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音频+导学案+达标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课件+音频+导学案+达标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09 22:17:53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达标检测
巩固双基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提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 既:__________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13.“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5.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1、①知道,详细地知道 ②已经 12、D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境箫然 不蔽风日 1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5、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一、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  
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五)、预习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教师解疑、点拨  
(四)、问题探究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  
第一部分(第1节):写 。
第二部分(第2~3节):写 。
第三部分(第4~5节)写 。  
   
(2)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三、当堂检测  
(A级)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B级)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级)语言运用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