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很多美丽的现象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现象与蕴含的化学知识不符合的是
选项 A B C D
现象
知识 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 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形成过程涉及到沉淀溶解平衡 玫瑰金硬度高于各成分金属
A.A B.B C.C D.D
2.牙齿表面由一层坚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人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向牙膏中添加NaHCO3、NaF均可增强护齿效果。已知:
物质 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B.牙膏中经常添加碳酸钙,主要是为了增加Ca2+浓度,抑制牙齿腐蚀
C.当时,可与反应转化为
D.向牙膏中添加NaHCO3、NaF均可增强护齿效果,两者原理相同
3.室温下,向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BaCl2溶液,溶液中lgc(Ba2+)与lg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2CO3的Ka1、Ka2分别为4.2×10-7、5.6×10-11;Ksp(BaCO3)=2.6×10-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对应溶液的c(H+)小于b
B.b对应溶液的c()=2.6×10-6mol L-1
C.向a点溶液中通入CO2可使a点溶液向b点溶液转化
D.a对应的溶液中存在:2c(Ba2+)+c(Na+)>3c()+c(Cl-)
4.化学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工程师用除去废水中的:
B.消防员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环保人员用漂白粉溶液脱除废气中的:
D.工人用醋酸处理水垢中的氢氧化镁: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且能说明HA为弱酸的是
A.溶液能与Zn反应产生
B.将pH=1的HA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pH=2
C.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20
D.向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6.下列各式表示水解反应的是
A.H2O+H2OH3O++OH- B.HCO+ H2O H2CO3 +OH-
C.HS-+ OH- S2-+ H2O D.HCO+ H2O H3O++CO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pH=13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为
B.常温下,的盐酸
C.常温下,当水电离出的为时,此溶液的pH可能为2或12
D.常温下,将pH=2的盐酸和醋酸各1mL分别稀释至100mL,所得醋酸的pH略大
8.稀氨水中存在着下列平衡:,若要使平衡向左移动,同时使增大,应加入的物质或采取的措施是
①固体 ②稀硫酸 ③NaOH固体 ④加入少量固体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③ D.②④
9.下列事实不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A.0.1mol/L的CH3COOH溶液的pH=2.1
B.等pH等体积的盐酸、CH3COOH溶液和足量锌反应,CH3COOH放出的氢气较多
C.用CH3COOH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D.0.1mol/L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pH<3。
10.下物质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A B C D
强电解质 HCl HF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g
A.A B.B C.C D.D
11.硫化镉()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黄色颜料,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时,
B.图中各点表示的溶液的的大小:
C.向m点表示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溶液组成由m沿线向p方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点表示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线向p方向移动
12.常温下,在由水电离出的的溶液中,下列离子一定能大量存在的是
A.、、、 B.、、、
C.、、、 D.、、、
13.下列操作可以使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的是
A.加热 B.通入少量HCl气体
C.滴入少量NaOH溶液 D.加入少量固体
14.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是科学实验的重要部分,下列有关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A.用25mL量筒量取20.36 mL的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取8g的KCl
C.用广泛pH试纸测出某溶液pH为3.5
D.用酸式滴定管测出消耗盐酸的体积为15.60 mL
15.实验测得溶液的pH随温度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M段随温度升高溶液的pH减小,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的电离
B.O点溶液和P点溶液中相等
C.将N点溶液恢复到,pH等于8.62
D.Q点、M点溶液中均有:
二、填空题
16.回答下列小题
(1)溶液呈_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已知:的,的)。
(2)已知:常温下
则溶液的___________7(填“>”“<”或“=”)。
(3)尾气常用溶液吸收,生成和。已知的水解常数,常温下,某和混合溶液的为5,则混合溶液和的比值为___________。
17.甲、乙两同学用一种标准盐酸去测定同一种未知浓度的 NaOH溶液的浓度,但操作不同;甲把一定体积的 NaOH 溶液放入锥形瓶,把标准盐酸放入滴定管进行滴定;乙把一定体积的标准盐酸放入锥形瓶,把未知液 NaOH 溶液放入滴定管进行滴定。
(1) 甲同学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滴定管,乙同学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_滴定管。
