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6 07:3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土地改革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还要使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中国历次土地改革和不同阶级的土地主张,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土地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3.史料实证:通过查阅土地改革前后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论证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
4.历史解释: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赋”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
1.展示图表:
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占有情况
项目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10% 90%
占有土地 70%—80% 20%—30%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学生回答:地主、富农。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展示史料:
材料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这个故事反映了旧社会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剥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4.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展示图片:
2.教师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教师提问: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教师提问: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
学生1回答:分批进行,区别对待。
学生2回答: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5.教师提问: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为什么要分给地主一份土地、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学生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6.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的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展示史料:
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异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农民
地主阶级与 农民的关系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产品分配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支配劳动成果
同 土地归私人所有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学生1回答: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学生2回答: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地改革主要是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三、课堂总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2004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央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抗美援朝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因此,上课时要注重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有效利用文字和图片文本等史料突破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