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系结,守★1…女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诗首联写宝钗白天闭门保护、亲自浇灌培育白海棠,隐寓宝钗对自己美丽娇艳的容
貌自珍自惜,并竭力保护自己。
B薛诗领联采用倒装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美丽身影;“露
招来冰雪魂”隐寓了宝钗冷落孤寂的结局。
C.林诗领联意在赞美白海棠花,却用“偷”梨花的洁白和“借”梅花的傲雪来烘托,避
免了平铺直叙,且有俏皮意味。
D.林诗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月宫仙女缝制白色舞衣来形容白海棠的素白,又借“怨女”
“拭啼痕”来描绘它的哀愁形象。
16.以上两首诗以花自况,表现了钗、黛二人的性格特点,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性格特点的
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
无度的语句是:“
(3)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词人
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作为中国诗歌中情感最充沛、流传最广泛的诗歌,乡愁诗洋溢着乡土气韵、桑梓情怀
和历史记忆,记录着诗人对故乡风物民俗的审美观照,对世事变迁的生动记述,对故乡本
土文化的诗意表达,在吸引世人传唱品读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诗人怀乡思亲的亲情意识、
时光飞逝的生命意识、①的价值追求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品读传唱久远的乡愁诗,伴着诗人的浅吟低唱,品味文字里的乡愁,唤醒记忆中的故
乡,追寻灵魂深处的故园,对远离家乡生活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故乡亲人的
刻骨思念,还是对举家团聚的②,记忆里的故乡总是有温度的。千百年来,古代
诗人在寻找“诗和远方”的过程中,基于对亲情的渴望、对伦理温情的向往、对安宁幸福
的幢憬,唱出了一曲又一曲乡愁之歌。只要深刻理解了传统诗词里的文化乡愁,就能更好
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更好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理解。
今天的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乡时,依然可以在乡愁诗里找到共鸣。即便脚步受
到羁绊,我们仍然可以与“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刘长卿“同病相怜”,可以与“今
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杜甫“③
”,可以与“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
洛城”的武元衡“殊途同归”。初闻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在全民阅读中,跟随
古代诗人的脚步,沿着古典诗词的长河,追溯中国乡愁的传统,既可以慰藉思乡之情,又
能够为书香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D(A项“固定范式”错误。应为“常用范式”。B项典型绝对化错误。C项“文人雅士成为白话小说的主要创作者意味白话小说纳入史传叙事传统,决定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最终合流'错误)
2.(3分)C(“由于白话小说是从口头文学演进而成,因此需要通过长篇章回小说来帮助它完成从主观叙述向客观叙述的转变”错误,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3.(3分)C(“全知叙述”“充分地描写了各种角色的内心世界”错)
4.(4分)①不是作者单独来完成的,而是由冷子兴、王夫人、林黛玉等充任叙述者来完成的;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综合多次的叙述完成立体形象的塑造。(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4分)示例一:赞同。①“春秋笔法”以不隐晦事实为前提,按照义例是非分明,惩恶扬善;②委婉不是说谎,而是选择,目的是教化人民。
示例二:不赞同。①面对历史事实应该明确地表明观点,直接阐述看法。②委婉是一种妥协与无奈,后世难以考证。(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 2 分;赞同与不赞同均可,但须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C(“当时的社会在文人心中一致的投影”绝对化)
7.(3分)D(没有批判夏灵峰之意)
8.(6分)原因:①作者因避难回到家乡,家居的寂寞倦怠使作者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②严陵是作者故乡的名区胜景,二十多年来总是记着却没有游过。
作用:交代了作者情感产生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张本,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原因每点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6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对钓台山的荒凉、阴森景象等景物描写中隐藏着内心的阴郁和苍凉。②写景细腻。多角度描写山谷中景物,以静为中心,表现其荒芜静谧的特征。③处处有“我”。如“祠堂”处在写景时针对现实作出议论。④有主观色彩。假托梦境,以诗文讥评时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E】【N】【S】
11.(3分)B(“名”是供长辈呼唤的,“字”是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的)
12.(3分)B(“委婉”错)
13.(8分)(1)至于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判断句各1分)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降低身份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事。各1分)
14.(3分)(1)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表达自己实行变法的坚定决心。(2)司马光借“盘庚迁都”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一点1分,两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 D (“拟人”错误。第一句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以月宫仙女缝制的白色舞衣作比喻,形容它的素白,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它的美好形态)
