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5 18:30:36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3·重庆)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材料表明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排除A;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传说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抓住题干中“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的关键信息结合选项分析不难作答。
2.(2023·重庆)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政权建设,排除A;
题干未涉及技术发明,排除B;
题干未涉及 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023·重庆)《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可知,社会底层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也能够改变命运,体现了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符合题意;
文官地位超过武官,题干未体现,排除A;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表述错误,排除B;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题干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题干中“ 下层人士得以参政 ”的关键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不难作答。
4.(2023·重庆)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可知,驿站是汉语和蒙古语" Jam "的结合而产生的,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中华文明在交融中创新,D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题干未体现,排除A;
题干未强调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排除B;
元代重视文化建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 ”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
5.(2023·重庆)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右图)。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印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割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可知,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将台湾割让给日本,A符合题意;
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B;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排除C;
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3·重庆)(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 ”可知,人民百姓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符合题意;
先进武器的胜利与史实不符,排除B;
经济实力的胜利,题干未涉及,排除C;
国际声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7.(2023·重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办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
B.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
C.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
D.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 ”可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体现了劳动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D符合题意;
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排除A;
因材施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
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与题干的“劳动教育”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材料“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 ”是解答本题关键。
8.(2023·重庆)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 D.民主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大生纱厂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民生公司是著名企业家卢作孚创办的。C符合题意;
图片反映的是实业救国,与变法图强、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D;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即可作答。
9.(2023·重庆)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A.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 ”结合所学可知,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有利于加强祖国内地与西藏边疆地区的联系,C符合题意;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东北无关,排除A;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沿海地区无关,排除B;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长江南北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即可作答。
10.(2023·重庆)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通过苏丹撤离行动,体现出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明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A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与题干无关,排除B;
题干未强调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排除C;
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军队建设和外交事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财产安全的坚强后盾即可作答。
11.(2023·重庆)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 ”可知,阿拉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贸易发达,B符合题意;
疆域辽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
人口密集,题干未体现,排除C;
港口众多,题干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往的中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3·重庆)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雕塑使用范围扩大 B.宗教退出人们生活
C.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不是强调雕塑使用范围扩大、雕塑装饰功能增强,排除A;
宗教退出人们生活不符合史实,排除B;
雕塑装饰功能增强,题干并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人文主义即可作答。
13.(2023·重庆)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重庆发现了多座石阙,其中在忠县有三座
B.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
C.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D.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八路军办事处分迁到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处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既有时间又有空间,B符合题意;
“重庆发现了多座石阙,其中在忠县有三座”没有时间,表述不完整,排除A;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没有空间,排除C;
“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八路军办事处分迁到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处”没有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所表达的时间、空间的含义即可作答。
14.(2023·重庆)下边是小勇同学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后制作的思维导图,从中可以得出南北战争的本质是(  )
A.更新行业比重 B.调整生产关系
C.改变国家性质 D.摆脱殖民统治
【答案】B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思维导图表明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说明南北战争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B符合题意;
更新行业比重,题干未体现,排除A;
改变国家性质,与史实不符,排除C;
美国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5.(2023·重庆)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
A.由合作走向对抗 B.由对峙走向联合
C.由封锁走向互利 D.由战争走向和平
【答案】A
【知识点】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左图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美和苏联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右图反映柏林墙把柏林分成了西柏林和东柏林,说明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因此,两幅图片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从合作走向对抗,A符合题意;
由对峙走向联合,与题干表述相反,排除B;
由封锁走向互利,题干未体现,排除C;
由战争走向和平,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2023·重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发发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概述其效果。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 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没有涉及。正确。错误。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知识点】“贞观之治”;全方位外交;《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现: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根据材料“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根据材料“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根据材料“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根据材料“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A.材料二中并未提及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A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应填"没有涉及"。B.从"英、法宣而不战"、"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可知,由于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行其是,使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因此,B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应填"正确"。 C.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可知,由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导致英法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法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法的迅速灭亡。因此,C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应填"错误"。
(3)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知识。标志:从“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意义:从“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考查“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可知,“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本题考查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一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联系实际可知,在当今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故答案为:
