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也是学生进入四年级学习的第 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诗的大意是: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让江水受 光处呈现出一片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 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 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 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 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 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这首诗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一道残阳铺水 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 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是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 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目标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 能力。学习该诗拟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找出比喻修辞,赏析古诗 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与积累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够借助查字典等方法 进行自主识字,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觉得古诗晦涩难懂, 对古诗的理解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需要教师积极恰当的引导才能顺利理解诗的意境和韵 味。本课是一首写景诗,同时学生具有了一定观察能力,教师应入情入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 文字美、意境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激 发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并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理解“暮” 、“瑟瑟” 、“可爱” 、“真珠”等词语在 诗中的意思,正确流利朗读和背诵本诗。
2、通过课文插图或其他资料理解古诗大意,培养想象能力。
3、感悟古诗意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课文插图或其他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一) 识作者,悟诗题。
1、诗歌引入,认识作者。
(1) 多媒体出示《忆江南》,让学生说说对该诗的了解,引出作者白居易。
(2) 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
(3) 出示作者资料:白居易 (公元 772—公元 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
渭南) 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 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一首风景 诗。 (板书:暮江吟)
2、出示诗题,理解题意。
(1) 解读诗题
1 板书诗题,全班朗读。
2 提问:从《暮江吟》这个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1:“暮”表明现在是晚上
预设 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 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例如孟郊《游子吟》,于谦《石灰吟》 ) 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现在自然是傍
(
晚
)。
(2) 指导书写
1 “暮”字中的两个“ 日 ”,中间的“ 日 ”字要扁,下面的“ 日 ”字要写得瘦长。 2 “吟”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要注意辨别。
3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3) 交流题意
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意思,并相互交流题意。
2 指导感情朗读,“吟”字可以读的舒缓。
(二) 初读古诗,疏通题意。
1、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 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3) 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2、配乐指名生读,师相机正音,特别强调“瑟、似”是平舌音,要读准。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用“/”标注停顿。
4、全班齐读,教师相机指导优点和不足。
5、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1) 出示“日暮西沉图”,理解“残阳”一词指的是夕阳的余晖。
(2) 结合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意思。
(3)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理解的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本诗诗意较浅显,初读古诗,通过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把课 文读通读准,初步理解古诗意境。
(三) 图文结合,找出景物特点。
1、学习一、二句诗意: “日暮西沉图”
(1) 自由,大声朗读。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3) 出示“日暮西沉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残阳落下时江面的情景,感悟落日美。
(4) 思考: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残阳、江水
点拨:作者描写了江水颜色的变化,说明作者的观察连续、细致、入微。
(5) 补充资料:公元 822 年,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 自求赴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看到眼前的美景,便写下了这一首广为流传的《暮江吟》。
【设计意图】将朗读和插图结合起来理解诗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读准、读 通,到借助想象想象画面,促进学生逐步理解古诗所描写的画面和意境。适时的资料补充不 仅升华了情感的认识,还链接了单元语文要素。
(6) 体会“铺”字的精妙。
1 引导学生感受“铺”字:太阳都是照射的,为什么作者用“铺”呢?引导学生“铺” 字组词 (铺床单,铺被褥) ,感悟“铺”字的平缓,柔和。
2 提问:是否可以将“铺”字换成“照”,“映”等字。
3 点拨:请学生用手势动作感受“铺”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4 师总结:“铺”字突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诗人的 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 的美妙。
【设计意图】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还是得从文字中切入,抓住最有特色的字词引导学生品读理 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能感受到诗文用字用词的巧妙。
(7) 指导朗读:朗读古诗第一二句,边读边做出“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的 舒展和平缓。“瑟瑟”要读得轻而短,读出江水的不同颜色。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做动作等多种方式理解古诗,抓住景物特点,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准确生动。
2、学习三、四句诗意:晚夜月露图
(1)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 正确理解“可怜”在诗中意思,与现在“可怜”的意思相区分。理解“真珠”含义, 注意与现在“珍珠”写法相区别。
(3) 圈画诗句描写的景物,明确写作时间。
(4) 根据作者运用的修辞写法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残阳落下后,露水和月亮的画面美, 进一步品味大自然的美丽。
(5) 说一说:说一说作者分别把露水和月亮比做成什么?通过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作者当 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6) 指导朗读:小组赛读,这么美的夜晚,来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作者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来展开想象,走进古诗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 韵味。
(四) 想象画面,个性诵读。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1)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白居易,站在宽阔的江边,看残阳缓缓落下,江面平缓,残阳 好似铺在江面上,江面一半青绿一半红,夜晚露水晶莹好似珍珠,月亮弯弯好似弯弓,你的 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真正走进诗句描写的美好意境,需要代入感,即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 与诗人一起伫立在江畔,从夕阳西沉一直到夜幕降临,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因此,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走进景物画面,感受诗人创作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 美。
(2)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江水的青绿和红色像什么? 点拨:红如 ,青绿如 。
(3) 走进诗境: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 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青绿青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 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 色。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站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 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 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 赞叹道: “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 ”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 回顾全诗,配乐朗诵。
(2)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欣赏了美景,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来读出这份美。
(3) 想象诗中景物,填空并朗诵。
一道 ( ) ( ) 铺水中,半江 ( ) ( ) 半江 ( )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 似 ( ) ( ) ( ) 似 ( ) 。
(4) 你能根据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和书中的插图,尝试将这首诗背诵下来吗? (引导学生背
诵古诗)
【设计意图】从朗读到背诵,根据诗歌具有画面感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并 且设计有梯度的想象练习,帮助学生记忆,最终达成理解诗意,从而 自然而然地背诵。
(五)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指名学生说一说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可以让学生从表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提问:说说你还学过哪些景物诗。 预设:《登鹳雀楼》
3、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是写残阳落下时的江面的情景 (板书:残阳落时) ,后 两句是写残阳落后露水和月亮的情景 (板书:残阳落后) 。通过对景物的细致观察,表达了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自然)
3、动手操作:将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一个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总评
( 一) 学生主体,理解诗意。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丰富,语言感悟能力也没有这么强,他们学古诗时在理解词 义、诗句方面会有较大困难,该让学生理解的就要想办法让他们理解古诗里到底有什么。低 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预习时就让孩子借助图画帮助他们去理解古诗。在教学设 计中,一定要设计让孩子先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他所理解的古诗词,这时候就少不了小组合 作环节,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合作把任务都完成,并绘声绘色的说着自己的理解。其实老师只 需要引导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畅游在诗词世界,有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更深刻。我们不能成 为诗人本人,谁也无法真正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着学生可 以站在诗人身边,进一步的切身体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二) 走进诗人,品味诗境。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古诗必然是一个由言到意的过程。学生要进一步的理解 诗词,就必然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通过了解背景来感悟诗词才能更准确的站在诗人身边。
在教学中我让孩子把自己当做诗人白居易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江边,配上背景音乐,面对 此情此景来朗读、背诵。让学生身临其境一次,把诗词诵出来,美丽的景象也将不请自来。 在感悟中让学生和诗人做朋友,找到与诗人同乐的乐趣。
(三) 多样诵读,感悟诗情。
依据课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以及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要求,在本节 课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诗意,体会诗意美, 突出了教学重点。以舒缓的音乐营造氛围,以教师范读、创设情境,以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诗文的意境美,音乐美、诗文美、意境美,在美好的情境中体会陶醉的心情,读出陶醉的感 觉。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诗意,记住了诗文,化解了教学难点。拓展延伸古诗,建议学生课 后亲手搜集写景古诗,互相交流,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学习古诗的热情,落实了“积累、 诵读优秀诗文”的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