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2)教学设计
-----视线遮挡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知识去解决不方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类问题.
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使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教学难点:灵活使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一.课前回顾:
如图,利用标杆BE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如果标杆BE高1.2m,测得AB=1.6m,BC=12.4m,楼高CD是多少?
二.探索新课
1.引入: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经常会见到一种现象:远处的高楼越来越矮,而近处的矮楼却越来越高,这跟我们离物体的距离远近相关,通过下面这个的问题,能够让我们对这个问题加深理解。
2.例题:如图,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为AB=8m和CD=12m,两树底部的距离BD=5m,一个人估计自己眼睛距地面1.6m.她沿着正对着这两棵树的一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她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看不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C了?
(1)提出问题,学生读题.
(2)引导学生分析:
①如图1,设观察者眼睛的位置为点F, 画出观察者的水平视线FG,分别交AB,CD于点H,K. 视线FA与FG的夹角∠AFH是观察点A时的仰角. 类似地,∠CFK是观察点C时的仰角. 因为树的遮挡,区域Ⅰ和Ⅱ,观察者都看不到.
②当仰角∠AFH<∠CFK时,人能看到小树AB后面的大树CD;
③当仰角∠AFH=∠CFK时,人刚好能看到小树AB后面的大树CD的顶端;
④当仰角∠AFH>∠CFK时,人不能看到小树AB后面的大树CD.
②如图2,假设观察者从左向右走到点E时,她的眼睛的位置由点F移动到点E,点E与两棵树的顶端A,C恰在一条直线上.此时,∠AEH = ∠CEK.故观察者继续前进,当她与左边的树的距离小于 EH时,就看不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
解:假设观察者从左向右走到点E时,她的眼睛的位置点E与两棵树的顶端A,C恰在一条直线上由题意得,AB⊥l,CD⊥l, ∴AB//CD, ∴△AEH∽△CEK.
∴=,设EH=x m,则可列方程,解得x= 8 ,即EH= 8 m .
故观察者继续前进,当她与左边的树的距离小于 8 m时,就看不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
师生共同分析后,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注重:(1)学生能否准确快速证出两三角形相似;
(2)由相似得到的比例式是否是需要的;(3)学生书写是否规范.
3.归纳:运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所求问题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解题步骤为:先证三角形相似,再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得比例线段,然后列方程或直接计算求值.
三.练习:如图所示,一段街道的两边缘所在直线分别为AB,PQ,并且AB∥PQ.建筑物的一端DE所在的直线MN⊥AB于点M,交PQ于点N.小亮从胜利街的A处,沿着AB方向前进,小明一直站在点P的位置等候小亮.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亮恰好能看见小明时的视线,以及此时小亮所在位置(用点C标出);
(2)已知:MN=20 m,MD=8 m,PN=24 m,求(1)中的点C到胜利街口的距离CM.
四.当堂检测:
亮亮和颖颖住在同一幢住宅楼,两人准备用测量影子的方法测算楼高,但恰逢阴天,于是两人商定改用下面方法:如图,亮亮蹲在地上,颖颖站在亮亮和楼之间,两人适当调整自己的位置,当楼的顶部M,颖颖的头顶B及亮亮的眼睛A恰在一条直线上时,两人分别标定自己的位置C,D.然后测出两人之间的距离CD=1.25 m,颖颖与楼之间的距离DN=30 m(C,D,N在一条直线上),颖颖的身高BD=1.6 m,亮亮蹲地观测时眼睛到地面的距离AC=0.8 m.根据以上测量数据求出住宅楼的高度. (如图,作AE⊥MN于E,交BD于点F.)
五.课堂小结
基本解题思路:运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所求问题建立相似三角形模型.解题步骤为:先证三角形相似,再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得比例线段,然后列方程或直接计算求值.
六.课后作业
1. 如图,小华家(点A处)和公路(l)之间竖立着一块30米长且平行于公路的巨型广告牌(DE),广告牌挡住了小华的视线的那段公路记为BC,一辆以60公里/小时匀速行驶的汽车经过BC段公路的时间为6秒,已知广告牌和公路的距离为35米,求小华家到公路的距离.
2.如图,已知楼高AB=18米,CD=10米,BD=15米,在N处的车内小明视点距地面2米,此时刚好能够看到楼AB的P处,PB恰好为12米,再向前行驶一段到F处,从距离地面2米高的视点刚好看不见楼AB,那么车子向前行驶的距离NF为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