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训练(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0 13: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年厦门高一期末)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晚清大臣陈炽指出:“中国官商情形隔膜,动以崇本抑末之说,视商人之盈亏成败,漠然不加喜戚于其心。持此以与泰西各国通商,如下驷弩骀追踪骐骥,必使中国盈天下无一富商。所有利权皆归彼族,上下交困,仰人鼻息以为生。”这说明他(  )
A.对传统官商关系的认识有所变化
B.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是国家根本
C.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D.反对外国商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3.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  )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海军飞机工程处
4.(2014年山东莱芜高一期末)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指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由此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建设近代海军
5.(2014年驻马店高一检测)“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D.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6.“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而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  )
A.外源性 B.地区差异性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D.社会转型同步性
7. 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一上任就提出了施政纲领,大力推行经济改革。下列不属于他的改革措施的是(  )
A.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制定经济法规完善经济秩序
C.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D.奖励和补助民营企业
8.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 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 824 000
270 717
1920年
1759
500 620 000
557 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9.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0.在1948年8月到1949年4月之间,(全国)纸币增加了4524倍,上海的物价指数则上扬了天文数字般的135 742倍。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是国民政府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
B.极大地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根源在于国家实施干预经济政策
D.助长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1.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  )
A.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
D.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12.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3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9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9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2分)
14.(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
单位/海关两
年份
出口
进口
出超(+)
入超(-)
1913年
3 384 088
11 094 775
-7 706 687
1918年
10 080 756
947 420
+9 133 336
1922年
663 290
18 059 756
-11 427 466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