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制作一个长方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形成对面、顶点、棱的初步认识;深入认识和理解长方体棱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知道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由长宽高决定;明确长方体棱长总和的计算方式。 2.经历空间想象、判断、动手验证、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形成对一般和特殊长方体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自学、生生共学、师生共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综合素养。
教 学 重 点 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
教 学 难 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表象,建立空间观念。
教 学 准 备 希沃课件、小组操作小棒、作业纸、教师教具一个、板贴。
教 学 过 程
序号 环节目标 材料与任务 活动及预设 教师跟进 反思改进
一、 反馈前测 引入课题 1.促进学生自学,激活数学经验。 2.初步认识、提炼长方体的特征。 1.呈现数据,形成对比 2.课前预习,分享交流 1.设计的时候有__位同学不会,但是最终搭只有__人不会。 2.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这部分同学一开始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又是如何攻破困难的? 师:鼓励。 师:(请学生指一指)板书。
二、 想象说理 初步判断 第一层次:引发学生空间想象,初步感知长方体棱的特征。 1.收集数据,依次想象 1.引导学生想象1号长方体,判断是否能搭成。 预设:可以。 2.2号、3号、4号依次想象。 课件呈现两种搭的方法。
序号 环节目标 材料与任务 活动及预设 教师跟进 反思改进
二、 想象说理 初步判断 第二层次: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2.动手验证 学生动手验证,拼搭长方体。 2分钟。(计时)
三、 反馈交流 深入理解 第一层次:验证猜想,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 第二层次:观察对比,落实长方体的形状与长、宽、高有关。 1.动态演示,小组汇报 2.观察对比 3.空间想象 说一说是怎么搭成的以及搭成的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预设:4根、4根、4根的搭。 预设:相同方向的棱长度相同。 通过观察发现能搭成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看成有三种长度,每种长度有4根。 活动: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和什么有关? 预设:上来指一指 预设:和长宽高有关。 由棱想面。 追问:为什么用的都是60cm长的木棒,做成的长方体的形状却不同,和什么有关?(长宽高的命名)。 拿走一根你还能想出原来这个长方体吗?这样呢?
序号 环节目标 材料与任务 活动及预设 教师跟进 反思改进
三、 反馈交流 深入理解 第三层次: 明确长、宽、高一定,棱长总也能确定。 1.三个图形的长宽高模型。 2.观察,得出结论:长宽高在变,但是长宽高之和没有变,棱长总和不变。 1.根据一组长宽高想象长宽高的变化引起长方体怎样的变化。 预设:能用变“胖了”、变“窄了”能词语形象描述。 2.观察表格数据,发现规律。 动画及时跟进。 师:是这样吗?还能继续变吗?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四、 回复反思 调整设计 方法多样,促进不同层次的提升。 现场收集学生素材,依次反馈交流。 预设: 第一层次:由不会到会,列举出某一种数据方案。 第二层次:方法多样,用列表、省略号等方法表示出来。 第三层次:抽象提炼,文字表达式、字母表达式等。 追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研究,相信大家对长方体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如果现在让你重新来设计,你会怎么做?
五、 解释困惑 练习巩固 对棱长计算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作答。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