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6 08: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制备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溶液逐滴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红褐色
C.利用过滤的方法能将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纳米铜”是一种颗粒直径为纳米级的铜材料,属于胶体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在制备Fe(OH)3胶体时,可将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滴加到氯化铁溶液中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3.古诗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古诗词的描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诗经·周颂·良耜》中描述农民生产的情形:荼蓼(杂草)朽(腐烂)止,黍稷茂止”
B.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述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李白在《秋浦歌》中描述冶炼工人夜间劳动的场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李商隐在《无题》中感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组合正确的是
分类组合 混合物 酸 碱 盐 酸性氧化物
A 汽油
B 盐酸
C 硫酸 HClO CaO
D 漂白粉 HBr KOH CO
A.A B.B C.C D.D
5.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酸:碳酸、醋酸、 NaHSO4 B.碱:纯碱、烧碱、熟石灰
C.盐:生石灰、硝酸钾、苛性钾 D.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 C60
6.X、R表示两种常见的金属,在溶液中发生反应:X+3RNO3=3R+X(NO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
B.若X是Al,R是Ag,则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
C.X可能是Fe,R可能是Cu
D.X、R常温下都不和水剧烈反应
7.奥司他韦的分子式为,对由H5N1、H9N2等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奥司他韦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A.单质 B.氧化物 C.无机物 D.有机物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渗析法可以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B.将饱和FeCl3溶液直接加热至沸腾可制得Fe(OH)3胶体
C.用胶体作电泳实验,阴极附近颜色变深,说明胶体带正电荷
D.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为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9.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为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液态氯气 铁铜合金 氯化铜 蔗糖
B 矿泉水 FeCl3溶液 NaOH 二氧化硫
C 胆矾 碱石灰 铁 碳酸钙
D 盐酸 冰水混合物 硫酸 干冰
A.A B.B C.C D.D
10.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物和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11.我国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以竹子制造竹纸的方法,其步骤大致有以下几步:①斩竹漂塘(杀青) ②煮楻足火 ③春臼 ④荡料入帘 ⑤覆帘压纸 ⑥透火焙干。其中未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⑥
12.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给化学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氧化物—酸—碱—盐” 顺序排列的是
A.H2O、HNO3、Ba(OH)2、KNO3 B.CO2、H2CO3、Na2CO3、Ca(HCO3)2
C.HClO、HCl、Mg(OH)2、MgCl2 D.SO3、NaHSO4、NaOH、Na2SO4
13.“纳米磁性固体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若将纳米磁性固态材料分散到水中,当一束光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下列有关该分散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B.该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C.该分散系属于混合物
D.该分散系属于液溶胶
14.下列有关胶体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现象
B.豆浆制豆腐是利用了胶体聚沉的原理
C.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带正电,通电时胶体微粒向直流电源正极移动
D.分散质微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15.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水属于氧化物 B.属于酸 C.纯碱属于碱 D.液氯属于纯净物
二、填空题
16.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铬,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
(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___________价。
(2)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3)现有10mL明胶的水溶液与5mLNa2SO4溶液混合装入半透膜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设计实验证明Na2SO4中硫酸根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___________,鉴别此分散系和溶液的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17.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上述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
(2)以Na、K、H、O、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中②③⑥后面。(各空填写一个化学式即可)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Cl② _______ ③ _______④Ba(OH)2 ⑤ Na2CO3⑥ _______ ⑦ CO2⑧ Na2O ⑨NH3⑩ H2O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写出①与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18.下列七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有__,含有氧分子的有___。
①空气 ②水 ③氧化钠 ④硫燃烧后的生成物 ⑤ ⑥ ⑦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A、B、C、D、E、F、G七种物质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物质,各物质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的条件已省略)
已知:B、C两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可分别发生①和②两个反应;A-G七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物质是盐,一种物质是单质;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G_______;
(2)请写出E+F→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四、实验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首先取少量蒸馏水于洁净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 。
