王的关注点,极力陈述留客有益于统一大业而逐客有损之。
2、劝谏的语气委婉,不触怒秦王,维护了君王的尊严。
3、痛陈利害,增进情感共鸣。
李斯站在秦国的角度,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
后果(资敌国、业诸侯),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
句,利害攸关,为秦国利益着想,使秦王产生共鸣。
三、言之有据,以理服人;设彩绮丽,自然恰切。
1、李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引入大量论据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比喻、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真正做到了言之有据、以理服人。
2、多用辞藻,文章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看重物和看轻客卿对比,于是作者反对秦王赶走客卿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文字虽然是一种夸饰,却也符合秦王所熟悉的宫廷生活,虽然绮丽夸张,却也自然恰切。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归有光《文章指南))
自首至尾,落落只写大意。初并无意为文,看他起便一直径起,住便一直径住,转便径转,接便径接。后来文人无数笔法,对此一毫俱用不着,然正是后来无数笔法之祖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主题归纳
这篇奏章从“跨海内”“制诸侯”的战略角度,也是从“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大趋势中,深刻地分析了“逐客”的错误和危害,提出了广纳贤才的主张,说明不分地域、不分国别,以宽广的胸襟去招揽人才,才能成就帝业的道理,体现了作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和用人策略。其中体现的广纳贤才、任人唯贤等政治主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作业:
1、完成《谏逐客书》课内练习题
2、背诵全文
3、有兴趣能力的同学阅读《史
记·李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