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童年的发现》
教学解读
《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苏联的费奥多罗夫,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这位作家是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一位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童年时期的“糗事”分享给读者,那么他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讲述了“我”九岁时“胚胎发育的规律”的重大发现,并且强调,“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作者真能扯,一个九岁小孩,还能发现胚胎发育规律呢?你也可能会为之轻蔑一笑,不过,你的一切想法,都被作者预判了,“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瞧,作者早就料到会有这一结果,虽然我们的想法被作者洞察了,但笑声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祸患,可作者就没那么好运了。三年后的一天,上课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竟然被当众惩罚了。看似是一句普通的戏谑之言,但还是可以隐约感受到言语中的“低气压”。如此倒叙的新鲜手法,成功的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样的经过呢?
课文第三至十九自然段讲述了这件事的经过。概括起来,这一经过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首先是“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便请教老师解答这一疑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自己开始不断观察、绞尽脑汁地思考,大胆的猜想,终于发现了所谓的人类进化的规律,也就是题目中提到的“童年的发现”;四年后,当生物老师讲起人类起源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声来,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就把“我”轰出了教室。在教室外,“我”还不忘宽慰自己——“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样的自嘲总带有几分酸涩在其中,读后感觉五味杂陈。
敢于自嘲是一种自信的体现。费奥多罗夫是自信的,否则,他也不会把他的童年“糗事”分享给读者了;不仅如此,他开篇便强调,关于“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一重大发现,完全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这也是自信的体现;甚至,他被老师误会,被撵出教室,他也并不为此感到委屈,急于解释,而是庆幸老师没有容他辩解,这也是内心强大的表现。我想,作者之所以与我们分享他的童年“糗事”,定是想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哪怕受到不理解,受到不公平,也不应该就此沉沦,而是应该坚定内心想法勇敢地走下去。
敢于自嘲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费奥多罗夫是智慧的,他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为此,即使“胚胎发育的规律”如此荒唐的发现,他也强调那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他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因为他知道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他描述的教学环境来看,我想,这一定是家庭教育给予他的宝贵的品质;不仅如此,对于这一发现,他进行了朴素且严谨的科学探索,他仔细观察,“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他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河里滑溜的鱼的待遇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生物呢,一定都没能逃过他的仔细观察;他严谨推测,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推演,“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他身上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科学探究等这些品质,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胚、绞”等10个生字。
2.能通过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我”童年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联系单元目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单元目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自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根据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我是如何发现的?结果如何?
②联系单元目标,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发现。
(2)根据学习任务,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梳理童年发现的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通过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法,梳理童年发现的探究过程。
(2)班级交流,各组展示讲解探究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且本文篇幅较长,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静心读文时间,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提纲等形式梳理出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文本的叙事结构。】
二 品读语言,发现趣味
1.小组合作,交流有趣的部分。
(1)默读课文,在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作批注。
(2)小组交流,结合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觉得这部分有趣。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课文内容 批注内容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关于梦中飞行的描述非常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一样,非常生动有趣。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我”和老师之间一问一答非常有趣,这里感觉老师也很淘气,像“我们”一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对于问题刨根问底的态度激发了我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就连藏在水里的鱼都不放过,这样的描写非常有意思。
【设计意图:在板块一的学习基础上,再次组织小组学习,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对于组内一致认为有趣的部分,组内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朗读完后,组内互相评议,看看谁的朗读、感受最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推举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在学生交流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去体会趣味。】
三 有理有据,评价人物
1.介绍作者,评价人物。
(1)出示作者资料,简单介绍作者生平。
(2)结合资料以及课文内容,交流作者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预设:
课文内容 评价人物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敢于自嘲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费奥多罗夫是自信的,也是智慧的,因为...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费奥多罗夫身上有对于科学探索执著的热情、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
2.交流自己的“发现”,分享探究的乐趣。
【设计意图:菲奥多罗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一位科学大师,完全可以通过学术性很高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他为何要自揭伤疤,来暴露一件让自己颜面尽失的童年“糗事”呢?本文题为“童年的发现”,实际也是发现童年,发现童年独有的天真质朴,强烈的探索欲,执著的钻研热情,还没有形成定式的思维方式以及那种无边无际的想象,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许是想要表达对自己童年的怀念,也或许是感谢当初的自己,无论怎样,这都是一首童年的赞歌。】
四 联系生活,引导“发现”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着精神的孩子。)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鼓励学生要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预设: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4.总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使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特点,再通过学生自主读书,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练习表达,活化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