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单元测试(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26 15:4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室温下,部分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酸 (甲酸) (草酸)
电离平衡常数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草酸滴入足量溶液中:
B.少量通入溶液中:
C.少量甲酸滴入溶液中:
D.草酸与甲酸钠溶液混合: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H3O+和OH-中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电子数
B.BaSO4不溶于水,因此是弱电解质
C.和互为同素异形体,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D.和是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核素
3.下列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sp(AB2)小于Ksp(CD),则AB2的溶解度小于CD的溶解度
B.在氯化银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蒸馏水,氯化银的溶解度和Ksp均增大
C.在氯化银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碘化钠固体,氯化银沉淀可转化为碘化银沉淀
D.在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溶解平衡不移动
4.下列各离子组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中:、、、
B.0.1mo/L溶液中:、、、
C.滴加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
D.能与铝反应放出的溶液中:、、、
5.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盛有2mL0.1mol 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3mL0.1mol L-1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一定量0.1mol L-1KI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又产生黄色沉淀 常温下,溶度积:Ksp(AgCl)>Ksp(AgI)
B 向NaBr溶液中加入过量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溶液变蓝 非金属性:Cl>Br>I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浓盐酸 产生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或HSO
D 向5mL0.1mol L-1FeCl3溶液中滴加3mL0.1mol L-1KI溶液,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 溶液变红 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A.A B.B C.C D.D
6.常温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的溶液,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浓度随加入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A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
B.b点时加入溶液的体积小于
C.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
D.d点溶液的
7.用0.1026mol L-1的盐酸滴定25.00mL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达终点时,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正确的读数为
A.21.40mL B.21.45mL C.22.55mL D.22.60mL
8.羟胺的电离方程式为:NH2OH+H2ONH3OH+ + OH-,用0.1 mol L 1的盐酸滴定20 mL0.1 mol L 1羟胺溶液,恒定25℃时,溶液AG与所加盐酸的体积( V)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A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羟胺的电离平衡常数Kb约为1.0×10 8
B.由c点到d点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C.图中b点V(盐酸)<10mL
D.d点对应溶液中存在c(H+) = c(OH-) + c(NH3OH+) + c(NH2OH)
9.三氧化二铬是一种深绿色的固体,熔点很高,难溶于水,其化学性质类似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B.向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溶解
C.在溶液中与可大量共存
D.金属性铝强于铬,且铬的熔点较高,故可用铝热法还原制取金属铬
10.设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0 2.0 -1 溶液中含有 的数目为 0.2
B.25℃时,=13的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庚烷含有的分子数为0.1
D.常温常压下,0.3与足量完全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为0.2
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
B.溶液中滴加少量稀氨水:
C.用惰性电极电解水溶液:
D.石灰石与醋酸反应:
1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
A.一定量的Na2O2溶于足量水,生成1.6gO2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
B.在1.8gH2O与2.24LO2中含有的分子数相同,均为0.1NA
C.在1mol由C2H4和C3H6的混合物中,含C-H键的数目一定为5NA
D.在常温下,1LpH=10的Na2CO3溶液中含H+的数目一定为10-10NA
二、填空题
13.以粉煤灰(主要成分为,还含少量等)为原料,制取氧化铝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
14.铜是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铜的生产和使用对国计民生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通常先用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溶出废旧卬刷电路板中的铜,最终实现铜的回收利用,写出溶出铜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火法溶炼工艺生产铜,该工艺的中间过程会发生反应:,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_;当生成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______。
(4)研究性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某试样中(不含能与I-反应的氧化性杂质)的含量,取试样配成溶液,每次取,滴加溶液后有白色碘化物沉淀生成,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继续滴加KI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溶液中的I2用硫化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平均消耗的溶液。则试样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浓度均为0.1的五种钠盐溶液的如下表所示:
溶质
8.8 9.7 11.6 10.3 11.1
①上述几种钠盐的阴离子,结合氢离子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将浓度均为0.01的下列四种酸的溶液分别稀释至原体积的100倍,变化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 B. C. D.
