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2: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古文共49个字,以凝练的笔触,描述了王戎与小伙伴一起游玩时,发现道边李树多子,小伙伴争相采摘,王戎却一动不动,在旁人的询问下,他说出了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
全文一共四句话。首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介绍了王戎的年龄以及事情的起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述了看到路旁李树结满果子,其他小朋友和王戎的不同反应,即“竞走取之”与“不动”。第三句写的是旁人和王戎的问答,王戎说出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第四句则是故事的结局,人们摘下李子尝了尝,发现正如王戎所说。
这则历史故事短小精悍,语言浅显,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机灵聪慧的神童形象。文中一群小儿与王戎形成强烈的反差,“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虽寥寥数语,但在读者脑海里,却勾勒除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对比中更显王戎之聪慧。文中还有一句语言描写,则是王戎回答路人的话,也是揭示道理的语言,这句话更为直接地突出王戎心思灵活、聪明伶俐的形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这些问题:其一,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不看注释也不做深入的思考,一知半解;其二,不能完整地讲述故事,漏掉某个情节;其三,朗读没有节奏,读不出古文的韵味。对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课堂中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诸”。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4.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3.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板块一 链接旧知,引入古文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
(1)第一张图片:什么故事?(骆宾王七岁,应客人之邀,于池边作诗《咏鹅》,诗作流传千古。)谁来填?(PPT出示: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
(2)请看下一张,谁来填?(PPT出示:曹冲七岁,能________。)
(3)这一张呢?(PPT出示: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
2.有什么发现?
是的,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主人公七岁时。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七岁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王戎。“戎”是本课的生字,戎的意思是武器的总称,也指军队或战斗。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注意最后两笔,一撇和一点不能忘。
那么王戎他七岁,便能——(齐读)不取道旁李。
3.齐读课题。
板块二 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课题
1.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不取,即不摘,李,即李子。
2.瞧,文言文就是这样语言精练。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二)古文
1.听清楚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则故事你读明白了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2.老师把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分成两部分,下面请同桌配合读一读,互相评一评,给对方提提朗读小建议,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请一对同桌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1)我们合作读一读,老师读一句,你接下一句。
(2)我们换过来再读读。
4.相信你们一定都能读正确流利了,那你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生读,师评价朗读的节奏。
请对照老师出示的朗读节奏,再自己读一读。
5.有时,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尝”是这样,“竞走”亦然,“竞走”现在指一种运动项目,而在文中——?(注释中就有)
《说文解字》中提到:竞,逐也。“竞”下面的撇和竖弯钩,不就是小朋友追逐的双腿吗?我们写的时候要舒展,请大家在语文作业本描一遍。
板块三 二读古文,理清情节
1.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小古文,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字词的呢?
(1)预设1:看注释理解。看注释理解是我们常用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看注释)
(2)预设2:查字典;查字典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3)预设3:联系上下文
2.通过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词的意思?大家再看看,记在脑袋里,这样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你读明白了吗?别急,自己试着讲一讲。谁来读要求?
PPT出示:【学习任务】
读一读:先读读这篇文言文;
看一看:再看看文下注释;
顺一顺:然后试着读懂这则故事;
理一理:梳理课文内容,完成语文作业本第4题的示意图。
3.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填空,看看你和他的答案是否一样。
4. 全班讨论,教师相机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谁来讲前半则故事?
②“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的积累来理解字词,比如说:“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
③谁能再来说说前半则故事?
④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
宋代词人李师中有一句词描写的是荔枝成熟的样子:“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PPT出示:道旁_______,诸儿________。)瞧瞧这李子成熟的样子,谁来填一填?(学生填写恰当即可,不追求押韵。)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PPT出示: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____压枝低。)谁来填一填?(要求同上)
“千个万个”李子都把枝条压弯了,这就是——多子折枝。
⑤想象一下,我们就是诸儿中的一位,看着满枝沉甸甸的李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想吃吗?真的想吃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我听出你想吃。)
你们想吃吗?我们一起读读。是呀,诸儿竞走取之(板书:竞走)
⑥诸位,我想采访采访你们,你准备怎么“竞走取之”?(跳、爬、捣......)
谁来说一说?(PPT出示: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或——或——或——)
可是诸位,你们跑啊,跳啊,捣啊,真热闹,真开心啊!可是瞧瞧你们的身后——唯戎不动。(板书:不动)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谁来读好它?(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能看到这一动一静的画面)
⑦这样你们能读吗?(PPT出示填空,进行背诵)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①王戎为何一动不动?太奇怪了!故事还在继续——谁接着往下讲?
②文言文语言简练,多有省略。谁来补充?
PPT出示:(人)问之,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③这里面有一个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之”,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他”“她”“它”,这里的两个之分别指的什么呢?
PPT出示:(人)问( ),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 ( ),信然。
④文言简练的语言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它独有的魅力。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同桌之间试一试。
PPT出示: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采访1:王戎啊王戎,你怎么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就是苦李呢?
采访2:你听了王戎的解释,想对王戎说什么?
王戎你真厉害,难怪注释1中提到——板书:自幼聪慧。
⑤现在你们明白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了吗?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并完成语文作业本第四题。
⑥全文唯一一处语言描写,简简单单一句话,尽显王戎之聪慧。我们试着背背看吧。
板块四 三读古文,讲好故事
(一)讲好故事
1.小王戎,年仅7岁,如此聪慧,实乃奇才!现在,你能看着作业本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吗?大家都来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如果你还能讲得生动些,那就更好!
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讲故事之前,你们可以再给他们提一些小妙招,给他们鼓鼓劲!
预设:如果讲故事的时候,加入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语气,肯定会更吸引人)
2.讲得怎么样?来点掌声吧!
3.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戎的故事,其实在漫长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发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和《给孩子的历史人物故事》。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竞走 不动 借助注释理解
自幼聪慧 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