(2)甲同学的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标准盐酸润洗,乙同学的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 净后也没有用待测 NaOH 溶液润洗,其余操作均正确,这样甲同学测定结果______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下同),乙同学测定结果 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进行实验,如何来判断滴定终点:______________
18.常温下,将1mL pH均为11的氨水与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请在图中画出两溶液的pH随体积稀释倍数的变化曲线(加必要标注) ___________。
19.T1、T2两种温度下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_______(填“>”“<”或“=”)T2温度时Ksp(BaSO4)=_______。
(2)根据T1温度时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加入Na2SO4固体可由a点变为b点
B.T1温度下,在T1曲线上方区域(不含曲线)的任意一点时,均有BaSO4沉淀生成
C.蒸发溶剂可能由d点变为T1曲线上a、b之间(不含a、b)的某一点
D.升温可由b点变为d点
(3)T2时,现有0.2mol的BaSO4沉淀,每次用1L饱和Na2CO3溶液(浓度为1.7mol/L)处理。若使BaSO4中的全部转化到溶液中,需要反复处理_______次。[提示:BaSO4(s)+(aq) (aq)+BaCO3(s) ;=]
20.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常温下某强酸溶液pH=a,强碱溶液pH=b,已知a+b=12,酸碱溶液混合pH=7,求酸溶液体积V(酸)和碱溶液体积V(碱)的关系。
(2)已知在室温时,Mg(OH)2的溶度积Ksp=4.0×10-12(mol/L)3,求室温下Mg(OH)2饱和溶液中Mg2+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
2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均属化学平衡。
I.填空。
(1)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已知)
(2)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10-12。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L与pH=1的bL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液pH=2,则a:b=_______
II.已知H2A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H2A=H++HA-,HA-A2-+H+。
(3)常温下溶液的pH_______(填序号),仅用化学用语解释原因_______。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确定
(4)已知常温下H2A的钙盐(CaA)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若要使该溶液中Ca2+浓度变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NH4Cl晶体 D.加入Na2A固体
III.(5)某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Fe3+与Cr3+,毒性较大,若使用调节溶液pH的方法处理后的废水中残留的c(Fe3+)=2.0×10-13mol L-1,则残留的Cr3+的浓度为_______(已知:Ksp[Fe(OH)3]= 4.0×10-38,Ksp[Cr(OH)3]= 6.0×10-31)。
22.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其中X、Z、W与氢元素可组成XH3、H2Z和HW共价化合物;Y与氧元素可组成离子化合物Y2O和Y2O2。
(1)Y2O2中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Y2O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3)X、Z、W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稀溶液氧化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XH3、H2Z和HW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与另外两种都能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由X、W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W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遇水可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3.某研究小组为了检测香菇中添加剂亚硫酸盐的含量,设计实验如下:
①三颈烧瓶中加入香菇样品和水;锥形瓶中加入水、淀粉溶液。
②以流速通入氮气,再加入过量硫酸,加热并保持微沸,同时用的碘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吸收的。
③用适量替代香菇样品,重复上述步骤,测得的平均回收率为95%。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
(2)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所用标准碘液的体积为_______。
(3)解释第②步骤中加硫酸之前先通入氮气的原因_______。
(4)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判断滴定达到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
(6)该香菇中亚硫酸盐含量为_______(以计,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以下操作会造成测得的香菇中亚硫酸盐含量偏高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量取标准碘液的滴定管未润洗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A.某些金属元素灼烧时将发出特殊的颜色的光,就是利用某些金属元素的焰色,A不合题意;
B.玛瑙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B符合题意;
C.溶洞奇观形成过程涉及到沉淀溶解平衡CaCO3+H2O+CO2Ca(HCO3)2,C不合题意;
D.玫瑰金是一种合金,故硬度高于各成分金属,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C
