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6:15:12

文档简介

靖远四中2022-2023学年度语文学科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远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
隐公元年到膏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
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
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
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榖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
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已是
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
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一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文
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
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恩想虽未
被国家立为正统恩想,但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
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
“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式公,公称疾不与,使
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
一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
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的公子美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
晋献公是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中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献公想要
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古到今,几是王朝的王位更
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
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
恶行得以彰显,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礼
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中生,改立美齐,这便鲜明地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
高二语文
.第1C 2.B 3.A
①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②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
5. 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指下级杀上级。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于正义所为,孟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孟子的回答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
6. B 7. C
8. ①公私的人性纠葛: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
②手足之情与父女之情的纠葛:爷爷冒死放走林仨儿,却在女儿生命濒危之际坚持原则,这令奶奶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
③ 手足之情与夫妻之情的纠葛: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
9. 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
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
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
10. BEI 11. C 12. C
13. (1)我东周君臣内部尽力谋划,(认为)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大国(您)。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
14. ①在德不在鼎,认为君王贵在修德;②鼎应为周天子所有,君臣之序不可动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洛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详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宝贝。希望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但)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15. B 16. ①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开篇将“野店”与“垂杨”、“荒祠”与“苦竹”等意象有机组合起来,描绘诗人在偏僻乡村所见风光,使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起来。②百姓家庭和睦融洽。颈联选取一个特写镜头,描写村民一家尊老爱幼、相互搀扶的生动画面,生动表现了百姓家庭的和睦融洽。③传统节日与丰收景象融为一体。颈联与尾联写诗人郊游之时正值寒食节日,见祭品之多、浓妆之女和老翁之醉,便联想到百姓生活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将传统节日与美好生活融为一体。(意思对即可)
17(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①墨守成规 ②小心翼翼 ③销声匿迹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打入冷宫”是拟人,将青霉素不被认可比拟为人不被欣赏和重视。
A.拟人,传神入妙地绘出风荷的动态。B.比喻,将月亮比作玉盘。
C.借代,“丝竹”代指乐器。D.用典,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分)①为主要结构方式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③推上了技术上的高峰
(5分)①“卯上了”比喻两个人为了某件事情较上了劲,谁也不肯退让,直到分出胜负结果。②得名缘由:由“卯”的本义引申比喻而来。“卯”的本义是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它需要与对应的榫头扣上,这一现象引申就叫“卯上了”。
(4分)答案(示例):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互争与互助思辨性作文
【范文示例】
(一)并肩竞争,互助前行
成长路上,“我”与“你”,“我”与“我们”,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大家的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双方是竞争对手,更是互助前行。
并肩竞争,互助前行,竞争有助于点燃内在动力。
身处高三,意识到学习是竞技,甚至是战场,不甘落后,渴望争取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无可厚非。竞争意识有助激发斗志,点燃内在动力。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越能抢占先机。正如任正非所言:“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息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源于这种竞争意识才有了华为的逆境崛起;董明珠曾言:“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我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正是源于这种竞争意识才有了格力“国际领先”从未止步。
并肩竞争,互助前行,互助有助共创美好未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是我们学习伙伴,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更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还记得2021年轰动全网的厦大学霸宿舍吗?全寝3人保研,1人直博。接受采访时,他们讲述:大一时四人成绩相对普通。大一结束,郑惠勇和李良伟有了保研的想法,带动了另外两位舍友。四人共处一室,难免会遇到作息时间冲突的情况。他们会相互理解与配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宿舍四人互帮互助的氛围十分浓厚,他们会共享学习资料,研讨学习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并肩竞争,互助前行,合理平衡促双赢。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面对竞争与互助共存的时代趋势,为了更好地与参与市场竞争,腾讯与京东互助,京东通过腾讯微信实现客流量的增长;腾讯也通过京东补齐自身电商发展的短板。二者在竞争中互助,实现双赢。其意义在于,双方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板,借助对方的优势,共同发展。企业如此,国家如此,又何况我们个人?
可见“竞争”与“互助”正如硬币的两面,并不是非此即彼。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都能够具有并肩竞争,互助前行的清醒意识。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唯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愿我们时刻铭记:并肩竞争,互助前行!
(二)
争与不争,和谐共生
老庄思想要我们“与世无争”,晚清名臣张之洞亦有平生“三不争”之志。儒家理念教我们“志存天下以仕达”。著名画家毕加索也用他的一生伟绩诠释了“争”的意义。矛盾已然成立,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以我之见,当知争与不争,和谐共生。
人生在世,当然要争,还要争得万丈光芒。
纵然老庄哲思意蕴深沉,极尽石物之本源,有人便以此为借口消极避世,自以为看透万物。实则不然。老庄思想之“不争”便是更伟大之“争”。张之洞的“三不争”亦是有前提的限定。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从另一方面讲便是“与高雅之人争,与有谓人争”。不争的是名利与物质,争得是涵养与品格,这是不争之大争,也是“争”的真意所在。对老庄思想“不争”的误解之言不应成为正值青年的我们以老翁之态消极生活的借口。大争之世,丧失了“争”的勇气,人生何谈意义?我们要争,还要争的万丈光芒,但并不意味着做头脑简单的莽夫。学会“不争”亦是青年的必修课。
不争也是争,以不争之心静修身,方可于大争之世悦天下众生。
陶渊明以具不争之态归隐田园,范仲淹以其争之势居于庙堂。文人墨客于出入仕之辩何以大不相同?我慰陶潜先生是以不争之行动,向朝庭表现不满,向社会发出警醒。他用自己的不争之态向我们诠释了“争”要因境的道理。范仲淹以其争之势居于争之大势,得以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话。其心在万民而非名利,所以他要争,向世人传送其不争的修养,于红尘中争,定是于不争中修身后的圣人镜界。身外可为之世的我们,应以不争之心积累自身修养,以争之态度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当争与不争交织共存之时,我们的人生丰富又不夫雅趣,万分和谐。
争与不争,是对立亦是统一与和谐,扬其共存之态,以求万事万物之平衡。
两家大型热水器生产厂家的广告语似乎左右互搏,又相得益彰,都借对方之名,彰显自家产品之好,两种热水器走进千家万户,两家企业获得了丰厚利益,终能同存共赢、和谐共生,反观部分企业互相揭短,商业互黑,“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让行业氛围乌烟瘴气,让良性竞争荡然无存,让和谐共赢沦为笑料……我们绝不是反对竞争,更不是和稀泥!良性的竞争应鼓励,只求和稀泥无底线的调和更要坚决反对!
有为之世,要争,在专业、事业上力争卓越;和谐之世,亦要不争,不争小利,不争虚名,不争闲气,多做君子之争!让我们谨记争与不争,和谐共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