(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 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没有涉及。正确。错误。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带一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2023·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古代和风】
重庆璧山议代一号石棺“巴人舞、杂状”。一群人在跳舞,其中三人手挽手在轻快舒展地跳着舞。 唐朝戴帷帽骑马仕女俑。被认为是展示了唐代女子骑马休闲出行的“标配”装束。 宋代蹴鞠铜镜。铜镜背面的纹饰,呈现了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的情景。
【任务二近代疾风】
19世纪末年,一个兴旺但并非富裕的城市家庭不出家门就可发现许多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迹象”,暖气、热水或蒸汽供暖系统取代了壁炉和老一辈用的更为原始的中心取暖系统。19世纪后期自来水管也慢慢地进入住宅。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公众和舆论普遍认为,不洁的空气是导致结核病的一个原因。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摘编自梅雪芹著《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任务三现代新风】
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1)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   (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生活哪些方面的信息?   (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A.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1)B;舞蹈、运动。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A . x 。 B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政协;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物的分类及其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实物材料。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生活舞蹈、运动方面的信息。
(2)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末年,一个兴旺但并非富裕的城市家庭不出家门就可发现许多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迹象’。暖气、热水或蒸汽供暖系统取代了壁炉和老一辈用的更为原始的中心取暖系统。19世纪后期自来水管也慢慢地进入住宅。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公众和典论普遍认为,不洁的空气是导致结核病的一个原因。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可知,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本题考查辨析材料的能力。A.据所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可知,故“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表述错误。
B.据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的表述正确。
(4)本题考查我国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故答案为:
(1)B ;舞蹈、运动。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A . x 。 B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点评】本题考查文物的分类及其反映的信息,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详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2023·重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阐述: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由此可见,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根据材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和设问要求,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确立论题,选择是可敬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可从秦始皇、汉武帝等两个人物分析,得出观点是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关于阐述,结合秦始皇、汉武帝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影响方面分析即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阐述: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由此可见,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我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难度较大,根据所学掌握我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根据史实进行论事,既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又要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重庆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2023·重庆)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2023·重庆)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3.(2023·重庆)《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4.(2023·重庆)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5.(2023·重庆)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右图)。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印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割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6.(2023·重庆)(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7.(2023·重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以下他在抗战时期育才学校的办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
B.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
C.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
D.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
8.(2023·重庆)照片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下列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记忆是(  )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实业救国 D.民主革命
9.(2023·重庆)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A.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10.(2023·重庆)2023年4月15日,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安全风险急剧上升。中国派正在亚丁湾护航的导弹驱逐舰南宁舰等,于4月27日将首批668名中国同胞安全撤离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
B.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
C.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D.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
11.(2023·重庆)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12.(2023·重庆)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雕塑使用范围扩大 B.宗教退出人们生活
C.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13.(2023·重庆)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重庆发现了多座石阙,其中在忠县有三座
B.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
C.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D.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八路军办事处分迁到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处
14.(2023·重庆)下边是小勇同学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后制作的思维导图,从中可以得出南北战争的本质是(  )
A.更新行业比重 B.调整生产关系
C.改变国家性质 D.摆脱殖民统治
15.(2023·重庆)观察下边两幅地图,可以得出英法美与苏联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
A.由合作走向对抗 B.由对峙走向联合
C.由封锁走向互利 D.由战争走向和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2023·重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发发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三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年5月19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并概述其效果。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17.(2023·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班历史老师以“生活·采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古代和风】
重庆璧山议代一号石棺“巴人舞、杂状”。一群人在跳舞,其中三人手挽手在轻快舒展地跳着舞。 唐朝戴帷帽骑马仕女俑。被认为是展示了唐代女子骑马休闲出行的“标配”装束。 宋代蹴鞠铜镜。铜镜背面的纹饰,呈现了青年男女在花园里踢球的情景。
【任务二近代疾风】
19世纪末年,一个兴旺但并非富裕的城市家庭不出家门就可发现许多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迹象”,暖气、热水或蒸汽供暖系统取代了壁炉和老一辈用的更为原始的中心取暖系统。19世纪后期自来水管也慢慢地进入住宅。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公众和舆论普遍认为,不洁的空气是导致结核病的一个原因。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摘编自梅雪芹著《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任务三现代新风】
老师指导同学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等,整理并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1)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   (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上只填字母番号)。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生活哪些方面的信息?   (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
A.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18.(2023·重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所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以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材料表明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排除A;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炎黄传说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抓住题干中“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的关键信息结合选项分析不难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政权建设,排除A;
题干未涉及技术发明,排除B;
题干未涉及 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可知,社会底层的人通过科举考试也能够改变命运,体现了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符合题意;
文官地位超过武官,题干未体现,排除A;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表述错误,排除B;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题干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题干中“ 下层人士得以参政 ”的关键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不难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可知,驿站是汉语和蒙古语" Jam "的结合而产生的,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中华文明在交融中创新,D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题干未体现,排除A;
题干未强调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排除B;
元代重视文化建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 ”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
