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9课 复活(节选)
沧桑的面孔却有着天才的灵魂,锐利的双眼代表着高超的境界。他的笔是一把利剑,直直劈开世人冷漠的面具;他的文字是一曲小调,婉转唤醒世人愚钝的良知。站起来,他是高耸入云的乌拉尔山;倒下去,他是深远悠长的伏尔加河。
文化传承与理解
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
(1828年8月28日-1910年11月7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剧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一位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甚至有些蒙昧阴沉,但依靠一双锐利异常的眼睛,揭示了文坛宇宙的广袤无垠,丝毫不留恋曾经拥有的荣华,那灵魂之光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在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后,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学说“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
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列宁说:“由于托尔斯泰的天才描述,一个农奴主压迫的国家的革命准备时期,竟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创作过程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他的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相关知识
创作背景
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的《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10年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托尔斯泰创作的巅峰,代表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小说开始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从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被告玛丝洛娃开始。
玛丝洛娃沦落成为妓女,聂赫留朵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0年前,还在上学的聂赫留朵夫爱上了姑母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最初的爱情是纯洁的,但聂赫留朵夫经历了4年的军队生涯之后,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变化。他占有了玛丝洛娃,并抛弃了她。玛丝洛娃因为怀孕被赶出家门,为了生计沦为妓女。
10年后,玛丝洛娃被冤枉谋财害命,被判4年苦役和流放。聂赫留朵夫因为这件事决心悔过,他要为玛丝洛娃申冤。在上诉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看清了监狱、法庭、官场的种种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上的苦难,这使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上诉失败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跟玛丝洛娃同去西伯利亚流放地,并且希望同她结婚。
玛丝洛娃被感动了,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也逐渐摆脱了以前生活上的阴影,恢复了人的尊严。为了不连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拒绝了求婚,同流放犯中的革命者西蒙松走了,她得到了新生。而聂赫留朵夫也在《圣经》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复活》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反映了城市、乡村、衙门、监狱、流放地等俄国社会各方面的黑暗以及人民生活的苦难。
托尔斯泰的创作往往被认为是“可怕的真实”“惊人的真实”“极度的真实”。他善于观察生活并从自己的观察中抓住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实地描写现实,揭露现实的矛盾。因此,列宁认为托尔斯泰创作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像一个威严正义的法官,无情地撕下一切假面具。
他,为理想,舍弃富贵,众叛亲离。此后生命变得一片荒芜。但他并未放弃与国民同呼吸共命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盼黎明的出现。洞察世事的眼睛,成功将文字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为文学世界再次创造奇迹!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10分钟
1.识记字音
①嫣然一笑( Y N ) ②斜睨( N )
③衣衫褴褛( L N )( L ) ④擤鼻涕( X NG )
⑤鬈发( QU N ) ⑥瞟( PI O )
⑦一刹那( CH ) ⑧鄙夷不屑( XI )
⑨媚笑( M I ) ⑩害臊( S O )
腥臊( S O )
3.词义辨析
(1)径自·径直·竟自
[辨词]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不与别人商量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多含贬义。
径直:①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②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
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选词] ①主管部门在无专家评估影响、无公众听会的情况下
径自 修改标准,暴露出无专业、无良知的低水平。
②刚结束女子4×100米接力比赛的秦梦丽来不及休息和调整,
径直 跑向下一个比赛场地。
③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 竟自 学会了画画。
(2)驱除·祛除
[辨词] 驱除:赶走;除掉。一般用于具体的对象。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多用于抽象的对象。
[选词] ① 驱除 蚊蝇。
② 祛除 紧张心理。
4.词语积累
① 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
② 斜睨 :斜着眼睛看。
③ 夺眶而出 :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④ 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⑤ 鄙夷不屑 :轻视;看不起。
⑥ 拒人于千里之外 :远远地将人挡开。形容态度傲慢,拒绝别人的要求或不愿与别人接近。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4.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
素材这样积累
课内素材
《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聂赫留朵夫的某些经历、性格特征都暗合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与内心体验。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把聂赫留朵夫看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复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的聂赫留朵夫不断地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贪财,不纵欲,与人亲善。这种爱的宗教,正是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投射。
但是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并非单一化的,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年少时,聂赫留朵夫是正直、纯洁、善良的,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改善社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美好的品质与那个虚荣腐朽的贵族圈子是格格不入的。聂赫留朵夫的善良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奚落,甚至被认为是荒唐和可笑的。而当他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却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腐朽性与邪恶性是能够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找到影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刻画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人格,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对人性的戕害,而且深刻地挖掘了人自身具有的人性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危害。
适用话题:“人性的复杂性”“环境的影响”“忏悔之心”等。
课外素材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警句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当困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他的谈吐总是平易近人的,这种单纯既掩饰了他对某些事物的无知,也表现了他的良好的风度和宽容。
●我会有这样的爱情……全世界在我眼中这时分为两半:一半是她,那里一切都是欢喜、希望、光明;另一半是没有她的一切,那里一切是苦闷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