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祝福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09:2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祝福
鲁迅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知识回顾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1.学习辨别叙述视角。
2.找出文中的人物。
学习目标1
一、辨别叙述视角——什么是叙述视角
故事的讲述我们称之为“叙述”。同样的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讲法。
所谓叙述视角,是指在故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故事。
思考:作者=叙述者?
作 者:故事的创造者,是写作主体;是真实的人
叙述者:讲故事的人,叙述主体;由作者创造出来
一、辨别叙述视角——类型及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理描写,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使物具有拟人化作用。(少见)
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一、辨别叙述视角——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叙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叙事。
全知视角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一、辨别叙述视角——对点演练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鲁迅《孔乙己》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挂,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莫泊桑《项链》
一、辨别叙述视角——对点演练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你出自象棋世家,早在多年前,你父亲就是威震东北的“关外棋王”。你父亲凭一手“梅花百变”的绝技,纵横棋坛,鲜有对手。
耳濡目染,你五岁习棋,六岁对弈,八岁便能同一流高手一决高下。在你幼小的心中,曾一度梦想,要做个像父亲那样的棋王!——刘剑飞《棋殇》
重难点字词
寒暄 xuān 瓦楞wǎ léng 踌蹰chóu chú 荸荠bíqí 门槛kǎn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百无聊赖:精神无处寄托,非常无聊。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鲁迅 《灯下漫笔》
阅读全文,快读完成: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找出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祝福》中谁在讲故事?
是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返乡探亲的知识青年。
叙述者——“我”的身份
1.学习辨别叙述顺序。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祥林嫂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学习目标2
常见的叙述方法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倒叙:把某些发生较晚的情节或结尾先行交代,再回过头来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插叙:在顺叙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的进展,而插入相关事件。
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
平叙:平行叙述两件或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使故事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事件始末时间)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我”讲了怎样的故事?
⑴序幕:
⑵结局:
⑶开端:
⑷发展:
⑸高潮:
⑹尾声: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祥林嫂寂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卖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现实
回忆
现实
倒叙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前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促使读者去思考:祥林嫂是什么人?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何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
2.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祥林嫂在富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思考:用倒叙的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3.理解《祝福》叙述视角特征。
学习目标3
为什么要选择“我”作为叙述者?为什么不选鲁四老爷(鲁镇最有权势的人物)?为什么不是卫老婆子(对祥林嫂最了解的人物)?为什么不是柳妈(工友,祥林嫂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物)?
谁来讲故事?
小组合作,选择“鲁四老 爷”“卫老婆子”“柳妈”任一身份来讲故事,请写下故事内容的主要情节。
结合“我”讲的故事,说说不同。
换谁讲故事?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于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心,有帮助她的初心,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法提升到这高度。
3.“我”对祥林嫂的生平不够了解,所知有限,便于故事的展开,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解读的空间。
4.……
5.……
让作者来讲故事?
我们常见的小说视角是三类: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纯客观叙事
《祝福》的视角
两个结合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相结合。
《祝福》的首尾两个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亲切、可信,但主观性过强,容易干扰读者的判断和接受;
《祝福》的中间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比较客观冷静,但有时会有损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祝福》的视角
两个结合
主视角和副视角
主视角是“我”,但由于“我”的视角是限知的,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故事我无从得知,这时,就补入了卫老婆子的副视角,介绍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生活情况,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同时,又为下文祥林嫂遭人嘲笑做铺垫。
叙述者的选择和主旨的关系
《祝福》的叙述者和其他人物二元对立的关系
“我”对祥林嫂的态度:同情和躲避并存
“我”对鲁镇的态度:依恋和厌烦同在
“我”对民众的态度:批判和融入同在
作业:
比较阅读,归类分析
1.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鲁镇的人)
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祝福)、自然环境(雪花等)
两个角度各选其中的某一点,进行比较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1.理清祥林嫂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来理解祥林嫂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4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识回顾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通过他人介绍(评价)
结合课文内容,复述祥林嫂的生平故事。
春天上没了丈夫;
开春时被迫改嫁;
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
迎春之际,死在朱门大户的“祝福”声里。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这样安排什么含义?
①春天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②更突出祥林嫂的悲剧性。
命运太坎坷,两度丧夫,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
礼教真虚伪,几番害人,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
1.找:快速找出作品中描写祥林嫂衣饰、脸色、眼睛、语言、动作的语句;
2.读:小组中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诵所找出的语句;
3.问:
4.思:
(比较祥林嫂外在的变化,并就此互相提问,思考。)
祥林嫂是个 女人。
——肖像、语言、动作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她)的眼睛。”
眼睛、眼神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捐门槛 ——分外有神
不让祝福 ——失神
沦为乞丐时 ——眼珠间或一轮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肖像描写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找对话
心理特征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
——————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
—————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
——————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语言描写
文中三次描写祥林嫂在摆放祭品时的动作,表现了什么样的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
难为情
心怀希望
彻底崩溃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请问,他对祥林嫂亦是如此吗?
祥林嫂的反抗: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动作行为描写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她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她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祝福之时,可怜的她凄凉死去。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是性格必须善良”。
《祝福》被改编搬上影幕,增加了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四婶还是不让她碰祭品。她气愤至极,去土地庙,举刀砍门槛。
你认为增加“刀砍门槛”
这一细节好不好?为什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人物形象意义及作用:
悲剧性
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
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
——丁玲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1.分析次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及作用。
学习目标5
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勤劳善良,可她的一生确是个悲剧,这到底是由谁造成的呢?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虚伪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鲁四老爷
在祥林嫂被婆婆抢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有两次说的却不完整,请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力补全。
a.祥林嫂被抢时:“可恶,然而……”
b.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可恶,然而……”
可恶:是卫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已带来了麻烦。 然而:祥林嫂私自出逃被土封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抢回,理所当然。
可恶:对卫婆子先荐人 后劫人有损鲁家体面。 然而:要找像祥林嫂这样的勤快有力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麻木、愚昧、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及作用。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众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祥林嫂悲惨而短暂的一生,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戕害和虐杀劳动妇女的愚昧和反动的本质。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总之,祥林嫂正是受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而死的。夫权、婚姻是封建社会决定女性命运的关键,也是“四条绳索”束缚女性的集中体现。婚姻并未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幸福,却使她一步步走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
资料链接
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反礼教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小说《祝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而是灵魂!
这是《祝福》的深刻之处!
讨论: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祝福”是时间标志,是线索,串联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形成了清晰的情节情节发展脉络。
2.深化主题,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增添了悲剧气氛。
3.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被这“祝福”逼上绝境的,具有讽刺意义。
讨论: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 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的景象,渲染了热烈的气氛,反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和惨死的悲凉。
2. 虚写,以“我”的感受写景,深化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推动情节发展,由回想过渡到现实。
4. 与开头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作业
1.请你结合祥林嫂的生平遭遇,为她拟一副对联或挽联。
2.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
请你结合祥林嫂的生平遭遇,为她拟一副对联或挽联。
示例一:
寡妇真可怜,丧夫又丧子;
鲁镇太冷漠,虚伪且愚昧。
示例二:
命途太坎坷,两度丧夫,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
礼教真虚伪,几番被笑,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