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
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中学 耿建华
邮编:237131 联系电话:13195641509
教学建议:本节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1、 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教学点
1. 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 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训练点
1. 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 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 德育渗透点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 美育渗透点
在小学算术里减法不能永远实施,学习了本节课知道减法在有理数范围内可以永远实施,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2、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
3、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四、课型、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计算(口答)
(1)-3+0+2; (2)-3+(-7); (3)-10+(+3); (4)+10+(-3).
2. 由实物投影显示画面,这是北京冬季里的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10℃比-5℃高15℃.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10-(-5).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
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2)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 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1)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2. 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
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生:(-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2)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师:出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板书)
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4.例题讲解: [出示投影1 (例题1、2)]
例1 计算(1)(-3)-(-5); (2)0-7;
例2 计算(1)7.2-(-4.8); (2)(-8)-(-6).
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
【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
(3)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下面大家一起看一组题.
[出示投影2 (计算题1、2)]
1. 计算(口答)
(1) 6-9;
(2)(+4)-(-7);
(3)(-5)-(-8);
(4)(-4)-9
(5)0-(-5);
(6)0-5.
2. 计算
(1)(-2.5)-5.9;
(2)1.9-(-0.6);
(3)(-5)-(-5);
(4)0-(-10).
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教法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要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为以后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做准备.
用实物投影显示画面.
3.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生答:8848-(-392)=8848+392=9240.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
【教法说明】此题是实际问题,与新课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贯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用数学意识”的要求,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减法,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又用于实际.
(4)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生答:略.
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
(五)、随堂练习
1. 填空题
(1) 3-(-3)=____________;
(2)(-11)-2=______________;
(3)0-(-6)=____________;
(4)(-7)-(+8)=____________;
(5)-12-(-5)=____________;
(6)3比5大____________;
(7)-8比-2小___________;
(8)-4-( )=10;
(9)用算式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__________.
2. 判断题
(1) 两数相减,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
(2)(-2)-(+3)=2+(-3).( )
(3)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 )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22页中1题
板书设计
有理数的减法
一:复习加法法则
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三:范例探究
四:巩固小结
【教学后记】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游戏的形势进行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差的规律,还有被减数是0时的差的规律。例3是一个难点,在讲解时可以使用一个地球仪和一个时钟,这样会更加形象。本课给我最大的体会是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二是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实物,往往会使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