(2)在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按要求进行,结果没有观察到胶体,请你预测其现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学没有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是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结果没有观察到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会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结果会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丁同学按要求制备了Fe(OH)3胶体,但是他又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为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中分散质离子直径介于1~100nm,故A错误;
B.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故B正确;
C.胶体和溶液都能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不能将Fe(OH)3胶体与FeCl3溶液分开,故C错误;
D.“纳米铜”是单质,不属于胶体,故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A.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故A正确;
B.胶体粒子对光线有散射作用,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在制备Fe(OH)3胶体时,可将氯化铁溶液缓慢滴加到沸水中,故C错误;
D.胶体具有吸附性,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选C。
3.B
解析:A.杂草腐烂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不涉及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燃烧是化学变化,金属冶炼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A.C2H5OH为有机化合物中的醇,不属于碱,A项错误;
B.B组内物质分类都正确,B项正确;
C.酸性氧化物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CaO和水反应生成碱Ca(OH)2,属于碱性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项错误;
D.CO既不能与酸作用生成盐和水,也不能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没有相应的氢氧化物,属于中性氧化物(也称为不成盐氧化物),不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答案选B。
5.D
解析:A.NaHSO4属于酸式盐,不属于酸,A错误;
B.纯碱指碳酸钠,属于盐,B错误;
C.生石灰指氧化钙,属于氧化物;苛性钾指氢氧化钾,属于碱,C错误;
D.金刚石、石墨、 C60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三者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A.在溶液中X能置换出R单质,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R强,A正确;
B.若X是Al,R是Ag,则溶解铝的质量小于生成银的质量,导致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X的化合价为+3,而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的为亚铁离子,C错误;
D.X、R常温下在溶液中反应和生成,则都不和水剧烈反应,D正确。
故选C。
7.D
解析:由分子式可知,奥司他韦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形成的有机物,故选D。
8.A
解析:A.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可以透过,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A正确;
B.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促进水解平衡正向进行得到氢氧化铁沉淀,B错误;
C.用Fe(OH)3胶体作电泳实验,阴极附近颜色变深,说明Fe(OH)3胶粒带正电,胶体不带电,C错误;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而不是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D错误;
故答案为:A。
9.A
解析:A.液态氯气属于纯净物,铁铜合金为混合物,氯化铜为盐,属于电解质,蔗糖属于非电解质,故A正确;
B.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铁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碳酸钙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A.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故属于包含关系,A错误;
B.化合物包含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B错误;
C.分散系按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故溶液和胶体属于并列关系,C正确;
D.氧化物属于纯净物,故和混合物不属于交叉关系,D错误;
故选C。
11.A
解析:①斩竹漂塘(杀青):斩伐嫰竹,放入池塘,浸泡数百日,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以洗去竹子之青皮,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①不合题意;
②煮楻足火:将以上所得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此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②不合题意;
③舂臼打烂:去除以上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将其打烂,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符合题意;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符合题意;
⑤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是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重复荡料与覆帘,使一张纸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加上木板重压挤出大部分的水分,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⑤符合题意;
⑥透火焙干:将试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⑥不合题意;
综上分析可知,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A
解析:A.H2O为氧化物、HNO3为酸、Ba(OH)2为碱、KNO3为盐,A正确;
B.CO2为氧化物、H2CO3为酸、Na2CO3为盐、Ca(HCO3)2为盐,B错误;
C.HClO为酸、HCl为酸、Mg(OH)2为碱、MgCl2为盐,C错误;
D.SO3为氧化物、NaHSO4为盐、NaOH为碱、Na2SO4为盐,D错误;
故答案为:A。
13.A
解析:A.将纳米磁性固体材料分散到水中,当光路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所得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其分散质直径在1~100nm之间,故A错误;
B.由选项A分析可知,该分散系为胶体,故当一束光通过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就是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由选项A分析可知,该分散系为胶体,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剂为液体,属于液溶胶,故D正确;
故选A。
14.C
解析:A.胶体和溶液可以用丁达尔现象鉴别,光线通过时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溶液无现象,A正确;
B.豆浆是胶体,加入电解质溶液能发生聚沉,B正确;
C.氢氧化铁微粒带正电,通电时胶体微粒向阴极移动,C错误;
D.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D正确;
答案选C。
15.C
解析:A.水是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故A正确;
B.硫酸是二元强酸,故B正确;
C. 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而不是碱,故C错误;
