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析戏剧语言的深层内涵,读懂潜台词,提高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
2、 明晰剧中所呈现的复杂矛盾,领悟作者的创作旨意。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揣摩语言背后深层的心理动机。
2、解读剧本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解读剧本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和文本细读法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
紧紧围绕文本,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常四爷要说“大清国要完”?
2、 如何才能挽救“要完”的大清国?
3、 大清国到底会不会完?
【教学过程】
【导入】
老舍先生于1957年用三万字创作的三幕剧《茶馆》分别反映了戊戌变法后的清末、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初年和抗战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时代的特征,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也是人艺演出场次最多的话剧,常演不衰。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历来被认为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幕,曹禺先生称其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这一幕究竟罕见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1、 为什么常四爷要说“大清国要完”?
(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背后人物的心理动机和性格心态)
问题1:“大清国要完”这句话是很危险的言论,作为旗人和茶馆常客的常四爷为何会毫不顾忌地说出这句话呢?他是在看了哪些景象后才发出的感慨?
(方法引导:要读懂潜台词首先要明晰语境,要知道常四爷是如何发出这句感叹的。我们跟随常四爷下一次茶馆,明白他是在看到了哪些场景,经历了什么事,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后,他才说出的这句话。)
A. 面对二德子的无端挑衅:
–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明确:面对打群架的煞有介事和打手的耀武扬威,常四爷不屑一顾地加以嘲讽二德子等人不务正业,欺内惧外的奴才嘴脸。反映了当时面对洋人势力的入侵,国内却一盘散沙的社会现状,也说明常四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慨以及官府不闻不问态度的批判。
B. 面对马五爷的洋腔洋调:
“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思考:常四爷为何对出手相助的马五爷有如此态度呢?
(旨在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台词背后的深意,为读懂潜台词做出示范)
“二德子,你威风啊!”
(我在这你威风什么?“并未立起”是不立而威,马的威风可以从二德子忙不迭的请安谢罪,唯唯诺诺连声退出场外以及临走前抢着替马五爷付钱还有众人的瞬间安静可以看出,足见这个吃洋饭的洋教分子的威风。)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嘛动不动就讲打?”
(一语双关,暗指常四爷所言打洋人的话,奴才心性,虚伪嘴脸,装腔作势。)
“我还有事,再见!”
(划清界限,表面客气实则趾高气扬,充分显示出假洋鬼子神气十足的傲慢劲,说再见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借用从洋人那学来的虚伪的习惯用语,以壮声威。人艺演出时在此处加了一个绝妙的动作就是听见教堂钟声在胸口划十字,入木三分。)
明确:对洋奴当道的憎恨,对卖国贼的鄙视。马五爷这么做并非真帮常四爷,一是为了显示身份,吵闹的环境影响他安心喝茶,表明了洋教在中国势力的强大,中国洋奴们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嘴脸;二是向常四爷示威。
王利发的话: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三句话,一个动作,加之侧面烘托,一个仗势欺人趾高气昂的洋奴形象立起来了。这段冲突也看出常四爷的耿直强硬,二德子的无耻卑劣,马五爷的洋奴丑态,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使我们看到晚清末年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
C. 面对刘麻子推销外国货:
“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
明确:对经济和文化被帝国主义摧残和碾压的痛心和无奈
D. 面对乡下卖儿卖女的惨状:
“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
“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
明确:对贫苦人民的生活十分关心但又深为困惑,对说媒拉纤人的痛恨,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没想到帝国主义的迫害和清政府的腐败竟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除此之外,还有黄胖子的虚伪耍威,一群无聊之人竟为了一只鸽子打群架,老太监竟要娶妙龄少女,唐铁嘴只为吸大烟而活,而八十二岁的老人却无依无靠。
【小结】:正是面对“洋人势力的入侵和国内经济的崩溃”,常四爷才说出“大清国要完”这句话。一方面是洋奴嚣张、洋货盛行以及洋人势力的壮大,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鬻儿卖女的惨状,正是“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常四爷又愤慨又无奈。最终,众人对乡妇小妞的冷漠无情和秦仲义的一句“轰出去”激怒了四爷,可是他也只能赏碗面吃解决暂时的温饱,小妞的哭声让他有切肤之痛,而王利发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说明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惨状之普遍,这使常四爷感到无力回天,于是这声喟叹情不自禁且意味深长:“我看哪,大清国要完。”他没有说“大清国完了”,“要完”说明他今日在茶馆看到的种种皆是清朝灭亡的征兆,也说明了他的清醒。
问题3:“大清国要完”这句话背后透露出常四爷怎样的心理?
