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6 14:19: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内容。
3.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内容。
2.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爱因斯坦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索事物,科学地认识世界,追求真理,获得新知。在追求真理、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格物致知”精神呢?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他所阐述的“格物致知精神”吧。
二、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
相关链接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就是推究的意思;致,求得。“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J2.3mm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述了“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字音字形?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淹没(mò) 瞭望(liào) 周刊(kān)
授予(shòu?yǔ) 荣誉(yù) 缅怀(miǎn) 袖手旁观(xiù) 测量(liánɡ)
毅力(yì) 不知所措(cuò) 遵照(zūn) 彷徨(pánɡ?huánɡ)?
词语释义?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交流点拨】运用了举例论证(王阳明、中国学生等例子)、道理论证(《大学》等)、对比论证(传统教育与现代科学获得知识的方式对比等)三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深层领悟?
1.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1)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弊端;(2)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4)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2.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交流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文章列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交流点拨】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而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4.“格物致知”和“格物致知精神”是指什么?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就是真正的实验精神,是“格物致知”在当下被赋予的新的内涵。意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不重视格物致知)
分析问题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
解决问题:点明中心,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