解析:A.醋酸电离平衡常数小于磷酸电离平衡常数,则醋酸酸性小于磷酸,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原理知,醋酸不能制取磷酸,A错误;
B.牙膏中经常添加碳酸钙,主要是碳酸钙难溶于水,用作为摩擦剂,而不是增加Ca2+浓度,抑制牙齿腐蚀,B错误;
C.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a5(PO4)3OH(s)+F-(aq)Ca5(PO4)3F(s)+OH-(aq),K====2.0×1030,当时, Qc=<<2.0×1030=K,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所以Ca5(PO4)3OH与F-反应生成Ca5(PO4)3F, C正确;
D.向牙膏中添加NaF可增强护齿效果,是由于Ca5(PO4)3F的溶解度小于Ca5(PO4)3(OH),羟基磷酸钙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Ca5(PO4)3(OH)5Ca2++3+OH-,当F-与Ca2+、结合生成了更难溶于水的Ca5(PO4)3F时,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而NaHCO3是可将口腔内的细菌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逐渐地减少,有助于保护牙齿,减少对牙釉质的损伤,两者原理不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C。
3.B
解析:A.a点时,lg=0,=1,=5.6×10-11,则c(H+)=5.6×10-11,b点时,lg=2,=100,=5.6×10-11,则c(H+)=5.6×10-9,所以a点对应溶液的c(H+)小于b,A正确;
B.b对应溶液中,c()=mol L-1=2.6×10-4mol L-1,=100,c()=2.6×10-2mol L-1,B错误;
C.向a点溶液中通入CO2,发生反应+CO2+H2O2,从而使增大,可使a点溶液向b点溶液转化,C正确;
D.a对应的溶液中,=1,c()=c(),此时溶液呈碱性,c(H+)<c(OH-),依据电荷守恒可得2c(Ba2+)+c(Na+)+c(H+)=c(OH-)+2c()+c()+c(Cl-),则存在:2c(Ba2+)+c(Na+)>3c()+c(Cl-),D正确;
故选B。
4.B
解析:A.FeS与Hg2+反应生成HgS和Fe2+,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泡沫灭火器灭火,是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H)3↓+3CO2↑,B错误;
C.漂白粉中次氯酸钙与SO2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氯离子,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醋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醋酸根离子、镁离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答案选B。
5.D
解析:A.溶液能与Zn反应产生不能说明HA是否完全电离,即不能说明HA为弱酸,A不合题意;
B.将pH=1即c(H+)=0.1mol/L的HA溶液加水稀释10倍后pH=2则H+浓度变为0.01mol/L,故说明HA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即HA为强酸,B不合题意;
C.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值应该为整数,C不合题意;
D.向溶液滴加几滴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即NaA为强碱弱酸盐即说明HA为弱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B
解析:A.H2O+H2OH3O++OH-是水的电离方程式,A不合题意;
B.HCO+ H2O H2CO3 +OH-是HCO的水解方程式,B符合题意;
C.HS-+ OH- S2-+ H2O是HS-与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不合题意;
D.HCO+ H2O H3O++CO是HCO的电离方程式,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C
解析:A.pH=13的溶液并不一定是酸或碱液。也可能是盐类,盐类的水解本质酸碱性都是水电离的氢离子和氢氧根,所以由水电离出的为或者并不能妄下定论,故A错误;
B.当盐酸浓度很小时,水的电离会被促进,酸终究还是酸,不可能常温下pH>7显碱性,故B错误;
C.常温下,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mol/L<1×10-7mol/L,水电离受到了抑制作用,可能是加入了酸,也可能是加入了碱,若加入酸,此溶液的pH为2;若加入碱,则该溶液的pH为12,故C正确;
D.HCl是强酸,完全电离,将pH=2的盐酸,c(H+)=10-2mol/L,将1mL稀释至100mL,此时溶液中c(H+)=10-4mol/L,溶液pH=4;醋酸是弱酸,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主要以电解质分子存在,pH=2时,c(CH3COOH)>c(H+)=10-4mol/L,当将该溶液1mL稀释至100mL,假设醋酸电离平衡不移动,此时溶液中c(H+)=10-4mol/L;稀释时使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导致溶液中c(H+)>10-4mol/L,使溶液的pH<4,可见所得醋酸的pH略小,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①向稀氨水中加入氯化铵固体,溶液中的铵根离子浓度增大,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故错误;
②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硫酸会中和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故错误;
③向稀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故正确;
④向稀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镁固体,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故错误;
③正确,故选B。
9.C
解析:A.0.1mol L 1CH3COOH溶液的pH=2.1,说明醋酸没有完全电离,可以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A不符合题意;
B.等pH等体积的盐酸、CH3COOH溶液和足量锌反应,CH3COOH放出的氢气较多,说明醋酸还未完全电离,可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B不符合题意;
C.用CH3COOH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不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只能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C符合题意;