明确:作为一个有血性的旗人,他并不希望大清国完,当被特务们质问说这句话时,他说:“我,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这“怕”即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爱”是发自肺腑的忠贞,出于爱国他哀叹不已,在第二幕中他说:“闹来闹去,大清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到底”二字也看出他的不甘与无奈,因此,“大清国要完”这句话说明常四爷对大清国是因爱生恨,因恨生哀的,这里有难以言说的悲哀而非快意和愤恨,而后他拉着松二爷“一醉解千愁”也看出,他为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悲。
2、 如何才能挽救“要完”的大清国?
——围绕“秦常之争”
问题1:除了常四爷,在这间茶馆中,也预感到“大清国要完”的还有谁?哪里体现?
秦仲义。从他对自己不施舍面吃要开工厂的解释看出。
“恩,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
问题2:既然他与常四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一致,那二人的冲突又说明什么呢?
“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明确:二人是在救国的方向、路线和目标上有分歧,思想矛盾。在秦仲义看来,常四爷的施善举动是治标不治本的无谓行为,没有见识。在常四爷的眼中,像秦仲义这样的实业家虽有雄心但却不免冷血,理想太大而不切实际。结合后文二人的经历,可见秦仲义是靠实业救国(办工厂开银号),从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出发;常四爷是靠个人奋斗(出狱后参加义和团打洋人,后来卖菜卖花生米过活,并随时准备和洋人打仗),侧重军事。
3、 大清国到底会不会完?
——围绕“秦庞斗嘴”和“茶客谈话”
合作讨论:秦仲义和常四爷的方式能救得了大清国吗?文中哪些对方还透露出“大清国要完”的征兆呢?——从“秦庞斗嘴”和“茶客谈话”中分析
问题1:第一幕中,“秦庞斗嘴”的语言尤为精彩,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试分析这段对话,读出每句话的弦外之音,说说这场斗嘴谁更胜一筹,为什么?
(引导:由表面现象挖掘内在实质,由矛盾冲突透视作者旨意)
(1) 第一回合
庞太监 哟!秦二爷!
(早几年以庞太监的身份地位,他绝不会主动开口打招呼,但是目前他作为顽固派的人物因“维新变法”失败、其腐朽统治得以继续而以掩饰不住得意神态主动跟秦仲义打招呼,带有炫耀和挑衅的性质,言外之意是“我以为谁呢”)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秦仲义听出敌意,先是礼数周到喊一声“庞老爷”,继而假装关心庞老爷的心情状态,表面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暗讽,“这两天”背后是说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然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
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庞太监自然听出其中含意,尤感不爽,开口谈国事,一个“那还用说吗”表示应答和回击,派头十足,以谭嗣同问斩一事炫耀保守派的胜利,“天下太平了”意即我不仅是这两天安顿,以后我都安顿。随后又提出警告,开始放狠话,言外之意是谁敢支持维新派,谭嗣同就是下场,你秦仲义小心着点。)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秦仲义接受了警告,但不服软,不畏惧,意即你不用威胁我,同时,一方面是知道变法掉脑袋但还讲维新,表示他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是早就知道自上而下的变法长不了,还是认为实业救国才是良策,不吃庞太监的含沙射影,让庞有点悻悻然,因为变法的失败没影响秦仲义发财)
(2) 第二回合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第一回合不分伯仲,庞太监见警告无效,退一步寻求新的攻击点,以经济实力为借口发动进攻,意即你不老老实实学聪明点,你那点财产怕是都不保,以个人利益为恐吓点)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秦也退一步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看似谦虚实则是自信,满不在乎。)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
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他的夸赞其实是旁敲侧击,故意抬高对方,实则瞧不起,最后将财主和维新联系起来,
警告中含着杀机)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而仲义在维新变法遭镇压的情况下也不敢正面接招,但又不服输,只好以大笑来结束这样唇枪舌剑的对话)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看似肯定实则挑战)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愤恨之言,也是对时代正在变化的无可奈何的悲叹!历来太监不把财主放眼里,而今这些小财主地位不同,尽管维新失败,而他们的势力却在暗中膨胀,以至让太监们感受到了威胁。)