(2)实验室中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洗气和提纯。
已知:几种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的如下表所示:
离子
7.6 5.2 10.1
,。
①用1501溶液吸收标准状况下的2.24L,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填“>”“=”或“<”)。
③当向含有相同浓度的、、的溶液中滴加溶液时,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先沉淀。
④要使0.2溶液中沉淀完全,则应向溶液中加入溶液使溶液的不低于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NaHSO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H2O H2SO3+OH- ①
HSO H++SO ②
向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则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___________。
(2)氯常用作饮用水的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 ℃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 Cl2(aq) ①
Cl2(aq) + H2OHClO + H+ + Cl- ②
HClOH+ + ClO- ③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写出上述体系中属于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由图可知该常数值为___________。
②用氯处理饮用水时,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冬季___________(填“好”或“差”),请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7.填空。
(1)某镍铜合金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若该晶胞的棱长为anm(1nm=1×10-7cm),ρ=_______g·cm-3(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列出计算式)。
(2)已知室温时,Ksp[Mg(OH)2]=4.0×10 11.在0.1mol/L的MgCl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Mg2+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是_______(已知lg2=0.3)。(已知: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认为沉淀完全)
18.“净化”时,浸出液中残留的Cu2+、Fe2+转化为沉淀除去。研究表明,该溶液中c(S2-)和pH的关系为:lgc(S2-)=pH-15.1。为了使溶液中的杂质离子浓度小于1.0×10-6mol·L-1,应控制溶液的pH不小于_______。(已知:pKsp=-lgKsp;CuS和FeS的pKsp分别为35.2和17.2)
四、工业流程题
19.电子工业常用FeCl3溶液腐蚀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从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FeCl3溶液。废液处理流程如图:
(1)步骤(Ⅰ)中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2)沉淀B中主要含有__,气体D是__。
(3)写出步骤(Ⅲ)中生成FeCl3的化学方程式__。
(4)步骤(Ⅲ)中,将氯气换成H2O2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写出H2O2将Fe2+氧化为Fe3+的离子方程式:__。
(5)取FeCl3溶液加入少量KI溶液混合,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20.稀土在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诸多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钪(Sc)是一种稀土金属,利用钛尾矿回收金属钪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xNH4Cl·yScF3·zH2O是“沉钪”过程中ScF3与氯化物形成的沉淀,在强酸中部分溶解。
(1)Sc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
(2)“焙烧”过程中使Sc2(C2O4)3充分氧化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
(3)含钪元素的微粒与lgc(F-)、pH的关系如下图2所示,用氨水调节溶液的pH,控制pH的范围是3.5(4)xNH4Cl·yScF3·zH2O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配位键 E.氢键
(5)“脱水除铵”是复盐沉淀(xNH4Cl·yScF3·zH2O)的热分解过程,其固体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在380-400°C过程中会有白烟冒出,保温至无烟气产生,即得到ScF3。复盐沉淀(xNH4Cl·yScF3·zH2O)分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6)传统制备ScF3的方法是先得到ScF3·6H2O沉淀,再高温脱水得ScF3,但通常含有ScOF杂质。流程中“沉钪”后“脱水除铵”可制得纯度很高的ScF3,其原因是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 酸性>,而HClO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生成,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酸性<,则少量通入溶液中:,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酸性>,则少量甲酸滴入溶液中:,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酸性>>,则草酸与甲酸钠溶液混合:,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A.H3O+所含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OH-所含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它们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电子数,故A正确;
B.BaSO4属于盐,属于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故B错误;
C.235U和238U互为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不同,故C错误;
D.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12C和13C是不同核素,故D错误;
答案为A。
3.C
【详解】A选项,同类型的Ksp(AB)小于Ksp(CD),才能说AB的溶解度小于CD的溶解度,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不能根据Ksp大小来说溶解度大小,因此A错误;
B选项,在氯化银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蒸馏水,平衡正向移动,但氯化银的溶解度和Ksp均不变,故B错误;
C选项,在氯化银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碘化钠固体,生成碘化银,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氯化银沉淀可转化为碘化银沉淀,故C正确;
D选项,在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不断被消耗,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沉淀溶解平衡,加水,沉淀平衡正向移动,不断溶解,但溶解度不变,Ksp不变;Ksp只与温度有关。