D. 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1)+2
(2)c
(3)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硫酸根离子透过了半透膜
(4) FeCl3+3NaOH=Fe(OH)3↓+3NaCl Fe(OH)3胶体(只答胶体也对) 丁达尔效应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解析:(1)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氧元素化合价-2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铁元素化合价为x,x+2×[+3+(-2)×2]=0,x=+2,故答案为:+2;
(2)根据题意,明胶的水溶液是胶体,较稳定,密封放置不会产生沉淀,具有丁达尔效应,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K2SO4溶液很稳定,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通过滤纸,故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即选c,故答案为:c;
(3)硫酸根离子可以和钡离子之间反应产生白色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证明硫酸根离子能透过半透膜的方法: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少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白色的沉淀不溶解,证明硫酸根离子透过了半透膜;
(4)①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
②Fe(OH)3胶体的制法:向沸水中滴加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反应的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可以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
17.(1)树状分类法
(2) H2SO4或HNO3 NaOH、KOH或NH3H2O NaNO3、Na2SO4、KNO3、K2SO4(任写一种,其他合理也可以)
(3)CO2+Na2O= Na2CO3
(4)H++OH-=H2O或H++NH3H2O=H2O+NH
解析:(1)交叉分类法含义: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树状分类法含义: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在分类的分类法,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无机化合物、盐、碱、酸、氧化物、氢化物属于树状分类法,故答案为:树状分类法;
(2)以Na、K、H、O、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酸有:H2SO4、HNO3,碱有:NaOH、KOH、NH3H2O,盐有:NaNO3、KNO3、Na2SO4、K2SO4、NH4NO3,故答案为:H2SO4 或HNO3;NaOH、KOH或NH3H2O;NaNO3、Na2SO4 (任写一种,其他合理也可以);
(3)CO2和Na2O反应生成碳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O2+Na2O= Na2CO3;
(4)HCl与NaOH或K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HCl与NH3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NH3H2O=H2O+NH,故答案为:H++OH-=H2O或H++NH3H2O=H2O+NH。
18. ⑦ ②③④ ①⑥⑦
解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气和液氧中只有氧分子,所以单质为⑦;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水、硫燃烧后的生成物二氧化硫都属于氧化物,所以氧化物为②③④;
含有有氧分子的有:空气、氧气和臭氧、氧气和液氧,即①⑥⑦。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1) NH4HCO3 H2CO3
(2)C6H12O6+6O26CO2+6H2O
解析:A、B、C、D、E、F、G七种物质都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物质,七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其中只有一种物质是盐,则该种物质一定为铵盐,假设为碳酸氢铵,碳酸铵氢加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一定条件可生成葡萄糖;碳酸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葡萄糖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代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所以A为碳酸氢铵,B为二氧化碳,C为水,D为氨气,G为碳酸;
(1)根据分析可得,A为NH4HCO3;G为H2CO3;
(2)E+F→B+C的反应是葡萄糖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四、实验题
20.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丁达尔效应 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生成红褐色沉淀 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生成红褐色沉淀 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Fe(OH)3+3H+===Fe3++3H2O
【分析】(1)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此性质来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
(2)①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无红褐色;
②自来水中有阴离子Cl-、ClO- 中和了Fe(OH)3胶粒所带的正电荷,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形成红褐色沉淀;
③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
(3)①电解质会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②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后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继续加入硫酸,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解析:(1)向烧杯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生成Fe(OH)3(胶体)和氯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可利用此性质来证明此胶体已经制成,当用激光笔照射时,会有一道明亮的光路;
(2)①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为: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将稀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无红褐色,故答案为:红褐色液体; FeCl3溶液太稀,生成的Fe(OH)3太少;
②自来水生产时需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产生次氯酸HClO,用于消毒,同时生成盐酸,盐酸、HClO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阴离子Cl-、ClO- 中和了Fe(OH)3胶粒所带的正电荷,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形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生成红褐色沉淀;自来水中含有电解质,胶体发生聚沉;
③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否则生成的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生成红褐色沉淀;长时间加热胶体发生聚沉;
(3)①电解质H2SO4电离出的SO42-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故答案为: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
②氢氧化铁胶体聚沉后会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继续加入硫酸,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OH)3+3H+═==Fe3++3H2O,故答案为:Fe(OH)3+3H+═==Fe3++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