16.(6分)(1)相同点:高洁(1分)黛玉:碾冰为土玉为盆,以冰为土,玉石为盆,可见其高洁。宝钗:冰雪招来露砌魂,以冰雪为魂。可见其高洁。(1分)
(2)不同点:宝钗稳重,黛玉灵巧(1分),宝钗“昼掩门”,黛玉“半掩门”。(1分)
宝钗淡雅、宁静,黛玉哀愁、深情(多愁善感)(1分),宝钗“淡极”“玉无痕”,黛玉“拭啼痕”“娇羞默默”(1分)。(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落叶归根(饮水思源) ②心驰神往(梦寐以求) ③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19.(3分)C (A语序不当,“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在“更好地建设现代精神家园”之前;B、D“只要……就”充分条件,说法绝对)
20.(5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从“审美观照,生动记述,诗意表达”三个方面强调了乡愁诗记录的内容丰富的特点(2分),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1分),气势更强烈(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D(A引用, B反语表讽刺否定 C引用,D特殊含义)
22.(6分)①与生俱来的本能②存在缺陷和误差③具有教学作用(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关于审题
第一句话围绕爱国、献身等方面;第二句话围绕责任担当、关心民生、悲悯之心等方面;第三句话围绕幸福、友爱、亲情、淡泊名利等方面。
对以上材料,从共性逻辑分折方面包涵追求、梦想、爱、使命、贵任等要素。从递进逻辑方面分析:有的人格局是家,有的人格局是国,有的人格局是天下,不同的爱的社会效用不同,不必做格局大小的褒贬评价。从对比角度分析:析异同进而从因果角度深入分析,还可以看此时代与梦想的关联。清末祖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塑造了秋瑾的梦想,中国人饿肚子的现实塑造了袁隆平的梦想;也可以看出人的梦想对时代产生的效用。正是因为秋瑾们们追求,才改变了中国被瓜分的现实;正是因为袁隆平们的努力,才让中国人吃饱了饭;正是因为有罗海琼们那样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洋溢着丰福。要注意,不能对罗海琼做贬低性评价。
立意参考
1.当今,仍需爱国与奉献;2.做人,应有崇高的追求;3.既要顾 “小家”,更要念“大家”;4.既要“关注身边人”,更要关注“所有人”;5.爱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6.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7.不忘过去,珍惜当下;8.“小家”的幸福来自“大家”情怀;9.当今,我们应该有“家国情怀;10.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命)等。
评分细则
(一)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文面整洁。
文风端正强调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脉清晰强调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有个性,有深度,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文章的思路清楚,节奏明晰,层次合理。
(二)评分参考量表,参考202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等卷 56~60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有灵气。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二等卷 51~55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有亮点。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三等卷 46~50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四等卷 41~45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五等卷 36~40 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和提示语要求。 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六等卷 26~35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和提示语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七等卷 0~25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
文气顺畅强调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能合理运用标点、词语、句式、修辞等。
文面书写工整,整洁美观。随意删改,乱涂乱画,应该降等级赋分。
(三)判分原则
考场作文可以得满分。写作水平优秀者要大胆打高分,写作水平差者要敢于打低分。
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写作基本能力,不唯立意定高下,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等方面综合衡量,精准量分。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问题卷。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 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问题卷。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参考译文】
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逄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议论见解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宋神宗问侍读孙固说:“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孙固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和德行都很好,能够胜任侍从或献纳之职。宰相要有(宰相的)气度,王安石性情偏激,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您如果)一定要物色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都是合适的人选。”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