4.A
【详解】A.使pH试纸显蓝色的溶液呈碱性,选项中的四种离子能大量共存,和OH-也能大量共存,故A选;
B.Na2SO3具有还原性,能被ClO-氧化,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选;
C.滴加KSCN显红色的溶液中存在Fe3+,Fe3+能和发生完全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Mg2+和也能生成微溶性的MgCO3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选;
D.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在碱性溶液中和OH-反应生成弱碱NH3 H2O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选A。
5.A
【详解】A.向盛有2mL0.1mol L-1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3mL0.1mol L-1NaCl溶液,AgNO3与NaCl完全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再向其中滴加一定量0.1mol L-1KI溶液,白色的AgCl沉淀转化为黄色的AgI沉淀,由此可知常温下,溶度积:Ksp(AgCl)>Ksp(AgI),A正确;
B.过量氯水会与KI反应,故产生的I2不一定是Br2与KI反应生成的,不能证明非金属性:Br>I,B错误;
C.ClO-与浓盐酸反应会生成氯气,氯气溶于水后生成的HClO能漂白品红,不能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或HSO,C错误;
D.5mL0.1mol L-1FeCl3溶液中滴加3mL0.1mol L-1KI溶液,FeCl3溶液过量,二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存在未反应完的Fe3+,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则可能是未反应完的Fe3+与KSCN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不能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为可逆反应,D错误;
答案选A。
6.D
【分析】当NaOH和HA恰好反应生成NaA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对应的为c点,溶液显碱性,则b点为HA和NaA的混合溶液,溶液显中性,d点为NaA和NaOH的混合溶液,溶液显碱性。
【详解】A. a点表示中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为10-10mol/L,则c(OH-)=10-10mol/L,c(H+)=10-4mol/L,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故A正确;
B. 当加入溶液时,溶液中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和HA,HA的电离常数为10-8,A-的水解常数为,则A-的水解程度大于HA的电离程度,此时溶液显碱性,而b点溶液显中性,则b点时加入溶液的体积小于,故B正确;
C. c点恰好为NaA溶液,A-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故C正确;
D. d点溶液显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7.B
【详解】眼睛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如图读数为21.45mL,故答案为B;
8.D
【详解】A.25℃时,AG= 5,即c(H+) =1.0×10 9.5 mol L 1,c(OH-) =1.0×10 4.5 mol L 1,则羟胺的电离平衡常数Kb,故A正确;
B.c点和盐酸恰好反应完,盐溶液水解而使得显酸性,促进水的电离,而d点盐酸过量,溶质是盐(NH3OHCl)和HCl且两者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溶液显酸性,因此由c点到d点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故B正确;
C.图中b点溶液呈中性,当V(盐酸)=10mL,溶质是NH2OH和对应的盐酸盐,其Kh=1.0×10 6>1.0×10 8,说明水解占主要即溶液显酸性,要使溶液呈中性,则加入的盐酸的体积小于10mL,故C正确;
D.d点溶质是盐(NH3OHCl)和HCl且两者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电荷守恒得到c(H+) + c(NH3OH+) = c(OH-) + c(Cl-),根据物料守恒得到c(Cl-)= 2 c(NH3OH+) + 2c(NH2OH),前者加后者得到c(H+) = c(OH-) + c(NH3OH+) + 2c(NH2OH),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9.C
【详解】A.根据的性质,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故A正确;
B.根据AlCl3的性质,向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溶解,故B正确;
C.在溶液中与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Cr(OH)3和H2S,所以不能量共存,故C错误;
D.金属性铝强于铬,铝能还原生成金属铬,可用铝热法还原,故D正确;
选C。
10.D
【详解】A.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所以100 2.0 -1 溶液中含有 的数目小于 0.2,A错误;
B.溶液的体积未知,无法准确计算溶液中的数目,B错误;
C.标准状况下,庚烷不是气体,无法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分子数,C错误;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所以0.3与足量完全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为0.2,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A.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溶液会生成偏铝酸盐,不能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故A错误;
B.NH3·H2O为弱碱,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写,故B错误;
C.惰性电极电解水溶液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符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故C正确;
D.石灰石为难溶盐,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开写,故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转移了0.1mol电子,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 NA,A项错误;
B.气体状况未知,气体摩尔体积未知,无法计算,B项错误;
C.一分子C2H4中含4条C-H键,一分子C3H6中含6条C-H键,在1mol由C2H4和CH6的混合物中,二者的比例未知,不能计算所含C-H键的数目,C项错误;
D.在常温下,1LpH=10的Na2CO3溶液中,c(OH-)=10-4mol/L,则c(H+)=10-10mol/L,含H+的数目一定为10-10NA,D项正确;
答案选D。
13.或盐酸
【分析】粉煤灰加浓盐酸酸浸,和溶解、不溶,过滤得滤渣,主要成分是,向滤液中加入,溶液中的与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使铁元素沉淀,向滤液中通入气体,使形成晶体析出,煅烧,由于大量挥发,促进了水解,煅烧最终生成了。
【详解】根据题述流程中,可以得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或盐酸。
14.