D.0.1mol L 1的CH3COOH溶液稀释至100倍,pH<3,说明存在电离平衡,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B
【分析】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均属于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化合物,即溶于水的部分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变成阴阳离子的化合物,一般是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类;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与少数盐;
解析:A.HCl溶于水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强电解质;甲烷为非电解质;金属银是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BaSO4属于盐,溶于水的部分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强电解质;醋酸属于弱酸,溶于水部分电离是弱电解质;乙醇在水溶液中和在熔融状态下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故B正确;
C.属于中强酸,溶于水部分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弱电解质;为强酸,属于强电解质;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C错误;
D.HF属于弱酸,溶于水部分电离是弱电解质;Ba(OH)2属于碱,溶于水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强电解质;H2O属于弱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11.A
解析:A.温度时,,故A错误;
B.m、p、n三点温度相同,其溶度积常数相同,q点温度比p点温度高,由于该溶解平衡是吸热过程,因此温度越高,溶度积常数越大,因此图中各点表示的溶液的的大小:,故B正确;
C.向m点表示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硫离子浓度增大,由于温度相同,因此减小,则溶液组成由m沿线向p方向移动,故C正确;
D.温度降低时,溶度积常数减小且和浓度相等,因此q点表示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线向p方向移动,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2.C
解析:A.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的溶液可以是酸性或碱性溶液,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的溶液可以是酸性或碱性溶液,Mg2+、Al3+在碱性条件下不共存,在酸性条件下不共存,且碳酸根和镁离子或铝离子本身就不共存,B不符合题意;
C.酸性碱性下,离子均能共存,C符合题意;
D.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A
解析: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水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且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因此加热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的离子积常数增大,故选A。
14.D
解析:A.25 mL量筒量的精度为0.1mL,故A错误;
B.托盘天平的精度为0.1g,所以应该记录数据为8.0g的KCl,故B错误;
C.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pH值为整数,所以用pH试纸不能测得溶液pH为3.5,故C错误;
D.滴定管的精度为0.01mL,所以可用酸式滴定管量取15.60mL的稀盐酸,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5.D
解析:A.M点之前,升温pH减小,主要原因是升温促进了水的电离,A项错误;
B.温度不同Kw不同,O点溶液和P点溶液的pH相同,所以pOH不同,O点溶液和P点溶液中c(OH-)不相等,B项错误;
C.升高温度部分碳酸氢钠发生分解得到碳酸钠,N点溶液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若将N点溶液恢复到25°C,由于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故混合溶液pH应大于8.62,C项错误;
D.Q点、M点溶液均存在电荷守恒,则,D项正确。
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6.(1)碱性
(2)<
(3)50
解析:(1)水解溶液显酸性,其水解常数为,水解溶液显碱性,其水解常数为,所以的水解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溶液显碱性, 故为:碱性;
(2),,水解程度:,则溶液呈酸性,溶液的。故为:<;
(3)常温下,某和混合溶液的为5,该溶液中,结合,可知。故为:50。
17. 酸式 碱式 偏大 偏小 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 30 秒内不褪色
解析:(1)甲把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放入锥形瓶,标准盐酸则应该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乙把一定体积的标准盐酸放入锥形瓶,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应该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
(2)甲同学的滴定管在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用标准盐酸润洗,则标准盐酸被稀释,致使滴入盐酸的用量要比理论值多一些才能达到终点,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大;乙同学盛放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也没有用NaOH溶液润洗,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被稀释,滴入碱液的用量要比理论值多一点才能达到终点,消耗碱液的体积偏大,测定碱液的浓度偏小;(3)乙同学选择酚酞作指示剂进行试验,把一定体积的标准盐酸放入锥形瓶,并加入指示剂,溶液呈无色,滴定终点时:滴入最后一滴 NaOH 溶液,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 30 秒内不褪色。
18.
