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别里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3、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后期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人把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1880年契诃夫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同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做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其作品有的以日常生活的笑话故事为题材,斥责沙皇专制统治;有的嘲讽官吏奴才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有的表现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憎恨,如《万卡》《风波》等;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为题材,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教师》等。
有人评价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可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道出了他在语言文学上的高深造诣。契诃夫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朴实、简练、艺术描写的客观性,同时富于幽默感。
相关链接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法国的莫泊桑
俄国的契诃夫
美国的欧·亨利
莫泊桑: 《羊脂球》《漂亮朋友》
《我的叔叔于勒》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
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思考:
1.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文章分成几部分?
2.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从中可见他怎样的性格?
序幕: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 ①—⑤)
主体: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⑥—倒数第3段)
尾声: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最后两段)
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
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生活的套子
论调的套子
思想的套子
职业的套子
外表的套子
“套中人”性格特点
套子的内容
套子的类别
雨鞋、雨伞、棉衣、黑眼镜、羊毛衫等。
教古代语言,
歌颂过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
和报纸上的文章。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卧室象箱子,睡觉蒙脑袋,不跟人并排走路。
远离人世
躲避现实
因循守旧
胆小怕事
维护现行秩序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问题探究
小人物的严重自卑心理。过分小心,担心一切都会出岔子。这虽然是个个例,是小说的文艺加工,但也代表了小人物的悲哀,从另一角度也折射出社会不公的现象。
2.听说全城的人都怕他,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在教务会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也好,女子中学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适的!”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3.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的人们都怕他?
明确: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扼杀新思想,乐于告密。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辖制”全城,城里的人没勇气和他斗,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外表的套子
职业的套子
思想的套子
语言的套子
生活的套子
套 己
套 人
封闭怀旧
思想僵化
胆小多疑
维护现行秩序
套 中 人
保
守
开除学生
干涉别人
辖制整个中学
辖制全城
乐于告密
扼杀新思想
反
动
封闭怀旧
思想僵化
胆小多疑
维护现行秩序
外表的套子
职业的套子
思想的套子
语言的套子
生活的套子
套 己
套 人
套 中 人
3、你认为别里科夫的死是“自杀”还是“他杀”?为什么?
明确:
一方面,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制度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4.朗读最后两段,思考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动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您猜怎么着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
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我们也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我们也是受害者
人物形象小结:
当然,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明确: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
(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人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这篇小说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有何作用?
艺术特色
明确: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③含蓄的对比。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