【详解】(1)Cu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2)过氧化氢具有氢氧化性,可将Cu氧化成Cu2+,该离子方程式为:Cu+H2O2+2H+=Cu2++2H2O;
(3)由化合价降低的为氧化物,故该反应的氧化剂为Cu2O和Cu2S;反应物中,Cu都为+1价,生成19.2g(即0.3mol)Cu时,转移电子数也为0.3mol;
(4)碘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可将Cu2+还原并产生CuI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Cu2++4I-=2CuI+I2;
(5)Cu2+和Na2S2O3的对应关系为Cu2+~Na2S2O3,故CuSO4·5H2O的质量分数为
15.(1) C
(2) < 6.7
【详解】(1)①上述几种钠盐的阴离子,pH越大,说明阴离子水解能力越强,结合氢离子能力越强,所以选;
②加水稀释促进弱酸电离,相同浓度的不同酸稀释相同的倍数,酸的酸性越强,酸的pH变化越大,酸性最强的酸是,则pH变化最大的是,故选C;
(2)①150mL 1molL-1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0.15mol,标准状况下2.24LC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二者反应所得溶液为等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液,碳酸根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HCO3-)>c(CO32-)>c(OH-)>c(H+);
②开始沉淀的pH是7.6,即c(OH-)=10-6.4,开始沉淀的pH是10.1,c(OH-)=10-3.9,则<;
③pH小的离子先沉淀,溶度积常数小的物质越先沉淀,所以铜离子先沉淀。
④要使0.2溶液中沉淀完全,当铜离子完全沉淀时铜离子浓度为1×10-5mol/L,则氢氧根离子浓度为mol/L,pOH=8-lg=8-0.7,则pH=14-pOH=6.7。
16. 增大 减小 10 7.5 差 温度升高,(溶解)平衡①逆向移动,Cl2(aq)浓度减小,使得(化学平衡)②逆向移动,c(HClO)减小,杀菌效果变差
【详解】(1)向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根浓度增加,氢离子浓度减小,因此增大,没有加入NaOH固体时,由于亚硫酸氢根电离程度小,因此很大,加入NaOH固体,氢氧根不断消耗亚硫酸氢根生成亚硫酸根,假设恰好反应完生成亚硫酸钠,则比值等于2,因此减小;故答案为:增大;减小。
(2)①上述电离平衡的是HClOH+ + ClO-,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根据图中pH=7.5时,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的浓度相等,因此该常数值为K=;故答案为:;10 7.5。
②用氯处理饮用水时,由于夏季温度高,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小,即(溶解)平衡①逆向移动,Cl2(aq)浓度减小,使得(化学平衡)②逆向移动,溶液中的次氯酸浓度小,因此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冬季差;故答案为:差;温度升高,(溶解)平衡①逆向移动,Cl2(aq)浓度减小,使得(化学平衡)②逆向移动,c(HClO)减小,杀菌效果变差。
17.(1)
(2)11.3
【解析】(1)
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的镍原子个数为8×=1,位于面心的铜原子个数为6×=3,则晶胞的化学式为Cu3Ni,由晶胞的质量公式可得:=(a×10—7)3ρ,解得ρ=,故答案为:;
(2)
由溶度积可知,镁离子完全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2.0×—3,则溶液的pH为14—3+lg2=11.3,故答案为:11.3。
18.3.9