(明确:这场斗嘴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庞太监占了上风,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击败对手,对手主动弃权并不是认输而是不屑。秦二爷以退为进,嘴上自谦,但心中自负,没有输掉气势;庞太监明强实弱,对秦二爷虽恨却也无可奈何甚至不得不畏惧三分,只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所以他愤愤不平,对手已经走远了,还要射上一箭,捞足面子,感叹“年头改了”。秦二爷代表主张实业救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即与维新派一路,他们的最高代表人物时光绪,庞太监代表腐败的大清国,是顽固派爪牙,后台是慈禧,所以这段对话实质上反映的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是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是帝后两党的矛盾。二人表面和气实则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秦仲义谦虚镇定信心满满,庞太监却一副威胁警告的口吻,小人得势后的猖狂,不服气的叫板,但是又不得不压制心中怒火,外强中干,也预示这清朝气数将尽,不过是垂死挣扎。)
问题2:“秦庞斗嘴”让一直噤若寒蝉的茶客忍不住谈起国事来,在“茶客议论”的四人对话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呢?哪些地方能透露出“大清国要完”的征兆呢?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众茶客静默了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呢?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一分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自己去谋生,非死不可!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这里的茶客群像不容忽视,他们胆小怯懦,冷血无情,无聊乏味,苟且偷生,对为之奋斗的变法者不仅不同情,反而误解尤深,甚至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主张,以为他们是乱打乱闹捣鬼,扰乱他们的生活秩序,这也侧面反映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脱离群众。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懒惰颓废,只要铁杆庄稼保住,哪怕被克扣一大半也不愿反抗,更不愿奋斗,奉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寄生哲学,认为维新派主张“自谋生计”是心眼狠毒的表现,所以变法革命是无法唤醒这帮愚昧麻木、自私颓丧的群众的,这群没有同情心又胆小懦弱的人不仅无法救国,反而会蛀空清朝,而大清国的覆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此处可联系《药》中茶客对夏瑜之死的讨论,可见鲁迅和老舍在书写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时对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亦可引入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东汉时期的张俭和杜根和谭嗣同的处境相同,但命运不同,都适逢帝后两党的激烈斗争,他们在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将死之时,却因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而获得群众的拼死相救,“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谭嗣同死得如此悲壮,却未能起到丝毫的唤醒反遭憎恨,这亦是变法者的悲哀。)
二德子要打常四爷时——“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莫管闲事)
老人进来时——没人买老人的东西(毫无同情心)
乡妇带女儿进来时——茶客们忽然都停止说笑,看着她们。(因为他们预感到有好戏发生,纯属看热闹的心理)
听到搜查谭嗣同余党——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溜。(胆小懦弱)
【小结】从“秦庞斗嘴”中我们看到保守派的不堪一击与新兴资本主义力量的升起,从“茶客议论”中我们看到社会众生的麻木,从统治者到人民皆是精神虚空的空壳,表面的风光不过是末世前的回光返照,大清国不是说不完就不完的,社会的现实决定了王朝的历史命运。我们通过分析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心理,从而明晰冲突背后的矛盾本质,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时代必须被埋葬的认同感和希望大清国快完的心理期待。
作者为何在第一幕结尾处加上一句“将,你完啦!”?
这句话是作者有意加在结尾,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尾,也达到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戏中的第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老舍<谈茶馆>》
【总结】在那样行将腐朽的时代,改良变法不行,民主革命不行,实业救国不行,农民起义不行,个人奋斗不行,顺民哲学破产,老舍让人看到了一种彻底的绝望,时代与人生之悲浸透纸墨,当初常四爷感叹“大清国要完”是因为爱国怕它完了,可是正如他最后感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们无疑都是爱国的,不想做亡国奴,可是国亡已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最后,却是觉醒而看不到出路的悲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