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1 (2)用手比。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3、用厘米量。(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五、布置作业。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难点: 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学具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通 案 个 案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课桌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1厘米。(1)在直尺上找。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课堂检测 A级 B级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