【详解】CuS和FeS的pKsp分别为35.2和17.2,则Ksp(CuS)=10-35.2,Ksp(FeS)=10-17.2,要使Cu2+浓度小于1.0×10-6mol·L-1,则S2-浓度大于mol/L=10-29.2mol/L,要使Fe2+浓度小于1.0×10-6mol·L-1,则S2-浓度大于mol/L=10-11.2mol/L,综述:c(S2-)>10-11.2mol/L,c(S2-)=10-11.2mol/L时,lg(10-11.2)=pH-15.1,pH=15.1-11.2=3.9。
19.(1) 2Fe3++Fe=3Fe2+ Cu2++Fe=Fe2++Cu
(2) Fe、Cu H2
(3)2FeCl2+Cl2=2FeCl3
(4)Fe2++2H2O2+2H+=2Fe3++4H2O
(5)2Fe3++2I-=2Fe2++I2
【分析】腐蚀废液(主要含FeCl3、FeCl2、CuCl2)中的FeCl3、CuCl2都能和铁反应:2Fe3++Fe=3Fe2+、Cu2++Fe=Fe2++Cu,滤液A中的溶质为FeCl2,沉淀B中有铜和铁,B中加入过量盐酸,铁溶于盐酸生成FeCl2和氢气,滤液C的溶质为FeCl2,和滤液A合并,通入足量氯气,生成FeCl3。
(1)
由流程可知,步骤(Ⅰ)中涉及反应有铁和铁离子生成亚铁离子,2Fe3++Fe=3Fe2+;铁和铜离子生成铜和亚铁离子,Cu2++Fe=Fe2++Cu。
(2)
步骤(Ⅰ)铁过量且生成铜,故沉淀B中主要含有Fe、Cu;铁和稀盐酸生成氢气,气体D是H2。
(3)
步骤(Ⅲ)中生成FeCl3的反应为氯气和氯化亚铁生成氯化铁:2FeCl2+Cl2=2FeCl3。
(4)
步骤(Ⅲ)中,将氯气换成H2O2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滤液C中含有过量的酸和生成的氯化亚铁,A中也含有氯化亚铁;H2O2具有氧化性,和Fe2+反应生成水和Fe3+:2Fe2++2H2O2+2H+=2Fe3++4H2O。
(5)
取FeCl3溶液加入少量KI溶液混合,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生成碘单质,反应为铁离子和碘离子生成碘和亚铁离子:2Fe3++2I-=2Fe2++I2。
20.(1)第四周期第IIIB族(或第4周期第IIIB族)
(2) 粉碎废渣 充分搅拌或通入足量空气
(3)防止Sc3+与OH-结合
(4)ABD
(5)3NH4Cl·ScF3·6H2O3NH3↑+ 3HCl↑ + ScF3+ 6H2O
(6)“除铵”时NH4Cl分解生成HCl,抑制Sc3+的水解
【分析】钛尾矿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Sc2(C2O4)3,在空气中焙烧后用浓盐酸酸溶,再用氨水调节pH值,往该溶液加入NH4F进行沉钪,经过脱水除铵,加入Ca可以置换出Sc。
(1)
Sc元素原子序数是21,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IIIB族(或第4周期第IIIB族)。
(2)
“焙烧”过程中得到CO2,欲使Sc2(C2O4)3充分氧化可采取粉碎废渣、充分搅拌或通入足量空气等措施。
(3)
由图2所示可知,pH大于4.2,Sc3+离子易于OH-结合,不利于后续沉钪操作得到沉淀。
(4)
xNH4Cl·yScF3·zH2O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N-H极性键、O-H极性键、NH与Cl-离子键、Sc3+与F-离子键、NH内部其中一个N-H键是配位键,故选ABD。
(5)
由图中数据可知,37.05g的xNH4Cl·yScF3·zH2O随温度升高到300°C降到26.25g,此时失去的是结晶水的质量,有37.05g-26.25g=10.8g,物质的量为0.6mol;随温度升高到400°C固体质量降到10.20g,此时失去的是NH4Cl的质量,有26.25g-10.20g=16.05g,物质的量为0.3mol;剩余固体ScF3质量是10.20g,物质的量为=0.1mol,则x:y:z=0.3:0.1:0.6=3:1:6,则复盐沉淀(xNH4Cl·yScF3·zH2O)分解的总反应方程式为:3NH4Cl·ScF3·6H2O3NH3↑+ 3HCl↑ + ScF3+ 6H2O。
(6)
ScF3·6H2O高温脱水通常含有ScOF杂质,是因为Sc3+水解结合了氧元素所致,流程中“沉钪”后“脱水除铵”过程,NH4Cl分解生成HCl,可抑制Sc3+的水解,从而制得纯度很高的ScF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