解析:pH均为11的氨水与NaOH溶液中,氢氧根的浓度均为0.001mol/L,而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加水稀释时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几乎是直线下降,pH下降较快;而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故当加水稀释时电离平衡被促进,故溶液pH下降较慢,但无论是氢氧化钠溶液还是氨水,稀释后溶液的pH会永远大于7,如图所示,故答案为:;
19.(1) <
(2)ABC
(3)3
解析:(1)温度越高BaSO4的溶解度越大,T1温度下BaSO4的溶度积较小,所以T1<T2;T2时的溶度积可利用c点的数据进行计算求得,T2温度时,Ksp(BaSO4)=c(SO)×c(Ba2+)=5.0×10-5mol/L×1.0×10-4mol/L=5.0×10-9mol2/L2;
(2)A.由于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Na2SO4,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Ba2+的浓度降低,可由a点变为b点,A说法正确;
B.T1曲线上方区域的浓度商大于溶度积,所以会析出沉淀,B说法正确;
C.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中Ba2+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都变大,可能由d点变为T1曲线上a、b之间(不含a、b)的某一点,C说法正确;
D.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c(SO)、c(Ba2+)会变大,不可能由b点变为d点,D说法错误。
答案为ABC;
(3)设每次用1L 1.7mol/L饱和Na2CO3溶液能处理xmol BaSO4,
根据,解得:x=0.081,处理次数=≈3,所以至少要反复处理3次。
20.(1)V(碱)=100V(酸)
(2)1×10-4mol/L,2×10-4mol/L
解析:(1)常温下,某强酸溶液pH =a,则氢离子浓度=10-amol/L,某强碱溶液的pH=b,则氢氧根离子浓度=10b-14mol/L,混合溶液呈中性,说明混合前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强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所以得,a+b=12,所以V(碱)=1014-a-bV(酸)=100V(酸)。
(2)设生成的镁离子浓度为xmol/L,则由Mg(OH)2=Mg2++2OH-生成的氢氧根为2xmol/L,根据,解得x=1×10-4mol/L,故氢氧根为2x=2×10-4mol/L。
21.(1)
(2)9:11
(3) B HA-H++A2-
(4)BD
(5)3×10-6 mol L-1
解析:(1)由可知,向NaCN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碳酸只能发生第一步电离,所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为:;
(2)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1×10-12,pH=11的NaOH溶液中,c(OH-)=0.1mol L-1,pH=1的bLH2SO4溶液中,c(H+)=0.1mol L-1,若所得混合液pH=2,则,从而求出a:b=9:11。答案为:9:11;
(3)由H2A=H++HA-、HA-A2-+H+可知,常温下NaHA溶液中的HA-只能发生电离,不能发生水解,则溶液的pH小于7,故选B,仅用化学用语解释原因:HA-H++A2-。答案为:B;HA-H++A2-;
(4)A.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a2+浓度变大,A不符合题意;
B.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a2+浓度变小,B符合题意;
C.加入NH4Cl晶体,水解使溶液呈酸性,与A2-结合,从而使CaA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Ca2+浓度变大,C不符合题意;
D.加入Na2A固体,增大溶液中A2-浓度,使CaA的溶解平衡逆向移动,Ca2+浓度变小,D符合题意;
故选BD。答案为:BD;
(5)在同一溶液中,c(OH-)相同,则,则残留的Cr3+的浓度为mol L-1=3×10-6 mol L-1。答案为:3×10-6 mol L-1。
22.(1)离子键、共价键
(2)
(3)HNO3
(4)NH3
(5)NCl3+3H2O=3HClO+NH3
解析:根据短周期元素Y可形成Y2O和Y2O2两种离子化合物可判断,Y为Na,由分子式XH3、H2Z和HW可知,X、Z、W分别属于第ⅤA、ⅥA、ⅦA三个主族,再由原子序数的关系判断,X、Z、W分别为N、S、Cl。
(1)Y2O2是Na2O2,含有的化学键是离子键、共价键。
(2)电子式表示Na2O的形成过程:
(3)X、Z、W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NO3、H2SO4、HClO4,稀溶液氧化性最强的是HNO3。
(4)XH3、H2Z和HW三种化合物分别是NH3、H2S、HCl,其中NH3与H2S、HCl分别反应生成的(NH4)2S或NH4HS、NH4Cl。
(5)由X、W组成的化合物分子中,X、W原子的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该化合物是NCl3,其遇水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NCl3+3H2O=3HClO+NH3。
23.(1)酸式滴定管
(2)13.10
(3)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尽,防止亚硫酸钠和被空气氧化
(4)
(5)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颜色无变化
(6)88.3
(7)AD
解析:(1)碘标准溶液显酸性,所以用酸式滴定管,故为:酸式滴定管;
(2)初始读数是0.50,末读数是13.60,两者差值即体积为13.10,故为:13.10;
(3)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尽,防止亚硫酸钠和被空气氧化;
(4)滴定过程中碘单质、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碘酸,故为:;
(5)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半分钟内颜色无变化;
(6)由题中条件可知,香菇中亚硫酸盐含量为,故为:88.3;
(7)A.量取标准碘液的滴定管未润洗,使溶液的浓度减小,代入数值偏大,使结果偏高;
B.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会使消耗溶液体积偏小,结果偏低;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对结果没有影响;
D.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使消耗溶液体积偏大,最终结果偏高;
故选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