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2.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
A.人文主义 B.自由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俄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资产阶级掌权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马克思说:“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引发了巴黎市民起义
B.巴黎公社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学说
C.法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也是促使巴黎市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人民爱国的自发行为
6.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7.1917年10月24日晚,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紧急信件,申述了自己的立场——“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那么,下面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列宁希望立刻推翻腐朽的沙皇专制政府
B.客观反映出中央委员会的内部分歧严重
C.列宁当时在中央委员会内部地位不够高
D.客观反映出两个政权并列局面的复杂性
8.马克思曾指出,运用《共产党宣言》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事件中,不能作为上述观点证明的是( )
A.巴黎公社革命
B.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的改革开放
9.《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一擘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0.有人认为:“战争,更正确地说,是临时政府没有能力结束战争,成了列宁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经济政策使人民获得了“和平、土地和面包”
B.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
C.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倒行逆施
D.“七月流血事件”使临时政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11.列宁在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一次讲话时说:“在国内,农民中很大一部分人都说:‘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道干。’我们只要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农民会懂得,只有同工人结成联盟,他们才能得救。”基于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措施是( )
A.颁布《土地法令》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建立集体农庄
1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背景是( )
A.都因为国际战争而引发
B.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都已经成熟
C.均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都发生在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新和谐村”并不是真正与世界隔绝的,加入这个公社的人来自各个地方,抱有各自的目的,追求不同的利益,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这样,入社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很快产生了矛盾,加上宗教信仰不同和民族的偏见,使这个公社远不像欧文预想的那么“和谐”……同时,按照欧文的理论,公社经济活动的目的,只是满足公社社员的需要,因此,“新和谐村”不仅没有积累,而且消费超过了生产。
材料二 社会经济领域内实行的最有意义的改革措施,便是在4月16日颁布的关于把从巴黎逃亡的工厂主所抛弃下来的工业企业转交工人合作社的法令。5月3日,罗浮尔军械厂的工人根据公社的指示,制定了该厂管理章程。它规定:工长以上各级领导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受工人的监督,不称职者可以随时撤换;成立有工人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厂内各项工作。
材料三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总结了经验并作了艰苦的理论探索。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给无产阶级锻造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欧文的“新和谐村”走向失败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公社是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9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8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 ”“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二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三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纪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持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三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6分)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D 解析: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一些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张建立合作组织,“新和谐公社”出现了。故选D项。
2.C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D项。A、B两项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做批判。故选C项。
3.B 解析:从材料中“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映《共产党宣言》主张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故选B项。
4.A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但是由于“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因此应选A项。
5.D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产物,法国资本主义其时还处于上升期,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故选B项。
6.B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要求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所抛弃,答案选B项。A项发生在二月革命之前; C项说法错误; D项是在1948年后。
7.B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说明十月革命之前中央委员会存在分歧。
8.A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巴黎公社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作为题干观点的证明。
9.A 解析:二月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沙皇统治。
10.A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政权颁布了《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使人民获得了“和平、土地和面包”,A项说法错误,故选A项。
11.A 解析:“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无关。
12.A 解析: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爆发与普法战争有关,十月革命爆发与一战有关。
13.(1)原因:公社成员成分复杂,存在诸多差异;公社内部矛盾突出;公社建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严重脱离实际。(9分)
(2)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工人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9分)
(3)关系:欧文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的一些设想,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巴黎公社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8分)
14.(1)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批判马克思主义来压制无产阶级革命;同时西方学者希望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使统治者改善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12分)
(2)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研究更加热烈了。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他们想从马克思理论中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时期资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相对缓和。(8分)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可以相互借鉴的。(6分)