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长征胜利万岁
开卷有益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文化传承与理解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率红四团多次作为先头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屡战屡胜,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遵义会议后,杨成武又率红四团多次担任先头团,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强夺天险腊子口,屡立战功。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杨成武戎马一生,素有“百战将星”“开国战将”之称,以“忠诚、勇敢、智慧”而闻名,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和毛泽东的表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传下去,艰苦奋斗,众志成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伟大胜利。
写作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写于长征途中。
相关知识
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不仅孕育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并跨越时空,永远为我们提供着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长征精神,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历史启示我们,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奋勇争先,继续前进,再创辉煌。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10分钟
1.识字音
①惦念( diàn ) ②给予( jǐ )
③迂回( yū ) ④坐骑( jì )
⑤镫( dènɡ ) ⑥相机包围( xiànɡ )
⑦歼灭( jiān ) ⑧追剿( jiǎo )
⑨勒马( lè ) ⑩供给( ɡōnɡ jǐ )
寒暄( xuān ) 帷幄( wéi wò )
扳( bān) 寒噤( jìn )
3.辨词义
(1)侦察·侦查
[辨词] “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是司法用语,主要指调查和检查;而“侦察”是军事用语,主要指观察和察看。
[选词] ①公安人员经过缜密的 侦查 ,找到了破案的线索。
②小说《林海雪原》塑造了 侦察 英雄杨子荣的光辉形象。
(2)艰苦·坚苦
[辨词] “艰苦”,就客观环境而言,多用于环境、生活、条件、岁月等。“坚苦”,就主观意念而言,多用于人的主观精神或工作作风方面。
[选词] ①在创业中,下岗工人备尝 艰苦 ,但大家齐心协力,逐步获得成功。
②有一些卑微的工作是用 坚苦 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闪电像一柄利剑把乌云划得七零八落。霎时间,无穷大的天宇熠熠生辉。
②英雄好汉聚义梁山,他们杀贪官,除恶霸,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天下百姓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③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志向高远,善于运筹帷幄,是难得的济世之才。
④昆明一年四季温暖如春,是名副其实的春城。
[释义]
①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②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伸张正义,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③运筹帷幄:筹,计划,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帷幕。指制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④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答案: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尤其注重对于天气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一方面展现了时间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对比,衬托人物心情的变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小平?文章是如何展现其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3.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4.关于长征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请结合这篇文章,并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 长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进军”,也不是一次战役,而是一曲人类谋求生存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没有尽头,为了挣脱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撤离”,是一场生死之际间不容发的战斗……长征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机会,使我党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观点二 长征的历史奇迹,不仅唤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革命的向往、同情,而且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传奇性的英雄史诗和无与伦比的壮举。它的影响已经跨越国界、远布四海。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景仰,已经成为超越国界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审美鉴赏与创造
素材这样积累
80多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的锻造者——中国共产党人用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伟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适用话题:“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民族复兴”等。
有关长征的名句集锦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
●二万五千里长征震动了世界,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充分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张闻天
●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震古烁今的不朽传奇。这一伟大壮举,突破了人类的生存极限,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任仲平
●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迪克·威尔逊(英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