5.【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可知,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将台湾割让给日本,A符合题意;
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B;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排除C;
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对话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 ”可知,人民百姓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符合题意;
先进武器的胜利与史实不符,排除B;
经济实力的胜利,题干未涉及,排除C;
国际声援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 ”可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体现了劳动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D符合题意;
引进著名的专业人士作为教师,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排除A;
因材施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
千方百计抢救被埋没的人才幼苗与题干的“劳动教育”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材料“ 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 ”是解答本题关键。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大生纱厂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民生公司是著名企业家卢作孚创办的。C符合题意;
图片反映的是实业救国,与变法图强、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D;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排除B。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即可作答。
9.【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 ”结合所学可知,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有利于加强祖国内地与西藏边疆地区的联系,C符合题意;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东北无关,排除A;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沿海地区无关,排除B;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与长江南北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通过苏丹撤离行动,体现出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明中国军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后盾,A符合题意;
改革开放后中外人员的流动不断增强,与题干无关,排除B;
题干未强调人民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排除C;
人民解放军已经建立起联合作战体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军队建设和外交事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财产安全的坚强后盾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 ”可知,阿拉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转站,贸易发达,B符合题意;
疆域辽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
人口密集,题干未体现,排除C;
港口众多,题干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交往的中枢,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 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不是强调雕塑使用范围扩大、雕塑装饰功能增强,排除A;
宗教退出人们生活不符合史实,排除B;
雕塑装饰功能增强,题干并未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人文主义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既有时间又有空间,B符合题意;
“重庆发现了多座石阙,其中在忠县有三座”没有时间,表述不完整,排除A;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没有空间,排除C;
“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八路军办事处分迁到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处”没有时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所表达的时间、空间的含义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思维导图表明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说明南北战争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B符合题意;
更新行业比重,题干未体现,排除A;
改变国家性质,与史实不符,排除C;
美国独立战争摆脱殖民统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5.【答案】A
【知识点】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左图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美和苏联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右图反映柏林墙把柏林分成了西柏林和东柏林,说明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因此,两幅图片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国家从合作走向对抗,A符合题意;
由对峙走向联合,与题干表述相反,排除B;
由封锁走向互利,题干未体现,排除C;
由战争走向和平,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即可作答。
16.【答案】(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 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没有涉及。正确。错误。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知识点】“贞观之治”;全方位外交;《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现: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根据材料“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根据材料“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根据材料“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根据材料“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A.材料二中并未提及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A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应填"没有涉及"。B.从"英、法宣而不战"、"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可知,由于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行其是,使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因此,B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应填"正确"。 C.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可知,由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导致英法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法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法的迅速灭亡。因此,C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应填"错误"。
(3)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知识。标志:从“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意义:从“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考查“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可知,“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本题考查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一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联系实际可知,在当今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故答案为:
(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 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没有涉及。正确。错误。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带一路”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B;舞蹈、运动。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A . x 。 B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政协;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物的分类及其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实物材料。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人们生活舞蹈、运动方面的信息。
(2)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末年,一个兴旺但并非富裕的城市家庭不出家门就可发现许多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的‘迹象’。暖气、热水或蒸汽供暖系统取代了壁炉和老一辈用的更为原始的中心取暖系统。19世纪后期自来水管也慢慢地进入住宅。19世纪60年代末期冷藏车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诸如此类的技术革新,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了舒适和闲暇”“公众和典论普遍认为,不洁的空气是导致结核病的一个原因。1863年的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直接由不洁空气引起的疾病而失去两个孩子’。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可知,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本题考查辨析材料的能力。A.据所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可知,故“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提倡国民体育’”表述错误。
B.据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健身已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的表述正确。
(4)本题考查我国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故答案为:
(1)B ;舞蹈、运动。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建康等。
(3)A . x 。 B .√。
(4)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有改善人民建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等。
【点评】本题考查文物的分类及其反映的信息,工业革命的影响,我国重视体育工作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将材料和所学知识详解,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答案】观点: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阐述: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由此可见,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根据材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和设问要求,在“可信”“可爱”“可敬”中任选一个方面确立论题,选择是可敬方面,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可从秦始皇、汉武帝等两个人物分析,得出观点是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关于阐述,结合秦始皇、汉武帝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影响方面分析即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可敬的伟人铸就古代辉煌的历史。阐述: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东方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他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建立太学,传承儒家思想,培养封建政治人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推行盐铁专卖,打击富商大贾和割据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西汉王朝的发展。由此可见,伟人不仅是一个民族坚挺不屈的脊梁,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我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难度较大,根据所学掌握我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根据史实进行论事,既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又要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